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民諺云:“孕婦過三伏,腹中揣火爐。”不僅僅是孕婦,其他人在三伏天的日子也不好受。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所以每到這個季節,幾乎所有人都會受到頭暈目眩、心緒煩躁、食欲大減、胃腸道功能紊亂等癥狀的困擾,甚至有可能患上“熱傷風”、中暑、痢疾等疾病。因此,在三伏天里,一定要小心防范這幾種疾病,尤其是中暑,更需積極預防,因為它不但發病急,致死率也非常高,發起病來,往往讓人措手不及。
三伏天要“隱伏”
提起宋代詞人秦觀秦少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等經典名句可說是如雷貫耳了,可大家知道秦觀是怎么死的嗎?就是死于中暑。據《游宦紀聞》卷十記載:“至藤,傷暑困臥,至八月十二日,啟手足于江亭上。”藤指的是今天廣西的藤縣。傷暑即傷于暑邪,就是說,秦少游是在藤縣中暑而亡的。
另一個中暑而亡的,是有千古一帝之稱的秦始皇。這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躲過了荊軻的匕首,躲過了張良的鐵錐,躲過了高漸離樂器的襲擊,但卻沒能躲開暑天的侵襲,在尋找長生不老妙方的途中中暑而亡。俗話說:順天時者健,忤天時者病。秦始皇之所以中暑,便是他執意在“五黃六月熱死狗”的三伏天里繼續前行所導致的。
所以,養生,一定要順應天時,三伏的“伏”字是什么意思,就是隱伏之意,就是說在太陽大的時候,要將自己隱伏起來,不能逆天而行,不隱伏,就會被夏天的邪氣所傷,夏天的邪氣是什么,暑氣。所以說中暑中暑就是被暑所中,中暑的“中”字,形容暑熱侵犯人體,來勢兇猛,有如箭頭石塊猛烈擊中人體一樣。
陰暑陽暑大不同
暑氣對人體會造成什么傷害呢?在中醫看來,暑氣最易損傷人的津液。因為夏天溫度比較高,人們的毛孔處于舒張的狀態,所以人體津液很容易通過毛孔以汗的形式外泄。
津液外泄的同時,氣也會隨著汗液流失。在中醫的觀念里,氣是依附在津液上面的,津液是氣的載體,津液蒸發時也會順便帶走一部分氣,所以這個也會出現一些耗氣的癥狀,比如乏力、懶言等。這就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的“壯火食氣”,火大了,把氣都給吃了。這個時候如果不及時治療,便會出現重度中暑而暈倒的情況。當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環境的改善,這種中暑的病例并不太多見,倒是另外一種中暑類型——陰暑較為常見。
什么是陰?“動而得知為陽暑,靜而得之為陰暑”。上面我們提到的烈日下勞作、長途趕路,或在高溫下長時間勞作等引起的中暑均為“陽暑”,而“陰暑”則是由于過于避熱趨涼引起的。《紅樓夢》中有一段寫林黛玉中暑的經過,說是到了清虛觀之后,因天氣炎熱,便尋那陰涼所在的地方多待了一會兒,結果就中暑了,所以林黛玉所中的暑就是陰暑。由此可以看出,陰暑其實是暑天受涼得的一種病。
與冬天相比,其實夏天更容易受涼,所以要預防陰暑的發生,切不能過于貪食寒涼,不可露宿太久,不可通宵達旦地吹電扇,空調溫度不要調得太低,大汗之后不要立即沖冷水澡等等。
解陽暑:二豆西瓜皮飲
由于陽暑是受熱后傷津耗氣所致,所以治療措施應以清熱、補氣為主。說到清熱補氣,西瓜有不錯的清熱效果,特別是西瓜皮,不但清熱效果好,補氣效果同樣非常理想。中藥里面有個叫“白虎湯”古方,是清熱的好方子,而西瓜皮就有“天然白虎湯”的美譽,因此吃西瓜皮不但有預防中暑的功效,就算是輕微中暑時喝了也能見到很好的效果。
二豆西瓜皮飲
食材:赤小豆20克,綠豆30克,西瓜皮60克。
做法:將西瓜皮洗凈,削去外皮,切成丁塊。綠豆和赤小豆清洗干凈,然后將三種食材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燉煮,煮熟后可代茶飲用,每天2-3次即可。
這道藥膳中的赤小豆,主要作用是去濕的,因為在中醫看來,暑必兼濕,清熱的同時還必須去濕;綠豆被李時珍盛贊為“菜中佳品”,“濟世良谷”,不但是清熱的名藥,在解毒方面同樣身手不凡,據文獻記載綠豆具有解酒毒、解藥毒、解農藥中毒、解食物中毒等方面的功能。做這道藥膳時候,注意不要去掉豆皮,因為豆皮的功效比豆肉還強,但綠豆性寒,脾胃虛寒的人少吃為好。
陽暑的急救,則主要以“十滴水”為主,十滴水主要作用就是去暑濕。“十滴水”是酒精溶液,發揮作用快,能夠很快將身內暑氣和濕氣帶走,所以又有“急救十滴水”之稱。在中暑時服十滴左右,能很快緩解中暑癥狀。但是孕婦中了陽暑,則需要立即就醫,不要隨便服用這類藥品。
解陰暑:藿香生姜粥
陰暑的治療,則主要以辛溫解表為主,因為陰暑是寒濕外襲,導致毛孔封閉,陽氣在體內郁結化火所致,因此首先應該解除表層的包圍,其次再將進入體內的濕寒之氣化掉。麻黃、桂枝、生姜都是常見的解表藥。所以有很多患者中暑后,只需要用生姜汁加糖灌服,即可緩解,取的就是生姜的解表功效。即使現在醫學發達了,大家學一點老祖宗傳下來的祛暑方法,也是很有用的。
【藿香生姜粥】
食材:藿香15克,生姜15克,粳米150克,白糖15克。
做法:先將藿香用清水煮25分鐘,過濾,留取汁液;生姜洗凈,切成薄片;粳米淘洗干凈,去泥沙;將藿香、粳米、生姜同放入鍋內,加水800毫升,置武火燒開后,再用文火燉煮35分鐘左右,加入白糖即成。
說起藿香大家并不陌生,藿香正氣水的主藥就是藿香,藿香和十滴水一樣,都是平時常見的解暑應急藥品。藿香正氣水自宋代就被收入我國第一部成藥方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堪稱夏季中暑的良藥。但藿香是治療陰暑的,而十滴水是治療陽暑的,兩者絕不能相互取代。因為藿香除具有祛暑解毒的功效外,發汗功能異常強大,是著名的發汗藥,而陽暑就是因流汗過多損耗津液所致,所以誤用了藿香正氣水,等同于火上澆油。
這道粥里用藿香的目的,是取其發汗功能;生姜的功能是解表和驅寒。當然,對于體質偏熱的人,吃姜太多會上火。所以體質偏熱的人不宜食用這道藥膳。
另外,無論是陰暑還是陽暑,按摩都具有很好的預防效果。可每天按揉陰陵泉和百會、印堂等穴。陰陵泉具有健脾利濕作用,堅持按揉此穴,可以保持脾的運化水濕功能正常,還可以把多余的“濕”祛掉。陰陵泉穴位在脛骨內上髁下緣,脛骨內側緣凹陷處(將大腿彎曲90°膝蓋內側凹陷處)。每次按摩100~160下左右,每日早晚按摩一次,兩腿都需按摩,對防治中暑有一定的療效。此外,百會穴與印堂穴對中暑都有一定的療效,可多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