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夫山泉面臨一系列質疑,被指瓶裝水的生產標準不如自來水、自訂標準允許霉菌存在,這一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對農夫山泉的質量、標準,企業與媒體之間爭執不休,但仍沒能討論出一個結果。事關飲用水質量問題,我們誰都不能置身局外。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場爭執是怎么回事,農夫山泉到底有沒有質量問題。
“水源門”與“標準門”
持續時間長達近兩個月的農夫山泉事件,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3月上旬,消費者李女士發現,她買的一箱(24瓶)未開瓶的農夫山泉380毫升飲用天然水,水里有黑色懸浮不明物,其中有13瓶非常明顯,這些水來自農夫山泉湖北丹江口有限公司,生產日期為2012年10月30日。于是,有媒體開始對農夫山泉瓶中黑色不明懸浮物進行報道,并對其水源地進行調查,質疑其自定產品標準缺乏說服力。這就是所謂的“水源門”事件。
有媒體發現,農夫山泉執行的產品標準為“DB33/383-2005瓶裝飲用天然水”,這是浙江省的地方標準,其在廣東省生產的產品,采用的仍是浙江標準。有媒體如此分析農夫山泉執行的標準:相比舊的浙江標準以及廣東省標準,該標準放寬了對部分有害物質的含量要求,并允許霉菌和酵母菌存在,而其中的有害菌種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4月10日,《京華時報》刊登文章《農夫山泉被指標準不如自來水》,其中指出:“業內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農夫山泉瓶裝水的生產標準還不如自來水?!边@篇報道頓時引爆輿論,被反復轉載,由此,農夫山泉“水源門”事件演變為“標準門”事件。
亂象緣于標準不一
水,乃生命之源, 超市里水的品種也類目繁多。純凈水、礦泉水、天然水、蒸餾水……小小一瓶水,概念五花八門,標準千差萬別。而消費者習慣于把這些瓶裝水,統稱為礦泉水,根本搞不清楚它們具體有何差別。但是不同品牌瓶裝水標簽上標注的產品標準號差別很大,即使同一品牌中不同品種的標簽也不同。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瓶裝水產品標準主要有3類: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標準前面的英文字母是標準的代號,“GB”表示國家標準,“DB”表示地方標準,而“Q”開頭的是企業標準。例如:“GB17323”為瓶裝飲用純凈水國家標準;“GB8537”為飲用天然礦泉水國家標準;農夫山泉的“DB33/383”為浙江省地方標準。
目前,國家只針對純凈水和礦泉水制訂國家標準,這些產品執行的都是《國家瓶(桶)裝飲用水衛生標準》。以湖泊水、地下水、井水等為水源的“飲用天然水”沒有國家標準。
如此可見,農夫山泉瓶裝水水質風波根源是目前瓶裝水標準混亂,媒體和企業各執一詞,又似乎各有根據。對于農夫山泉水質安全問題,雖然企業提供了檢測數據自證清白,但是,我們期待能有權威部門站出來盡快給公眾一個交代。
建議:養成安全飲水好習慣
水的好壞當然很重要,但飲水方式同樣重要。在關注這場風波的同時,我們期望大家養成好的飲水習慣,做到飲水安全。除了關注水質本身外,還要注意飲用細節。如,瓶裝水開瓶后要盡快飲用完,不宜放置時間過長;桶裝純凈水更多要關注飲水機和桶口的衛生,經常清洗飲水機和茶杯等,以確保喝到口中的是干凈水。
(本刊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