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華
在2013中國汽車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董揚秘書長明確提出了國家應該實施汽車強國戰略,并從6個方面闡述汽車強國戰略內涵,其一就是要自主創新,筆者非常認同。汽車是高關聯度產業,涉及面廣,所以,汽車的自主創新不僅僅是企業產品技術創新,也不僅僅是汽車產業層面創新,應該是涉及國家政治體系、教育和科研體系、相關基礎條件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大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概念,汽車產業是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
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市場需求是創新的原動力,要有國家層面關于汽車需求的長期預期。
汽車是重大商品,是人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標志。汽車需求量、需求結構變化和國民經濟發展程度直接相關,和國家有關法規制度、創新政策、稅收體制密切相關,和國家能源安全密切相關,而且,在國家對外開放方針的指引下,國際化程度逐步提高,汽車需求也受到與汽車相關的對外政策的影響。
因此,非常需要從國家層面有以下幾方面的長期模型指引:第一,汽車消費在國內總消費結構中的長期地位,從而決定了汽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對汽車企業制定長期創新戰略非常重要,對城鎮化發展、道路交通體系發展具有指導作用;
第二,國家未來能源結構趨勢,傳統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動力電力供應等長期發展計劃,對汽車技術創新的路線導向非常重要;
第三,制定長期的關于節能、環保、安全等方面的標準法規體系,以及稅收相關、汽車對外貿易相關政策,對汽車企業制定長期產品戰略、建立完整的技術體系非常重要。
二、從教育和科研體系入手,加強對汽車相關的交叉學科技術、共性前沿技術的創新力量的培育。
技術發明匱乏、原始創新不足是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力弱的根源,是知識力不夠的具體表現,而知識的源頭在教育和科研體系,這是提高汽車產業的國家創新能力的基礎。在2012年4月漢諾威工業展中國年開幕式上,聽到德國總理默克爾講到振興德國實業要叢教育入手,政府要加強對工科學生培養時引發參會工業界代表的熱烈掌聲,此情景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當今汽車已高度電子化,汽車材料對輕量化、環保、可循環再利用影響重大,汽車在逐步向電氣化、網絡化(車聯網)、智能化方向發展,對交叉學科技術、共性前沿技術需求愈加迫切,對科學、工程領域的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需求愈加迫切,就此,筆者有兩點考慮:
第一,國家要根據汽車產業對科學、工程領域人才需求趨勢,加強對高校在交叉學科、前沿技術學科發展方面的引導;
第二,國家加大對高校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在機制上鼓勵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之間在基礎技術上開展以需求為導向的緊密合作,而非讓大學教授帶著學生們忙著孵化產業。
三、汽車產品是國家汽車創新體系成果的最終載體,汽車企業既要加強自身創新體系建設,提高創新力,同時,也要發揮引導創新需求、促進產學研在交叉學科、共性前沿技術領域協同創新的積極作用。
雖然國家已多年倡導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創新,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從近一段時期調研了解到的情況看,一是諸多研究機構在縱向學科研究方面低效和重復,在交叉學科方面跨機構合作甚少。比如,動力電池僅單體涉及近十種材料,研究領域跨化學、金屬、非金屬等,每種材料對動力電池綜合性能都有影響,但搞各種材料研究的和動力電池研究的合作卻非常有限;二是汽車企業與動力電池研究機構方面的合作一般限于企業提要求,研究機構提樣品的層面,而動力電池電化學、安全、壽命等性能開發與車輛的能量需求及管理、熱管理等性能研發密不可分,決不僅是提要求這么簡單。知微見著,汽車的產學研創新局面亟待改變。
四、創新環境建設是創新成果催生和傳播的重要條件,國家政策導向是關鍵。
有兩點至關重要:第一,國家創新投入力度。創新投入嚴重不足是中國汽車產業創新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都知道德國R&D增長的核心是汽車產業,約占全球四分之一的R&D能力,德國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增加對相關教育和基礎研究、科研、培訓的投入,對企業研發的進行支持。第二,推動創新成果轉移。政府政策的作用在于:改革機制提高創新效率,建立和完善科學可評估的技術創新效率的指標體系和管理體系;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改善汽車核心技術創新成果商業化條件,運用金融、風險資本等手段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對新能源汽車等重大技術、前沿性的創新成果采取措施直接促進技術轉移活動。
十八大和“兩會”后,黨中央與國務院在積極推動體制改革和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國家創新體制改革以及相關職能轉變是提高國家創新力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目標的基本保障。對汽車這一技術密集、關聯度高的產業而言,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有利于培育交叉型學科、前沿性技術的創新力量,調動和集聚跨界創新資源,發揮政策的杠桿作用和成果轉移的推動作用,滿足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需要,滿足建設汽車強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