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娟等
摘要:在河北省果品種植規模逐年擴大,加工企業也達到一定規模的背景下,立足河北省情,運用SWOT分析法,在系統分析河北省果品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通過建基地、調結構、創名牌、抓龍頭等多項措施推動河北省由果品大省向果品強省轉變,以期為河北省果品產業發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果品產業;SWOT分析;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S-9;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06-1465-04
果品業是河北省農業產業結構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河北省一些縣市果品產業基本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現代化加工,開創了全省果品業快速發展的局面,但同時仍存在科技普及率低、名牌產品少、缺乏市場競爭能力等問題。在新形勢下,如何充分發揮河北省果業的優勢,保持河北省果品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并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國內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這一歷史性課題已實實在在地擺在人們面前。
1 河北省果品產業現狀
截至2010年,河北省果樹種植總面積約167萬hm2,果品產量達到1 640.8萬t,種植面積和年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一位和第二位。近年來,河北省果品產量穩中有增(圖1),全省靠果品及相關產業人均收入在4 000元以上的村超過3 000個[1]。據河北省統計局資料顯示,全省果品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0%(圖2)[2]。
2 河北果品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
2.1 優勢(Strengths)分析
2.1.1 自然資源優勢 河北省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4~13 ℃,日照時數2 400~3 100 h,平均降水量350~760 mm,無霜期110~220 d。各地氣溫的年較差、日較差都比較大,有利于果樹的生長以及果品糖分的積累;河北省是我國主要的落葉果樹分布區,具有可開發價值的果樹品種1 000多個,尤以梨、棗、板栗為河北省最具競爭優勢的骨干樹種[3];省內有多種土壤類型,主要以棕壤、褐土、栗鈣土、鹽漬土等為主,對不適宜糧食生產的沙化地、鹽堿地,積極發展果樹種植,不僅能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還可以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結構調整。
2.1.2 產業集群優勢 近年來,河北省以果品產業化為核心,以開發區、產業園、一體化基地為依托,建設黑龍港及太行山優質紅棗、燕山京東板栗、冀東優質葡萄、平原沙地優質梨等“五片兩帶”果品外向型基地,形成了輻射作用顯著、區域特色鮮明的果品產業集群[4],果品集中產區依靠果品業人均收入達2 500元,其中太行山大棗、懷來和昌黎葡萄加工業等6大果品基地面積已達80萬hm2,年產量300萬t,為全省果品產業的骨干[5]。
2.1.3 市場競爭優勢 從國內市場看,河北省現有果品加工企業1 250家,在各大中城市及主產縣(市)建有52個不同規模的果品批發交易市場,年交易量400萬t、年交易額達65億元,形成了市場連基地、物流配送與連鎖經營相結合的現代流通機制。從國際市場形勢看,河北果品生產成本較國外低,鴨梨、板栗、核桃價格比國際市場平均價格低40%~70%,紅富士蘋果的國內市場價格僅為國際市場同類產品價格的1/8,鴨梨僅為1/10。因而,在國際市場上果品銷售有較強的價格競爭優勢[6]。
2.2 相對劣勢(Weakness)分析
河北省果品產業雖然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且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但進一步把產業優勢做大做強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2.2.1 質量檢驗體系尚不健全 河北省果品質量安全雖然總體有一定發展,但果品質量監督檢驗體系尚不健全,質量監督檢驗人員隊伍短缺、經費不足、果品監測基礎條件滯后等問題突出。河北省果品監測任務每年2 000個批次,僅16名人員負責質量監督檢驗、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工作;90%以上的縣級檢驗檢測站基本上處于空白階段;按照省級檢測機構建設標準,質檢中心實驗室建筑面積應不少于5 000 m2,而實際面積不足標準要求的1/5,且存在實驗室基礎設施落后、基礎環境不達標等問題[7]。
2.2.2 精深加工能力小且附加值低 河北省果品的生產和銷售雖已形成一定規模,但果品采后加工量小,且附加值低。發達國家果品采后商品化處理率達到100%,而河北省果品加工率不足5.0%,特別是深加工量,僅占果品總加工量的9.6%,果品多以原料形式被國內商戶直接收購或直接加工為速凍品、烘干品等初級加工品出口銷售;從附加值角度看,美國果品加工附加值與初級產品的價值之比是3.7∶1.0,日本為2.4∶1.0,而河北省僅為0.6∶1.0[8]。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導致果品的極度浪費,嚴重制約了果品產業整體效益的快速提升。
2.2.3 產業外向度水平不高 河北省是果品生產大省,但不是國際貿易強省,表現為出口總量小,出口創匯額占銷售額比重低。從2003-2009年河北省果品出口量變動情況來看(圖3),河北省果品出口國際市場占有率雖略有提高,但提升幅度不大。從2003-2009年河北省果品出口創匯額占銷售額比重(圖4)來看,果品出口額雖然不斷增長,但在銷售額的份額中卻是呈下降的趨勢,2003-2009年降了7個百分點,河北省果品產業外向度總體水平仍不高[9]。
2.3 機遇(Opportunity)分析
2.3.1 京津冀一體化初步形成 河北省地處京、津外圍,省內有京深、京津唐高速公路與各大城市相連,已基本形成了綜合交通運輸網,客觀上與京津形成了一個具有人緣、地緣和業緣關系的經濟統一體。近年來,國家開始實施京津冀都市圈的規劃,京津冀一體化進入到了實質發展階段,京津冀地區將在產業分工、交通構建、市場培育等5大領域內通力合作,為河北省果品產業化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2.3.2 科技支撐逐步完善 目前河北省有11個市級農業學校,均開設果樹專業進行果樹研究,省屬大專院校、專業研究機構7個,國家級專業研發中心4個,專業技術研究人員1 100多人,專業技術推廣機構1 600多個,從上到下形成了集生產管理、技術推廣于一體的科技推廣體系和科技服務隊伍,以最新的科技成果服務于生產,有較好科研基礎和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10]。
2.3.3 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 2010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和基本目標,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不斷增加“三農”投入;河北省委1號文件強調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突出品種特色,大力發展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優勢產業;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林業跨越式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要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林果富民產業;《河北省果品強省建設規劃》中專門出臺了促進果業發展的諸多強有力的政策和措施,這些都為河北省果品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宏觀政策條件。
