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三四線城市越來越多的鬼城,說明房地產作為金融杠桿的城市發展模式,在某些地區難以為繼。
房地產市場冰火兩重天。2月22日,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70個大中城市1月份住宅銷售價格數據,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有53個,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有51個,上漲占比均超過七成。與此同時,一些前期過度開發的三四線城市,由于經濟無法順利轉型,人口資金難以進入,由于無法化解常住人口中低收入階層的經濟來源,房地產市場岌岌可危,鄂爾多斯、常州、十堰等市,無不如此。
陷入空城危局的城市,必然伴隨著資金鏈的斷裂,與經濟的局部坍塌。鄂爾多斯與溫州房地產塌陷已經敲響警鐘,而營口等市后來居上爭入泥潭,有越來越多的三四線城市明知有泥潭,偏往潭中跳。
到目前為止,沉浸在大干快上熱情中的諸多中小城市,依然把房地產、建新城作為萬能仙丹,各地拉高GDP資金的主要引擎就是土地收入。
據新華社2月24日電,各地“兩會”提出的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引起了關注。31個省份中,有24個省份把GDP增速目標設在10%及以上,其中10個達到12%及以上。而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年均增速目標為7%,去年全國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為7.5%。在增速目標設為10%及以上的24個省份中,20個為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省份;在增速目標設為12%及以上的10個省份中,有9個為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省份。而把增速目標設置在較為穩健的7.5%至8%的省份,全部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
悖論在于,房價停滯、容易產生空城的中西部地區,基建、新城的動力特別足, GDP指標特別高,對于房地產的熱情也特別高漲,貴州、內蒙等地無不如此。而房價較高、經濟基礎較活躍的東部地區,經濟進入盤整階段,房價在移民與資金潮的作用下,仍在上升。
這些城市的管治者忘記了,土地并非一定值錢,其增值前景取決于當地經濟發展前景,投資者對當地房地產投資回報率、工作機會的預判,以及資金是否豐厚,有多少資金流入當地市場。
同樣是造城運動,美國南加州的Irvine,經歷企業、大學與政府幾十年的造城,目前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前景看好、多民族融合、治安最好的地區。近兩年有大量華人、韓國人、印度人進入該城,尋找長期發展機會。當地的房價也急速躥升,在2008年之后的復蘇中名列美國前茅,一套普通的別墅動輒百萬美元以上。
也有太多造城失敗的案例,比如遍布于中國的中部小城、日本的三家村,以及二戰后的柏林等城市。這些城市極端的失敗是淪為鬼城,或者失去自身的傳統,或者導致投資浪費。我們常常會發現,作為鬼城的城市,基本上缺乏整合自身傳統的能力,完全依據臆想中的歐美現代化圖紙,把高樓照搬到生活中。

對我國地方政府負債估算各不相同,巴克萊銀行最新的研究數據是,中國地方政府負債規模約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5%,報告認為,中國政府負債水平已處高位,負債總額可能占到中國GDP的62%-97%。事實上,一些地方為了維持面子,甚至借入利率高達10%以上的資金。作為政府涉嫌涉足高利貸領域,是難以設想的不負責任。所有的還款來源于土地、國資、擬議中紅火的房地產住宅市場。一旦房地產之鐘停擺,數萬億負債將很快壓倒地方經濟。
三四線城市鬼城增加,山西柳林等地高利貸崩盤,一個個信號已經發出嚴峻的金融風險警告,此時如果任由地方政府繼續造城,以維持毒性極大的GDP,最終,中國的金融將像地下水一樣,被污染殆盡。
制止鬼城蔓延,由企業、人口、資金決定城市規模大小,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