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慧欣
現階段隨著翻譯研究等的文化轉向,在我國翻譯主體的研究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同時逐漸走向深入。翻譯對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科技發展,尤其是國家文化發展其發揮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各國之間的合作,更需要有譯者參與其中。不過讓人很難理解的是在人們承認翻譯巨大作用的時候,人們對翻譯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即譯者的評價卻比較低。譯者在我國文化多元的系統中并沒能真正獲取他們應該有的地位,或者簡單的文化地位也沒有。假若說“局外人”對我國譯者的工作性質與任務不是特別了解的話,那么譯者以外的人群對翻譯有著諸多質疑是可以理解的。接下來,本文試圖從文化語境的角度分析研究我國譯者的主體性問題。
簡單性分析
從文化語境的角度分析譯者的主體性之前,首先應該明確翻譯主體性與譯者主體性二者主要區別。所謂譯者實際上是翻譯的主體,所以翻譯主體性被很多人認為是譯者主體性。不過現階段翻譯研究人員對翻譯主體性并沒有非常統一的認識,業內皆眾說紛紜,每個人對其理解都有所差異。實際上對這個問題的主要認識就是翻譯主體到底是誰的問題。假若翻譯主體性中所說的翻譯為專門的翻譯,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翻譯行為的主體實際上就是譯者。原作、原作者以及讀者均為譯者翻譯實踐中的主要對象。所謂原作實際上是譯者理解、再創造以及闡釋的主要對象。原作者則是再創造、理解以及闡釋活動所必須借助與參考的研究對象。所謂的讀者則更多的是翻譯與時間的對象。假若從這種角度去充分理解翻譯,那么所謂的翻譯主體實際上就是譯者的主體性。假若翻譯主體性中所謂的翻譯并非是翻譯此種行為自身,那么有關翻譯活動的所有過程的全部要素,在此類要素中,除去譯者自身之外還存在兩個關鍵的主體,即讀者與原作者??紤]打破翻譯此種活動有著較高的復雜性與各個要素之間的關聯性,業內人士普遍贊同最后一種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所謂的譯者主體性主要體現在翻譯的全過程,而讀者與原作者的主體性僅僅體現在翻譯過程中部分相關環節。由于本文重點主要是從文化語境的角度分析譯者的主體性,所以本文中“翻譯主體”稱之為譯者。
何謂主體性,所謂的主體性實際上就是活動主體的某些本質特征。此類主體性特征在主體的對象中能夠有效表現出來。詳細的說來,主體性實際就是主體在對象活動中一些本質力量的外化,并能動的控制客體、改造客體以及影響客體。使得客體能夠為主體服務的特征。而主體性涵蓋的范圍非常廣,一般是目的性、主動性以及創造性、自動性??偠灾褪侵饔^能動性。所謂的能動性則是主體性最突出的特征。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主觀能動性如果要發揮出來就必須要有規限與制約。
從文化語境角度分析譯者的主體性
每個國家的文化語境都有所差別,所以對語言的翻譯與理解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差異。我國漢字與語言博大精深,所以從文化語境的角度分析譯者也有很多觀點。就以我國文學翻譯來說,翻譯的主要過程需要譯者體現三種文學身份能力,也就是讀者、作者以及闡釋者,這部分人群就是文學再創造者。不管是何種人群的譯者,站在文化語境的角度看在翻譯的過程中都應該調整好自己的意志、想象以及審美與情感。作品在召喚的結構中將“未定點”與“空白點”盡可能的具體化,和文本進行對話,調整好自身的先結構,和作品融合為一體,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文本意義最為完整的結構。翻譯人員對作品的解讀,實際上僅僅只是完成了翻譯的首要步驟,其次還需要對作品實施闡釋。在此階段中,作為主管人員應該需要發揮出文學鑒賞與文學批判的能力,挖掘作品的美學意蘊與思想內涵,將翻譯的宗旨體現出來。當然在次過程中關鍵要傳達出文章的本來意思。