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然
【摘 要】微博的興起,使網絡圍觀成為一種輿論力量。如何引導網絡圍觀使之產生正能量,成為一些學者研究的課題。本文試分析網絡圍觀負能量的表現及成因,闡述媒體引導傳遞增加正能量的重要性。
【關鍵詞】李天一案 網絡圍觀 正能量
2013年2月17日,17歲的少年李天一與4個朋友一起,在北京海淀區一酒吧與一女子喝酒,將其灌醉后,5人將女子帶至賓館,以為其醒酒為由開房,后輪流與其發生性關系。2月21日凌晨,李天一在一停車場被便衣警察抓獲。假如這個少年只是一名普通人,或許不會受到如此關注。但因他是中國著名歌唱家、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李雙江的兒子,所以此事件一經報道,便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各大網站都轉載這條新聞,無數網友參與其中,爭相評論。與事件相關的微博更是被轉發幾十萬次,網友戲稱此次事件為“最坑爹”事件。
此次事件當事人李天一,曾在2011年9月6日晚,無照駕駛寶馬,并毆打與其發生沖突的奧迪車主夫婦。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時隔兩年,他又犯下如此一件案子著實讓不少網友感到憤怒,各方高喊嚴懲不怠。這是一起典型的網絡圍觀。到底該不該嚴懲?成了人們關注的主要問題。
一、媒體引導應當傳遞正能量
筆者以為,媒體對網絡圍觀的引導,當傳遞更多的正能量以促進社會和諧,引導網絡理性發聲,而不是火上澆油。個別媒體“加以潤色”的報道引起了網民一邊倒的輿論憤怒現象。筆者分析個中緣由,作出如下思考:
1、媒介誤導是負能量的催化劑
一方面,媒體將受眾錯誤的引入自己設定的想法中。北方某些媒體不僅報道了李天一的輪奸案事件,還回顧報道了李天一打人的事件,甚至還對輪奸案中受害女子進行報道。從這樣的報道中,我們不難看出,媒體試圖把我們引入對李天一的仇視情緒中,引導我們認為李天一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不孝子。在對“李天一案”的報道中:第一,新聞報道中所說的應該是5個人實施的犯罪,但是唯獨只曝出了李天一一個人,這讓我們的矛頭全部指向了李天一;第二,個別媒體通過回顧打人事件深化了李天一性本惡的觀念,給其烙上了屢教不改的印記;第三,其間不少媒體甚至報道說,據網友爆料被施暴的女子是李天一的英語老師。雖然后來被證實是謠言,但是,對自己老師實施這樣的惡行,這種惡劣的印象或多或少的被受眾記住了。媒體的報道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受眾的心理。
我們從后來對“李天一案”的跟進報道中了解到兩組網友爆料的假消息。第一,“受害女性是李天一的英語老師”,后來被證實為謠傳;第二,就是對李天一案組成了76人的律師團,并稱李天一是案件中第一個施暴者,不構成輪奸罪。這一說法曾激起民憤,但是后來辟謠絕無此事。雖然這兩處并不是事實情況,卻被一些媒體爭相轉載,看似對案件沒有造成影響,實際卻是給受眾帶來了一個負面的心理,讓民眾對該案失去了理性的推理和判斷。
2、媒體應該加強自我約束
筆者以為,在網絡快速發展的今天,媒體應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應該正確引導輿論。更為重要的是,媒體應提高自身的輿論引導水平,強化自我約束。媒體在報道新聞事實的時候不能添油加醋,更不能誤導受眾,以其公信力迷惑受眾,讓其失去準確判斷。當前,一些報紙或網絡報道和評論的記者或作者把自己的激進的思想傾向滲透在新聞作品中,這樣,很容易導致事件真實性的缺失。
媒體在做相關報道的時候,應該考慮到所關注事件將會帶來什么樣的社會后果。媒體不能被一般的力量所制約和左右,要實現正確的輿論引導,媒體必須加強自身的約束。只有媒體消除了誤導,強化了自我約束力,才能使媒體在引導輿論中傳遞更多正能量,而不是制造迷惑受眾、引發網絡暴力的不和諧圍觀。
二、媒體引導讓社會增加正能量
網絡圍觀,是當重大事件發生時網民集中關注、發貼、提供信息等的一種現象。其有三點積極意義:1、對事件的監督作用;2、對正義方的聲援作用;3、對非正義方的警戒作用。圍觀在舊中國時代代表著冷漠,袖手旁觀,看笑話。但在當今社會,網絡圍觀力量的發展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網絡社會的發展方向。
從“李天一案”中,我們不難看出,網絡圍觀力量的強大,不難看出媒體誤導下受眾噴發的不和諧熱浪。其表現:一方面,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圍觀引發社會沖突。在網絡圍觀這樣一個新興力量中,眾多的網友受眾是這個力量的支撐點,但是一些不法分子,往往會鉆法律的空子制造謠言。李天一案中,76人律師團事件,以及受害者系女老師事件……都是一些不法分子制造的謠言。這些謠言看似沒有什么可信度,但是,放在一個特定的語境下,會引發人們的仇富心理。另一方面,面對眾多難以分辨的信息,受眾的盲從心理會促使他們盲目聽信謠言。網絡快速發展,信息傳播多元化,使受眾的情緒容易被煽動。當熱點事件出現時,受眾的情緒容易被報道與輿論所引導,導致盲從,進而失去個人判斷。有時候,甚至盲目質疑本就不實的所謂事實真相,導致對社會不信任感的產生。
筆者認為,“李天一案”中,其實李雙江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一定有問題,送去美國讀書也是無可厚非的。李天一出事不可以說就是他父母親教育有問題。也不可以一棍子就將其打死,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的,不能夠因為人家父母是名人就全盤否定。這是不理性的行為,也是一種仇富心理在作怪。因為李天一還是一個孩子,可以再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在網絡圍觀上,我們往往對一個事件進行深刻的拷問,卻沒有站在人性和理性乃至法律的角度上看問題。當下,我們缺少的不是質疑與拷問,而是當我們做完這些以后的反思,我們應該學會寬恕。媒體需要引導受眾呼吁改進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個問題,提倡如何填補社會發展中已經存在的一個個漏洞。我們必須引導受眾增加更多的正能量。只有增加正能量,社會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
回顧“李天一案”,冷靜分析前因后果,到底該如何宣判,那不是媒體的事,也是不網民的事,而是法律的事。媒體不能搞輿論審判,也不能引導網民進行網絡審判,法律自會作出公正的判決。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所謂累犯,是指受過一定的刑罰處罰,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內又犯被判處一定的刑罰之罪的罪犯。累犯分為一般累犯和特殊累犯兩種。1、一般累犯:是指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犯罪分子。2、特殊累犯:是指因犯特定之罪而受過刑罰處罰,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又犯該特定之罪的犯罪分子。過失犯罪和未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除外。勞教不屬于行政處罰,非刑事處罰,所以也就不構成累犯,不構成加重情節,但是輪奸屬于強奸罪中的加重情節,所以到底該怎么判,應該遵循法律規定。
縱觀當下,我們應該對網絡圍觀進行更多的理性分析。傳統的主流媒體應引導人們更多的進行思考與反思,社會需要的是更多的正能量。網絡圍觀不應阻礙刑事案件的判案結果。總之,我們期待網絡圍觀產生更多正能量,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①李天一打人事件,百度百科
②網絡圍觀,百度百科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
(作者: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傳媒學院2010級廣播電視新聞本科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