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專家解“迷” 】
6歲前,玩兒比學英語更重要
35歲的楊女士去年生下兒子毛毛。她下定決心要把孩子培養成最優秀的人才。于是,她自己制定了詳細的課程表,開始對三個月大的寶寶實施“成才計劃”。每天早上起床,對毛毛讀兩個小時《論語》,接下來再播放一小時世界名曲,對孩子進行“熏陶”。六個月時,寶寶課程里加上了每天兩個小時的英語簡單對話,看到孩子咿咿呀呀的樣子,楊女士很興奮,覺得孩子很有“希望”。經過楊女士的訓練,毛毛比很多同齡的寶寶反應都快,對音樂和英語都有不錯的感受力。每次抱著兒子出去玩,都會引來別的父母夸獎,楊女士心里那叫一個美。
【孫云曉點評】 寶寶的身心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有自己的成長規律。一歲前是嬰兒極其重要的發展階段,他們需要學習發聲、運動、翻滾、練習抓握的能力,更要學習與父母的交流和做許多游戲,而如果單純地把學習當成重要任務,這種單一而莫名其妙的世界,可能會使孩子變成一個“怪物”。現在很多父母急功近利,過于追求知識化,技能化,違背了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把早期教育變成了早期摧殘。
家長們都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這我十分理解。但關鍵的問題是家長一定要了解什么才是正確的早期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競爭力。對于6歲以前的孩子,早期教育應該是以游戲為主,要有充足的玩耍,讓孩子在游戲中學會觀察,發展注意力、觀察力、動手能力,并培養最初的道德智能,明辨是非的能力等等。培養孩子的身心協調發展,這才是最大的競爭力,也是孩子一生發展的基礎。孩子如何玩,如何與同伴相處,比他學英語,學數學重要一百倍。
誰給孩子制造了“童年恐慌”
自從上了幼兒園大班,一向活潑可愛的樂樂就變得悶悶不樂,沉默少言了。他每天不僅要完成幼兒園老師留的家庭作業,業余時間還要學習小學二年級的課程。因為總聽父母說要去參加名牌小學的考試,樂樂最后連夜里做夢都在說算術題。
【孫云曉點評】 樂樂表現出的“童年恐慌”非常值得關注。所謂童年恐慌是指兒童面對巨大的壓力,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而產生的一種強烈焦慮的心態。在接受不適合的教育時,孩子們在心理上普遍趨向被動、應付,只能單純地灌輸式接受,重則表現為焦慮、退縮、缺乏自信,最終可能導致思維的混亂和創新能力的喪失。
父母是預防孩子發生童年恐慌的主角。實際上,作為父母要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未必是考試成績最棒的人,那些學歷不高卻善解人意,富有責任心的人可能大受歡迎,如果再擁有生活情趣和幽默感,那簡直就是天使。假如有如此開明的心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父母,就完全可以消除孩子的童年恐慌。如果父母威脅孩子,說這些要學不會,學校就不要你了,你就是笨孩子,那就變成了孩子童年恐慌的制造者。可惜現在很多的父母都成為了童年恐慌的制造者,這是一個悲劇。
早教中心不是非去不可
孫女士最近十分郁悶。眼看著同事們的孩子都進了早教班,她也迫不及待地想給女兒楠楠找一家。“想讓孩子去,可現在好點的早教班收費太貴,有些負擔不起。但不去,自己教育,我還擔心影響孩子將來的發展。”
【劉盈點評】去早教中心對孩子是有好處的。但前提是選擇的是一家真正了解孩子發展特點與需求的機構。同時,家長不要抱著給孩子報了早教班就等于贏在了起點的想法。因為有很多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很重視開發孩子的智力和潛能,在智力測查中孩子能得高分,可上小學后,孩子的超常性就沒有了,甚至還出現不少問題。
其實,不去早教中心也一樣可以養育出非常棒的寶寶。這需要家長具備一個很好的心態,對孩子發展的特點與心理需求有足夠的了解,能夠靈活地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狀況,能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環境刺激,發起花樣繁多的游戲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早教內容。
所以,早教中心不是“非去”或者“非不去”的一個地方,要看個人的情況而定。畢竟,教育首先是父母本身的事情,只有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只有父母才能給孩子施行最適合他的教育,協助他更好地成長。
重智力、輕體力的教育方式不可取
點點剛滿半歲,媽媽對他的智力啟蒙一刻不敢松懈。每天要在家里放一段英語對話錄音,家里背景音樂也是各種世界名曲。近日,媽媽發現點點坐也坐不穩,趴著時抬不起頭,讓他爬行就哭鬧不止。到醫院檢查,醫生說是運動發育遲緩,全因平時鍛煉太少。
【劉盈點評】 眼下像點點這樣的“懶寶寶”很多,主要是由于家長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輕視運動發育,或是過度保護孩子,擔心孩子被磕被碰,過分限制了他們的活動范圍。兒童的身體發育是有規律的。比如,我們常說,三翻、六坐、八打滾,是讓孩子三個月學會翻身,六個月學會坐著,八個月學會打滾。如果孩子在身體成長的階段沒有得到相應的運動訓練,就會對他的運動發育產生一定影響。所以,家長一定要了解并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另外,家長們還要明白,運動是兒童學習能力發展的基礎,讓孩子離開懷抱,多做爬、抓握、走、跑等各種運動,還會有利于促進智力的發育。
忽視人格培養影響孩子未來
4歲的琳琳開始練鋼琴已經一年了,能演奏簡單曲子的她卻不能獨自完成諸如穿衣、上廁所等日常行為。被父母引以為傲和被小區同齡人羨慕的琳琳在幼兒園顯得很“無能”。因為在家里,這些活兒都由父母、祖輩和保姆包了。
【孫云曉點評】 我國的兒童、青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業成績上不亞于發達國家的孩子,但普遍表現出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識,做事被動膽怯,缺乏同情心和幫助別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長輩,在外缺乏社會責任感。這些缺點大都源自重知識灌輸、輕人格培養的育兒積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