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晨 賴學軍
摘要:
翟小寧是我國中學語文教師的典范,有著扎實的學科知識功底,有著教育家式的高尚的人格,他提倡教育成全生命,教育喚醒人的生命意識,他在用他的生命教學,用他高尚的人格教育學生。作為一名語文特級教師,他是特別的,他把最慈悲的心投注在最平凡的語文教學中。
關鍵詞:翟小寧;道德教育;生命教育
翟小寧,語文特級教師。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常務副校長,文學碩士,管理學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試驗教科書編委。在教育、教學、科研方面成績顯著,曾獲全國語文課堂教學比賽第一名。曾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是語文界的學科帶頭人,曾參與兩項國家級課題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語文教學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培育了一批批優秀的學生。著有《高中古詩文譯解》等書,主編、參編著作10余部,發表文章20余萬字。
“特級教師”是1956年國家為了表彰特別優秀的中小學教師而特設的一種既具先進性、又具專業性的稱號;評定的對象是普通中學、小學、幼兒園、師范學校、盲聾啞學校、教師進修學校、職業中學、教學研究機構和校外教育機構的教師。
自從1985年鄧小平提出“特別優秀的教師,可以評為特級教師”之后,特級教師一直是奮斗在教育道路上的所有先輩們和新生代的夢想,特級教師不僅是教師個人教學能力卓越的代名詞,也是對教師存在的意義的肯定。“特級教師”之“特”應理解為具有先進性和專業性稱號的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育觀點或教育優勢等。筆者試從以下三個方面淺析“語文特級教師”翟小寧之“特”。
一、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翟小寧老師曾說過:“‘以人為本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思想。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進人的成長與發展,人格是最高的學位,培養高尚、智慧、健康、文明的活生生的人,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教育成全生命”,“教育喚醒人的生命意識”是翟小寧老師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核心觀點,這兩句話也滲透了以人為本的新教育理念,能夠把以人為本的口號落到實處。翟小寧老師曾多次在大型的會議或者講座中反復強調這兩點,其本質就是翟小寧老師對于教育本質和教育理念的認識。
翟小寧老師在全國中小學校長論壇的現場曾說過:“一個人生命的發展,他是自身發展的一個過程,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從某種程度來說不依賴別人的態度,而主要依靠自身的理想、追求和努力而成就。但是教育它有一個特殊的內涵,教育它是成全生命的,我們可以在一個人的生命成長歷程中,發揮教育的影響力。那么教育的影響力怎么發揮呢?其實應該調動一個人生命的內驅力,生命的內在的發展的主動力,讓他主動發展,讓他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成就自己的生命的價值。”
那么我們怎么理解翟小寧老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呢?
翟小寧老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存在主義教育哲學中對于生命本身跟教育之間的關系:教育應該關注生命的存在,教育應該把個體對世界、以及對自身生命的感受和體驗納入到教育原本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對生命的關注就是認識到生命的真實,這就是生命意識。
由此觀之,翟小寧老師所說的“教育成全生命”,是指教育在個體的生命成長歷程中,通過不同的教育內容和不同的教學方式,采用不同的教育熏陶方式,讓個體有意識地、主動地、積極地學習、接受教育。這種教育是個體主動的、自發的、發自內心的對知識的渴求。而個體所尋求的知識也會因為個體對自我生命的預期不同而存在個體間的差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的個體的生命價值觀不同,因而對所學知識也有所取舍。
而“生命意識”就是:個體應該把教育視為一個內在的、灌注著其個人感受和體驗的生命活動過程,而不是外在于其生命的異己力量。理解自我才是教育活動的起點,也是所有教育活動開展的基礎。[1]
翟小寧老師所說的“教育喚醒生命意識”則是指針對傳統教育的弊端,即忽視人的生命發展,片面追求學業發展代替全面發展,而“教育喚醒生命”則是呼吁人更多地關注生命的本身。
完整的教育應該不回避生命中的消極的一面,應該引導個體生命認識到生命的完整性,在接受生命的美好的同時,也要接受生命中的消極的部分,正視焦慮、恐懼、孤獨、絕望等負面情緒,學會處理生命中這些消極的部分,能夠誠然接受并欣然解決這種矛盾。
翟小寧老師反復強調的觀點“教育成全生命,喚醒人的生命意識”,是指教育應該培養學生健全的生命觀;接受生命,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理解生命,善待生命,發掘生命的意義并珍惜生命。生命教育要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生命的意義,引導學生開始問自己:“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怎樣成為這樣的人?”,在生命力的發揮及創造中體味生命的魅力。學生最終會認識到:正是由于人自身的獨特性和不可替換性才賦予生命以意義。[2]可見,翟小寧老師教育的成功之處就是源于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的關鍵在于教育必須成全生命。教育成全生命就是以學生的生命活力為基礎,關注學生生命,遵循生命發展的規律,旨在形成學生健康的生命態度的教育。
二、以道德教育為主的生命教育方式
道德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對人的生命關懷的一種活動”。[3]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要使學生具備基本的道德素養、底線倫理和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養基本道德為底線,以培養高尚道德為目的。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4]
道德依附于生命而存在,它屬于超自然的精神生命,它表達的是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追求。自然生命是道德存在的基點,道德必須基于人的生命,離開了活的生命體,也就無所謂道德。因此,道德教育必須關注生命,關注生命的意義。[5]這才有了翟小寧老師所提倡的:“教育成全生命,教育喚醒人的生命意識”,由此觀之,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教育究竟是為了什么?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翟小寧老師曾說過:“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應當被用于創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變態狂,受過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其價值。[6]道德教育離不開生命教育,教育是完善和充實人的生命的復雜過程。這一過程是建立在每個學生主體生命的基礎上。蒙臺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助長生命力發展的一切作為。”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的一切教育活動都要以個體生命的存在感為出發點和歸宿。這種存在感就是個體認識生命、接受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將“以人為本”貫穿于道德教育的始終,使每一個個體生命真正成為一個既有理性又具有人性的全面發展的人。
