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蔚夏
夏天,天陽下濟,地熱上升,氣候炎熱為四季之最。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空氣流動小,對人的精神會產生很大影響。由于心屬火,與夏相合,而暑為夏季主氣,“在天為熱,在地為火”,故最易入心。中醫理論認為,心主血,藏神,為君主之官。這說明,夏天不正常的情志可能損傷心的功能,而心的功能受到影響,則影響人的一切機能活動。暑熱之邪侵入人體,擾亂心神,耗傷心氣,人常表現出心煩不寧,坐臥不安,思緒雜亂,性情急躁。另外,中醫陰陽五行學說認為,肝屬“木”,而夏季屬“火”,木遇火會燃燒,故夏季人的肝火較旺,容易動怒。
中醫有“得神者昌”的說法。老年人因氣血衰弱,抵抗力差,容易生病,在夏季重視補神尤為重要。夏天是萬物生長旺盛的季節,人在精神調養上要體現一個“放”字。即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樣充沛、飽滿,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外向,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濃厚的興趣。正如《黃帝內經》所言:“夏三月,此為蕃莠,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亦于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英華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總結出來,夏季補神,貴在堅持以下三點:
心靜 夏季天氣熱,這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人們除了要在生活起居等方面順應自然,防暑降溫以外,心靜是抵御熱浪的重要方法。民間早有“心靜自然涼”的說法。嵇康在《養生論》中也強調:夏天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現代研究發現,當人保持安靜的心態時,機體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明顯減少,因而基礎代謝減慢,人們因出汗等現象而產生的“熱感”就會減輕。心靜還在于恬淡虛無,處事泰然,注意戒躁戒怒,努力培養自己處事不驚,遇事不亂的心態。生活中的煩瑣小事,應當耐心處理,避免焦躁。與人談話時有意識地放慢語速,盡量心平氣和,不使自己過于激動。學會讓步不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而且能使心理迅速獲得解脫,對養生大有裨益。
怡情 夏天是四季中萬物生長茂盛的季節,大自然無不充滿了生命的激情。此時,外出旅游,無論臨湖海之濱,還是登名山大川,盡情享受大自然賦予人們的一切,可以使身心獲得極大的愉悅。夏季陽光充沛,百花競放,五彩繽紛,在庭院一角,或陽臺、室內的花盆里,栽上一些美麗的鮮花,不僅能美化環境,還能在侍弄欣賞花草中,陶冶情操,培養高雅的情趣。還可以下意識地在室內增加淡綠、淺藍的冷色調,以及聽音樂、行書畫、下棋、垂釣、林蔭漫步、納涼聊天、交友舒懷……無不是明智之舉,何愁暑氣不消,心志不暢,神不清和?
幽默 幽默是一種高級心理防御形式,用幽默來化解困境,轉移內心不悅,可以維護心靈平衡。生活中幾句笑話、妙語,就能使心中的憂慮、怒火煙消云散,這就是幽默的力量。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笑,能促進血液循環,運動全身肌肉,鍛煉心肺功能,增強消化能力,刺激各種激素分泌,促進新陳代謝,還能振奮精神,消除煩惱,使人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