趙艷 羅萬玲 楊青松
摘要:采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對3個不同產地的19份青稞(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種子進行了聚類分析。結果表明,3個不同產地青稞的平均紅外光譜圖整體上相似,借助指紋特征區域800~1 600 cm-1紅外光譜,利用DPS統計軟件對其進行主成分分析,其中前3個主成分累計貢獻率超過99%,同時從荷載圖可知,3個主成分代表了樣品在該段光譜上的主要信息,主成分空間中樣品匯集成不同的類別,可基本鑒別不同產地的青稞。在某種程度上,樣本分布密度稀疏,也反映了樣本間的親緣關系。該方法為無損鑒別不同產地青稞種子提供了一種簡便快速的方法,可有效反映不同產地青稞種子主要化學成分的差異。
關鍵詞:紅外光譜;青稞(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主成分分析;載荷因子
中圖分類號:TS2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6-1415-04
青稞(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是中國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對裸大麥的一種特有稱呼[1],在植物分類學上屬于禾本科大麥屬的一種禾谷類作物[2]。青稞主要栽培區域為中國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甘孜、阿壩藏族自治州)、云南西北部(迪慶藏族自治州)和甘肅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即整個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區域[3],是青藏高原一年一熟的高寒農業區的主要糧食作物[1]。青稞是藏民傳統的主要農作物,以青稞為原料的糌粑不僅是藏民族飲食中具代表性的食品,也是藏民族的飲食精華[4]。大量研究表明青稞符合“三高兩低”的飲食結構[5-7],且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8],被視為谷物中的佳品。
目前,應用傅里葉紅外光譜(Fourier transform-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技術進行物質或物種鑒定的研究較多,尤其在中藥真偽、易混品等鑒定中有著廣泛的應用[9-12]。程存歸等[13-15]利用FTIR直接測定法對多種中藥材及偽品進行了鑒別,且不同品種[16]和不同產地[17-19]植物的FTIR鑒定也有報道。盡管FTIR法的靈敏度高、重復性好并且可無損分析,但光譜的固有復雜性和植物原材料所含化合物的多樣性,導致直接測定法用于鑒定不同產地的植物品種依然存在較大困難[19]。主成分分析能夠將原始變量組合成一組主成分,而且可表達原有變量的主要信息,從而實現FTIR光譜數據降維及圖示化聚類分析。利用FTIR光譜結合主成分鑒別不同產地的黃柏[19]、虎杖根[20]取得了良好效果。本試驗通過利用FTIR和主成分分析,對青稞進行鑒別分析,以期為快速鑒別不同產地的青稞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劑
不同產地4個品種青稞均購自云南香格里拉壽酒青稞酒廠并經鑒定,其中供試黑青稞產自云南香格里拉(5份),白青稞產自四川鄉城(5份),花青稞(5份)和墨綠青稞(4份)均產自青海。
光譜純溴化鉀(天津光復精細化工研究所)。
1.2 儀器
NICOLET iS10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美國Thermo Fisher公司),測量范圍為400~4 000 cm-1,光譜分辨率為4 cm-1,信號掃描累加16次,掃描實時扣除 H2O和CO2的干擾;FW-4A型壓片機(天津光學儀器廠);高速萬能粉碎機(天津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
1.3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
樣品洗凈晾干,放入真空冷凍干燥箱干燥過夜,粉碎,過200目篩。準確稱量1 mg青稞種子樣品放入瑪瑙研缽磨細,再加入150 mg溴化鉀,研磨均勻,壓片,測定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所有樣品的紅外光譜圖均采用Nicolet Omnic 8.0操作軟件進行13點平滑、基線校準和歸一化等處理。應用DPS V7.5軟件對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并利用Origin v10.0軟件繪圖表征不同樣品的相似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產地青稞的共同紅外光譜特征
4種不同品種青稞的紅外光譜圖(圖1)顯示,不同品種青稞的紅外光圖譜具有典型的共有峰:①在3 384 cm-1附近有寬羥基峰;②在2 928 cm-1附近有甲基伸縮振動吸收峰;③在1 740 cm-1附近有較小的酯羰基伸縮振動峰;④在1 652 cm-1附近有碳氧鍵伸縮振動峰;⑤在1 539 cm-1附近有碳氮鍵伸縮振動峰;⑥在1 451 cm-1附近是亞甲基的彎折振動吸收峰;⑦在1 406 cm-1附近是碳氫的彎曲振動峰;⑧在1 249 cm-1附近有碳氮振動吸收峰;⑨在1 151 cm-1附近是糖類的反伸縮振動吸收峰;⑩在1 022 cm-1附近是糖類的碳碳伸縮振動峰;11 在861~700 cm-1區域內吸收強度稍弱,該區域反映了糖類的不同異構體。
2.2 不同產地青稞樣品的差異
不同產地青稞主要特征吸收峰較為相似,但仍存在一些差異峰,這些差異峰可用于區別不同品種的青稞。例如:在800~1 600 cm-1,各樣品存在顯著特征峰,基于此峰段,以所有樣品在800~1 600 cm-1波數段上的417個透過率為變量,構成(19×417)吸光度矩陣,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對所有樣品進行聚類分析,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主成分1占總方差貢獻率的94.6%,是最重要的成分,主成分2占3.9%,主成分3占1.0%,前3個主成分累積貢獻率達到99.5%,表明前3個主成分對不同品種差異的解釋度超過99%,因此前3個主成分可用于分析樣品間的相關性。
通過Origin 10.0軟件構建的主成分載荷圖顯示,主成分1的荷載值在不同產地分類中起到關鍵作用,它與其他兩個主成分的二維投影圖能夠區別青稞樣品(圖2a,2b);而主成分2 和主成分3荷載值都較小,其投影圖上沒有明顯的聚類規律(圖2c)。在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份1-主成分3的二維投影面上,19個青稞樣品能夠清晰分為3個區。其中主成分1-主成分2投影圖(圖2a)上方框所示區域(X:-1.22~-0.79,Y:1.30~1.82)為分布于云南省香格里拉的黑青稞,橢圓所示的區域(X:0.65~1.13,Y:-0.77~1.12)為分布于青海省的白青稞和墨綠青稞,其余樣品為分布于四川鄉城的花青稞,圖上所示區域為(X:-1.78~-0.60,Y:-1.94~ -0.04)。主成分1-主成分3投影圖(圖2b)上黑青稞分布的區域為(X:-1.22~-0.60,Y:0.65~2.58),白青稞和墨綠青稞分布的區域為(X:0.65~1.13,Y:
