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鳳春

過去一周是宏觀經濟數據和會議政策結果密集出臺的時期,此前市場關注四季度經濟走向以及其他幾項重點如債務、地產、城鎮化、產能過程隨之逐漸“柳暗花明”。
先看11月的宏觀經濟數據,總體來看可以用“平穩”二字來形容,增長小幅下行,通脹無壓力,表內表外信用擴張。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在經濟穩定的前提下,改革漸進推進。 2014年政策總基調仍強調穩中求進,但相比以往,還強調“改革創新”。預計土改、國企改革、房產稅等以試點的形式推進,而《證券法》、《土地法》、《預算法》等修正工作有望逐步推進。
財政政策將更加強調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預計將繼續控制一般性財政支出,將支出更多投向民生與國家戰略領域。財政赤字可能略大于去年的1.2萬億,但是赤字率基本穩定。貨幣政策總基調仍是穩健。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意味著明年總量都會有所增加,信貸增量可能為9.5萬億左右。
會議制定的2014年六大任務中,糧食安全和防控債務風險作為單獨的任務提出,重視程度超預期。關于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短期爆破的可能性不大。會議提出兩方面舉措,一是源頭規范,把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最近一次的地方債務審計有望全面摸清地方債務總量及結構,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存量的監控。二是明確責任落實,省區市政府要對本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負責任。以此實現對地方政府過度融資行為進行約束。同時這也意味著地方債務存在較大的回旋余地,短期爆破的可能性不大。
需要指出的是,產能過剩交給市場處理,可能構成明年風險點。強調“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這意味著政府對企業產能的直接干預將減少,更多是通過要素價格改革、環保、安全等標準的硬約束來解決外部性問題,從而推動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整。
城鎮化工作會議則給城鎮化的市場認識重新定調,思路糾偏。城鎮化非人為大興土木,而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以有序實現市民化為首要任務,更強調了質量、生態、文化、歷史等,劃定城市邊界而限定無序擴張。
雖然經濟與政策“柳暗花明”,但落實到資本市場,理解仍有一個過程,可能仍會經歷一個較大的波動,同時在多目標約束下,困難不會很小。同時,資金面仍將持偏緊格局再加上年末時點將至,資金壓力較大,國債利率仍有上行壓力。工業平穩給市場提供基本面支撐,但偏向上游的特征卻削弱了持續性;新興科技行業仍可能在溫和但缺乏持續性的宏觀背景中獲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