在結束了以上步驟之后,就要開展轉入至語言轉換此階段。因此該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再現原作品的思想信息與審美信息。另外,還需要盡可能地調動出闡釋者與讀者時期所獲取的審美感悟。假若說對翻譯作品的闡釋與讀解為普通性的文學活動,則在語言的轉換中,翻譯人員的文學創造性一定要達到一個最大值。作為翻譯人員不但要盡可能的傳達原文的基本信息,同時還應該重點傳達出原作者的審美意蘊。不可否認的是,越是優秀的作品,那么其所蘊含的審美信息與文化意蘊也就越豐富,而翻譯的難度也就越大。此時就應該發揮出譯者自身的創造性。
總的說來,不管是英文翻譯還是日文翻譯,翻譯實際上就是兩種文化的交匯。所以翻譯的過程與階段實際就是兩種文化的協商。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譯者就是兩種文化媒介。不過,這并非意味著文化身份與文化取向就一定不能避免地出現在翻譯方式與翻譯選擇方面,借助翻譯還能夠有效的強化某種文學館與意識形態,當然也可以是對目前文化的否定,利用翻譯來不斷顛覆目前的文化與文學模式最終達到改革的目的。對譯入語文化不管是認同亦或是反動,均為譯者的譯入語文的意識體現。同時也會在翻譯的過程中留下某種滿足固有的文化痕跡。
深入分析
就譯者和原作者的關系而言,傳統的翻譯類研究文章也有相關方面的闡釋。不過大多數均是從文化風格和人格氣質等角度來分析的,在此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觀點。雖然各個觀點有自己的“門派”,不過主要的觀點有以下兩種:觀點一認為譯者必須要有原作者的風格,觀點二認為譯者必須要有自己的風格。所謂風格即“人”的道理非常簡單,風格和作者的文學修養、人格氣質以及審美能力均有著非常大的聯系。從這個角度說,前面一種觀點主要強調對原文作者的主體性的尊重,而后一種觀點則更加突出譯者的主體性。此處對風格問題不進行深入的闡釋。
上文中已經提到,在某些翻譯的環節上,原作者與譯者均為翻譯的主體。一個人的文化語境決定著翻譯作品的質量,所以作者需要提成自己的文化知識,這樣翻譯起來差距才不會差那么多。本文的深入研究主要是從主體間性的理論視角進行分析,這樣才能盡可能的找出文化語境下譯者的主體性。所謂的“主體間性”實際上就是交互主體性,它指代主體和主體之間相互交往的一種特性,為人主體性的主要組成部分。就對話的角度說,原作為作者與譯者對話的議題,而翻譯就是此種對話的過程,最終的交談結果就是譯作。所以原作和譯者之間,接絕對不是主次的關系,而應該是完全平等的主體對話。既然是所謂的對話關系,那么作為翻譯就絕對不可以壟斷話語權,而應該是雙方均各自的聲音。譯本中不但有原作者的聲音,還應該有譯者的聲音;不但有譯者和原作者的共鳴,同時也有譯者完全不同的意愿。當然也正是因為在譯本中有著不同的地方,才能體現出文化語境角度下譯者的主體性。
譯者和讀者的關系亦為翻譯主體間性探討的重要內容。作品原創造者之于譯者和譯者之于讀者的主要不同點在于譯者并非原作者的讀者,或者說不是意向讀者,但是譯文讀者有可能為譯者的讀者,或者說譯者的意向讀者。就意向讀者的角度來看,讀者和譯者之間的對話,并非始于讀者對其進行解讀,而主要在于譯者實施翻譯選擇,同時在思考翻譯措施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需要強調的是,讀者的越多活動為翻譯活動最終的環節,更是翻
譯目的能否實現的關鍵。假若說譯者的文化能夠體現在譯本中,則讀者的文化創造就能夠更好的體現于譯本的讀解中。文化語境下譯者的主體性更加突出以融入某些屬于自身的翻譯風格。
譯者的主體性研究為翻譯主體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譯者主體性研究能夠對翻譯進行研究,另外還可以對中外文學之間的關系實施研究,站在文化語境的角度看,譯者的主體性研究更加突出譯者自身的某些風格,或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適當的對其內涵與表現實施分析。針對現階段我國翻譯主體研究相關現狀,本文作者結合實際經驗提出了譯者主體性分析的問題,從文化語境角度分析探討了譯者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