2.4 挑戰(Threats)分析
2.4.1 產區間競爭加劇 國際市場占有率是競爭力強弱最直接、最有力的體現。從2002-2007年河北省及參考省份果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表1)可以看出,山東省始終在全國排名首位,河北省國際市場占有率略有提高,但提升幅度不大;國內市場中山東、陜西的富士蘋果,山東的金絲小棗、冬棗,山西的大棗、梨棗等都將與河北省果品進行激烈競爭,搶占國內外市場空間,導致河北省部分果品區域性、季節性的相對過剩,出現了市場疲軟和銷售價格下滑等現象。由RCA指標可以看出,各省比較優勢指數顯示出河北省與有著相似果品結構及產業的兄弟省份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圖5)[11]。當RCA>2.5時,說明某區在果品上具有極強的出口競爭力;當1.25 2.4.2 企業數量及規模制約 河北省現有總資產千萬元以上的果品龍頭企業已發展到80多家,但產業化經營率僅為48.0%。由于龍頭企業規模實力上的限制,導致其帶動輻射范圍相對有限,河北省龍頭企業推廣帶動農戶比例為51.3%,相鄰的山東省已達到70.0%以上[12];且一部分“企業+農戶”等產業化組織形式僅為產銷關系,未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難以形成對果品企業發展有利的外部環境。 2.4.3 綠色壁壘限制 綠色壁壘是河北省果品出口的主要制約因素。發達國家果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優質和安全,貿易性技術壁壘門檻不斷加高,對果品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等的檢驗和危險病蟲害檢疫要求更加苛刻。2006年起,歐盟實行新的食品安全法,日本也公布了肯定列表制度,對734種農業化學品設定了1萬多個最大允許殘留標準,對其他未知的化學品設定10 μg/kg的“一律標準”[13]。由于河北果品與國際市場要求在標準化生產、外觀質量、內在品質、食用安全及采后商品化處理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勢必使河北省果品出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3 河北果品產業發展的SWOT矩陣以及發展對策 依據上述分析,對河北果品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與“機遇和挑戰”有機組合構造SWOT矩陣(表2),運用系統分析方法,探討有利于河北省果品產業發展的對策。 河北省應立足實際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利用機會、克服劣勢、化解威脅,在現代果品產業技術體系的支撐和品牌戰略的帶動下發展果品產業。 3.1 完善政府的扶持政策 政府應落實支持果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把果品業發展納入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在基地建設、出口檢疫、報關退稅等方面提供強力支持和優質服務,吸引國內外投資,進一步提高河北省果品產業發展的外向度;加大力度實施結構調整,把發展現代果業和建設果品強省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3.2 提高果品產業的科技含量 充分發揮河北省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的作用,加強新型果品技術推廣隊伍建設;吸納京津兩地高新技術資源,及時將農業技術的新成果應用于果品產業生產經營活動;切實抓好優勢果品生產基地建設,積極推廣標準化、規范化的管理技術,狠抓產后加工技術研發,提高產品檔次,延長產業鏈條,提高果品科技含量和商品化處理水平,確保果品產業能發揮優勢,提高其在國內以及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3.3 健全果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體系 實行與綠色食品相配套的監督管理機制,重點是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使用監管,搞好無公害果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制訂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果品生產和出口標準,果品質量監測、檢驗標準,加強對生產過程和市場的監管;嚴格執行標準化生產,確保果品安全,有利于提高河北省出口果品信譽度,實現優質優價,逐步營造全社會關注果品質量安全的良好氛圍。 3.4 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能力 以優質和特色果品為突破口,調整果品產業結構和品種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圍繞“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新機制,組織分散經營的果農形成利益共同體;支持重點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按照國際質量標準進行生產,變產品優勢為產業優勢,特別是要大力扶持果品加工業,提高果品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逐步實現河北省果品生產的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 參考文獻: [1] 于新凱,李子彪,張愛國.河北省縣域農業特色產業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經濟,2010(6):19-20. [2] 河北省統計局.河北經濟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3] 方金華.河北省果品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8. [4] 郝慶祿.河北省黑龍港地區特色農業產業化問題研究[J].邢臺學院學報,2009,24(1):19-21. [5] 河北省農業廳經作處.河北水果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果業信息,2009,26(4):16-17. [6] 耿立峰.河北省現代果業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D].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7] 王會欣,任 瑞,王秀芬,等.河北省果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北林業科技,2009(6):43-45. [8] 河北省林業局.河北省果品龍頭企業發展情況報告[R].2006. [9] 劉 亮,陳 薇.金融危機對河北省果品出口貿易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河北林業科技,2011(3):29-31. [10] 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果品產業強省的意見[Z].2012. [11] 張復宏,郭建卿.山東省水果出口結構及省際間競爭力比較分析[J].山東經濟,2010,26(2):155-159. [12] 李 東,張淑云,陳 曦,等.河北省農業龍頭企業技術推廣現狀與存在問題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4):217-220. [13] 李 莉.2009年我國果品貿易概況[J].中國果樹,2010(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