-0.85~0.60),花青稞分布的區域為(X:-1.78~-0.63,Y:-1.42~-0.19)。結果顯示,3種不同產地青稞19份樣品可按地理分布區聚類,即云南、四川、青海各聚為一類,來源于青海省的2種青稞樣品聚為一類。這可能是由于青稞樣品受環境因素如氣候、土壤的影響,不同產地的青稞樣品在化學組成上存在一定的差別,利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與主成分分析技術,可對不同產地青稞種子進行有效區分。而同一產地樣品在化學成分上顯示了較高的一致性,因此難以有效區分。另外云南香格里拉黑青稞的1個樣品(圖2a箭頭所示)在2個投影圖上都與其他同品種樣品發生了分離,而更靠近青海分布的2個品種,這表明云南黑青稞可能與青海2個青稞品種具有近的親緣關系,但該假設有待進一步的生物學檢驗。
由主成分荷載圖(圖2d)可知,主成分1荷載較大,與800~1 600 cm-1相關性較高,說明主成分1在該波數范圍內屬于敏感特征區域,它對聚類起到了關鍵作用。主成分2在400~1 150 cm-1和1 550~1 600 cm-1相關程度較高,而主成份3在800~950 cm-1和1 400~1 600 cm-1范圍載荷較大,即相關度較高,因此,上述峰段也可用于不同產地青稞相關性分析。
3 結論
通過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3個不同產地的19個青稞樣品的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結果表明所有青稞種子樣品的紅外光譜相似度高,表明青稞的主要化學成分相似,如:多糖和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但不同產地青稞樣品在化學成分存在細微差異,使其紅外光譜各具特征。對800~1 600 cm-1指紋區的光譜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其前3個主成分上得到了較好的反映,在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1-主成分3投影圖上,可對不同產地樣品進行較好的分類,該結果與前人分析不同產地植物的研究結論相似[17-20],表明通過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與主成分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能夠有效鑒別不同產地品種。
參考文獻:
[1] 拉 本.青稞的民族文化內涵闡釋[J].青海民族研究,2011(1):164-166.
[2] 郭本兆.中國植物志(9卷3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33-34.
[3] 孫立軍.中國栽培大麥變種及其分布特點[J].中國農業科學,1988,21(2):25-31.
[4] 貢保草.試析藏族糌粑食俗及其文化內涵[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9(1):61-65.
[5] 扎桑拉姆.淺析青稞原料主要營養成分與青稞產業的發展[J].西藏科技,2006(10):6-7.
[6] 臧靖巍,闞建全,陳宗道,等.青稞的成分研究及其應用現狀[J]. 中國食品添加劑,2004(4):43-46.
[7] CAVALLERO A, EMPILLI S, BRIGHENTI F, et al. High (1-3, 1-4)-β-glucan barley fractions in bread making and their effects on human glycemic response [J].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2002,36(1):59-66.
[8] 遲曉峰,星玉秀,董 琦,等.ICP-AES法測定不同青稞中的20種元素含量[J].食品科學,2011,32(10):130-132.
[9] 趙前程,王曉蘭,武中臣,等.FTIR在中藥研究中的應用及優化[J]. 時珍國醫國藥,2011,22(6):1466-1468.
[10] 鄭宏鈞,詹亞華.現代中藥材鑒別手冊[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
[11] AMIR RM, ANJUM FM, KHAN MI, et al. Application of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wheat varietie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10):1-6.
[12] 張文海,姬中偉,艾斯卡爾·艾拉提,等.FTIR結合SIMCA法識別糯米產地[J]. 食品科學,2012,33(8):225-228.
[13] 程存歸,呂洪飛,李冰嵐,等.FTIR直接鑒定青葙子及其偽品的研究[J]. 中藥材,2003,26(2):95-96.
[14] 程存歸.FTIR直接鑒定紫蘇子及其偽品的研究[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3,23(2):282-284.
[15] 程存歸,韓 濤,騰云龍,等.威靈仙及其偽品的FTIR法直接鑒定[J].光譜實驗室,2002,19(2):177-180.
[16] 洪慶紅,李丹婷,郝朝運.應用FTIR直接測定法鑒定大豆的品種[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5,25(8):1246-1249.
[17] 關 明,李曉靜,郭 勇,等.不同地理居群大蒜FTIR圖譜比較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1,31(6):1494-1497.
[18] 周在進,劉 剛,任先培.不同產地雙色牛肝菌FTIR光譜鑒別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0,30(4):911-914.
[19] 袁玉峰,陶站華,劉軍賢,等.紅外光譜結合主成分分析鑒別不同產地黃柏[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1,31(5):1258-1261.
[20] 左 康,李丹婷,郭水良,等.不同產地虎杖根FTIR主成分分析研究[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7,27(10):1989-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