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群
我國人力資源現狀
勞動力數量劇增。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計劃生育政策執行較晚,目前我國勞動人口(年齡在16~60之間)占總人口的比重大,從2012年起勞動力退休的年齡逐漸延長,社會中新增勞動力的數量遠遠高于退休人員,造成我國勞動力人口不斷增加。同時勞動力不斷增加而退休年齡延長,造成了較為嚴峻的就業問題,準退休人員不能退出工作崗位,新增勞動力無法就業或者就業機會低。
勞動力質量提高。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逐漸提高,從1999~2005中國高校大幅度擴招,在2009年大學生入學比例達到一個高峰,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在人力資源中的比例不斷增加,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比例也不斷增加。高校不斷擴招也給大學生就業帶來的巨大挑戰,我國每年都存在幾百萬大學生就業滯后或無法就業,就業壓力也導致高素質人才低就業的問題,造成人才培養與人才貢獻出現嚴重的不平衡。
人力資源結構動態。我國人力資源結構的變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城鄉之間人力資源結構的變動。過去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出現民工潮,農民工的素質較低,勞動技術缺乏,給城市管理帶來了一定問題。在新時期,農民主體意識增強,不斷提高自身的勞動技能,隨著農村教育水平的提高,農民工的素質也有所改善,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城市之間人才流動。隨著國家對西部大開發投入,人力資源相西部等偏遠地區流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也促使人才向東北地區流動;中部崛起計劃的實施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吸引這大量人才向中部聚集。第二、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高素質人才不斷增多,第二、三產業的人力資源不斷增大,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國際間人力資源流動。過去我國高素質人才外流趨勢嚴重,近年來,出國留學生的比例和回國發展的人數不斷增加,為我國人力資源注入了新活力。人才的聚集一方面給當地經濟的發展帶來契機,另一方面也造成就業難的局面,眾多高素質人才只能勉強找到一般的工作崗位,無法發揮其價值。
人力資源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力資源結構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的高速增長給社會和環境帶來重大負面影響,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經濟增長”為“經濟發展”。人力資源的質量能有效調節過去經濟增長依賴資源和勞動力的投入,將粗放型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型經濟發展。科技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科技的進步依靠高科技創新人才,高素質人力資源在科技活動的投入,能帶動高科技產業發展,提高高科技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貢獻比例。另外國民經濟的各方面生產資料的配置依賴高素質人才,加大管理人才的比重有利于生產資源的有效配置,以較小的資源投入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當前我國人力資源的數量大,高素質的人才比重逐漸增加,但是人力資源的質量仍然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高等教育連續擴招,雖然提高了升學率,順應了提高教育水平的發展趨勢,但是擴招人數過多,與高校的物資狀況、師資狀況不協調,造成的教育質量的降低,大學生整體水平偏低,無法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再者,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縮減,大部分人員選擇高等教育,忽視技術在就業中的優勢,且選擇職業教育的人員主要是在中考、高考中落榜的“后進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較弱,素質偏低,造成職業教育培養出的技術人才素質普遍較低,無法滿足社會對技術人員數量和質量的需求,給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困擾。
人力資源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人力資源生產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和勞動素質能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力成本,促進經濟發展。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技術和信息作為新興生產要素在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技術和信息的來源仍然依賴于人力資源。
當前我國人力資源數量龐大,生產過程中為解決就業問題大量和降低技術投入的成本,大量使用“廉價”勞動力,造成勞動力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次,人力資源的質量還不能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利用機械生產的能力較低,生產的增長對勞動力數量的投入需求仍然較大,生產效率較低。再者,高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依賴與高科技人才和技術人員,當前我國高科技人才的比例較低,科學技術對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較低,為推動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大對人力資源的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專業化水平,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最后,在信息化時代,計算機、網絡的現代技術在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得商業信息,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這些都依賴于高素質人才,依賴于人力資源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