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燕崗
心臟是一個永不停息、跳動著的臟器。心臟停跳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正常情況下,心臟按每分鐘60~100次的頻率跳動。運動后或休息時(包括睡眠),心跳次數會有所增減。所謂心律失常,是指心臟興奮起源異常或傳導路徑發生問題導致的心跳不規則。
分類: 緩慢、快速兩大類
心律失常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緩慢心律失常,一類是快速心律失常。
緩慢心律失常包括竇房結功能低下(即“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和傳導阻滯兩大類,主要表現為心跳過慢,患者可有因心跳過慢所致的頭暈、乏力、眼前發黑,甚至暈倒等癥狀。
快速心律失常可分為過早搏動(早搏)、心動過速及顫動三大類。它們又都可以再根據發生的部位不同,分為房性(來自心房)和室性(來自心室)兩種。主要表現為心跳過快,患者通常會有心慌、胸悶、脈搏不整齊等不適的感覺。快速心律失常的發作時間可長可短,有些很短暫(僅數秒鐘),有些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有些則一直持續。
檢出: 24小時心電圖監測最“準”
與診斷其他疾病不同,驗血、超聲、拍片和CT等檢查對心律失常的診斷都無濟于事。醫生診斷心律失常的惟一方法就是做心電圖。常規心電圖由于監測時間很短(數分鐘),故對發作時間很短的心律失常的檢出率不高,往往等患者趕到醫院時,心律失常已經自行終止,再做心電圖時,已經正常。只有心律失常發作很頻繁且持續足夠長的時間,常規心電圖才能夠檢出。
24小時心電圖監測是用儀器記錄下患者在檢查當天(24小時內)的所有心跳情況,該檢查能顯著提高心律失常的檢出率。
原則: 先評估后處理
經檢查發現有心律失常,是不是都需要治療呢?答案是否定的。
治療心律失常的目的不外乎有兩個:一是避免因嚴重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如心室顫動導致猝死),二是緩解心律失常引起的不適癥狀。
通常根據心律失常的嚴重程度、心臟結構和功能正常與否,以及心律失常是否引起不適癥狀等因素,將心律失常分為三類:一類是“無需治療”的,一類是“適當治療”的,還有一類是“非治不可”的。若患者無心律失常所致的不適癥狀,且經醫生判斷該心律失常不會導致其發生危險,則“無需治療”。對這部分患者來說,治療的意義不大,藥物本身帶來的副作用可能遠大于其帶來的益處。在臨床上,這部分患者占大多數。
若醫生評估后認為,該心律失常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即使患者自身沒有任何感覺,也必須治療。
介于兩者之間的情況,如心律失常不嚴重(如房早、室早、竇緩等)但患者有不適癥狀,則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當治療”以緩解癥狀。
【特別提醒】
24小時心電圖記錄中發現一些快速心律失常是很常見的情況,無需大驚小怪,很多時候并不需要特殊處理。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即使心臟結構、功能完全正常的人,也會出現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甚至短暫的房性心動過速,這主要與心臟結構和功能的退化有關。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療通常因人而異、因心律失常本身的特點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