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昂
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合伙人古默龍表示,“面對這樣的市場變化,跨國公司想要保持成功態勢,就必須迅速調整自身的發展模式。”
根據羅蘭貝格此前的調查,在華外企有63%仍將中國視為主要投資地,多數跨國企業對中國市場持樂觀態度。然而,在逐漸轉向成熟的中國市場,跨國企業維持運營所面臨的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消費、地產支出甚至交通成本都在不斷上升。同時,全球經濟低迷又給跨國公司帶來巨大的節儉開支的壓力。更重要的是,本土品牌日益崛起,而他們往往比跨國公司更能適應復雜而變化多端的中國市場,從而擠占市場。從宏觀層面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速逐步放緩,市場監管逐漸規范……這些都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下一步發展產生些許不確定因素。
古默龍認為跨國公司在考慮應對這些新挑戰的時候,應重點思考:
1. 如何節流。跨國企業的運營與銷售通常比本土企業要多。通過合理的結構重組、運營優化、成本削減等手段,運用諸如“進階零基預算法”等適當的管理工具,來控制企業的成本開支。
2. 如何開源。企業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品牌和產品線是否適合中國市場,地理布局和渠道拓展是否能真正到達目標消費群,可否通過并購本土企業拓展自身在當地的市場規模等途徑,努力發展潛在客戶,以及優化物流與分銷網絡。
3. 雙軌戰略。一些行業的跨國企業可以考慮針對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在中國分公司或代理機構中采取不同于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組織架構、品牌戰略等,使企業在中國的經營更加本地化,提升本地競爭力。
歐盟中國商會發布的《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則顯示,隨著歐盟企業收入和利潤的繼續增長,中國對于歐盟企業的重要戰略意義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也印證了中國成本日益增加和競爭日益激烈的商業環境已經普遍成熟。有跡象表明,許多企業正在想方設法提高效率和生產力,以便能在達到高收入預期的同時保持利潤增長。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大衛表示,中國私營企業在傳統業務方面變得更加具有競爭力,國有企業被認為仍會繼續加強其與政府的關系,而且不斷攀升的勞動力成本正在對企業的發展計劃產生影響。“目前,多數歐盟企業將不斷攀升的勞動力成本視為主要關注的問題,歐盟企業正在努力適應中國市場趨于成熟。”大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