翟小寧老師認為道德教育的途徑有三:一是啟發道德智慧。二是培養道德情感。三是培養道德習慣。
啟發道德智慧的關鍵在于閱讀。而此處的閱讀分兩種,一種是讀書,廣泛涉獵各種書籍,充實自己的大腦,間接獲取對生活和生命的種種不同認知,這樣才能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另一種閱讀是指閱讀生活、感悟生活,人是活在生活中的,而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它教給人的東西都是深刻的、直接的。
培養道德情感重在熏陶、浸潤、凈化。例如在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中感知真、善、美,在作品中受到教育和鼓勵,使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
培養道德習慣的關鍵在于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要在小處著眼,注重細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充分發揚生命中的“善”的一面,讓習慣滲入個性和本能之中。
三、教育家式的人格魅力
翟小寧老師說:“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教師是靠心靈而高尚的。”教育不僅是育人,更重要的是育心,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教育者的人格素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人格的形成。
教師應該用教育家式的人格魅力去造就學生的正確思想和精神。而教育家式的人格魅力就在于關注個體的生命教育。作為語文教師,必備的素質就是擁有教育家式的人格,而高尚的人格就是我們所指的教育家式的人格,擁有高尚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三者兼備。[7]
高尚的人格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1.過硬的教學基本功和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執教的前提和硬件。除此之外還要有一定的天賦或者說是悟性。而這種天賦和悟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從對語文教學的熱愛中而來,從讀書、思考、實踐中而來,從深厚的文化修養中而來。這其中就包括教師自身對教育的理解和自身的教育理念。
2.教師的心應該是慈悲的,教育是以生命影響生命的事業。教師有著慈悲的心,他應該善良,他應該愛自己的學生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他應該傾注所有的學習所有的愛,有愛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才能達到最有效的教育。
3.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麗的眼睛。一個班級有很多學生,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背景,每個學生也都會有缺點和優點,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然后才能引導學生發現自身及其周圍的人的美麗、生活中的種種美麗。給學生傳遞強大的正能量。高尚的土壤才能孕育出最純凈的心靈,才能孕育出最優秀的人才。
高尚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是由表及里的,它是教師的一筆無形資產,有助于教師樹立威信。高尚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教育也是在無形中慢慢地滲透,是一種隱性教育。學生會再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響。例如教師的言談舉止、文化素養、品德行為以及豐富的精神內涵都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能給學生以巨大的啟迪和激勵。這比空洞的說教更有說服力,便于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人格有時會決定學生的命運。
翟小寧老師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二十年前教過的一個學生丁曉。這個學生寫了一篇文章,回憶了高中生活的一些往事,“隨著歲月的推移,淡忘了很多往事,但是翟老師的品格卻一直伴隨著我成長……我是幸運的,是翟老師用他那高尚的人格修養、用他那無私的師愛,改變了我的性格,改變了我生命之舟的航向。在人人忙于追名逐利的今天,我能獨守一份心靈的凈土,懷有一顆淡泊寧靜的心,坦然地面對我周圍的世界,無不受到翟老師的影響。”
翟老師在他的從教生涯中育人無數,有千千萬萬的像筆者一樣的學生,他們都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默默感恩,慶幸自己能夠遇到翟老師一樣的語文老師。對于一個剛剛踏上教壇的筆者來說,翟老師就是我的指明燈,為我的行為準則提供了最好的典范,指引著我在語文教育的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作者簡介】
阮晨,女,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論
賴學軍,男,籍貫:浙江金華,溫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語文教學法副教授,研究方向:語文教學法。
【注釋】
[1]閻光才.教育的生命意識——由荒野文化與園藝文化的悖論談起[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02)
[2]程紅艷.童仕兵,呼喚教育的生命意識——生命教育及其對德育的啟示[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1(01)
[3]葉瀾,鄭金洲,卜玉華.教育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翟小寧.道德教育:創造與融合[J].人民教育,2005(10)
[5]鄧麗芳.生命意義:道德教育的基點[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04)
[6]翟小寧.善心善行潤澤生命[J].人民教育,2011(Z1)
[7]肖揚.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特級教師翟小寧訪談錄,語文教學通訊,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