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飛 劉冠楠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微博這種依附于新興媒體的網絡溝通方式已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通過微博來了解信息,發表觀點。但微博中的語言暴力現象也是不能忽視的問題,它嚴重損害了網絡的正常運行環境,更甚者已經對受害者造成人身傷害,并觸犯了法律。本文通過微博中出現的典型語言暴力現象分析其成因及規避機制。
【關鍵詞】微博 語言暴力 規避機制
微博的發展始于2006年,它脫胎于博客,并在技術與傳播方式上對博客、BBS等新媒體進行了創新。如今,它基本上取代了博客、論壇等其他方式成為網絡上人們表達個人意見的一種方式。它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我們對這個社會的認知程度。
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兩面性,微博也不例外,正是微博使用的廣泛性,從而使得每個人都有接觸網絡的權利與機會,但同時缺少“把關人”,于是微博的“質量”問題更是飽受爭議。微博主利用微博來發泄內心的不滿,更甚者還帶有色情、虛假甚至反社會等信息,因此微博語言暴力現象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微博語言暴力現象
網絡語言暴力,具體說來就是在屬于新興媒體的網絡上,采用霸權的方式,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圍、不符合法律規范的詞語,通過組織沒有邏輯順序的語言,剝奪了他人的一些話語權利,導致的結果是對他人造成嚴重的精神傷害甚至是身體傷害。①因此“微博語言暴力”就是在微博這種新型網絡媒體上,有一些人用不健康、不道德的語言去攻擊他人,進而對他人的學習工作帶來惡劣影響。
伴隨著網絡環境的不斷優化升級,網絡語言暴力正在通過一種無形的方式給廣泛參與到微博中的受眾以傷害,這些微博大多是人們對于社會矛盾的激烈反應,我們把這些人稱為“網絡暴民”。就像2006年2月的“虐貓事件”、4月的“銅須門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遼寧女罵人”事件,2012年的“雷政富事件”中,我們都可以在微博上看到不堪入耳的言論。
二、微博語言暴力現象的成因
微博中出現語言暴力絕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們必須研究語言暴力產生的原因,針對原因提出相關的解決措施。
1、社會矛盾的外在表現
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經濟的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矛盾頻頻出現,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許多人都出現了憂慮、浮躁的心理,當受到社會上不公正待遇時,人們會充分發表自己的不滿情緒,于是一些人產生了“仇富”、“仇官”的心理。微博以其開放性的特征,為人們發泄這些情緒提供了場所,一個過激的言論一旦在微博中出現,就相當于把某方面的社會矛盾公開放到一個集體討論的風口浪尖,而其他微博主大都是跟風,集體吐槽,來尋求一種集體刺激。例如:最近暴發的“盧美美事件”,網民對其展開了聲勢浩大的語言討伐行動,在盧俊卿和盧星宇的微博中,臟話隨處可見。②
2、網絡傳播的特性
網絡傳播與其他傳統媒體的傳播特點不同。首先,信息一旦在網絡上發布,就會以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速度迅速在網絡上蔓延,因此,如果網絡管理者不在源頭把好關,暴力語言一旦進入到傳播過程中,其產生的影響將是快速深遠的。
同時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微博主往往采用匿名的方式把自己“裝扮”成與現實生活中完全不同的身份在網絡中瀏覽信息、發表觀點,在這樣的環境中,幾乎沒有道德約束力,于是微博主更是肆無忌憚、毫無掩飾地爆粗口。
3、一些傳統媒體的誤導
一些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缺乏客觀看待問題的視角,往往過于極端,例如:在報道勞模時,在受眾看來他就不是一個正常的人;在報道貪官時,似乎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敗類;在報道罪犯時,通常會還原當時的犯罪場景,讓犯罪者說出當時的心理感受,有時還會再現相當血腥的場面等等。
同時,微博本身也會形成語言暴力,如網上流行的“標題黨”,它是利用網上的各種頗具創意的標題吸引網友的眼球,已達到各種目的的一小撮網站管理者和網民的總稱,然而帖子內容通常與標題完全無關或聯系不大。③這些吸引網友眼球的語言不免有夸張戲謔的成分,通過激烈的語言來讓網友產生興趣。
4、網民個人素質的欠缺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發布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網民中文化程度為高中的比例最高,達到40.2%,其次是初中(26.8%)和大專(12.2%)。文化程度為本科及以上的網民比例為12.1%,文化程度為本科以下的網民比例達到了87.9%。”④該數據說明我國網民的素質高低不同,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也正是因為網民素質的參差不齊,使得網民看待事情時很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看問題會很感性,容易被事件的表面信息誤導,容易被別人的言語影響,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容易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
5、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
我國目前相關法律并不是特別完善,再加上相關部門對互聯網的管理力度不夠,使得網民很難認識到自己的語言行為已經觸及了法律。我國頒布了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等多部法規,但其法律效力和執行力度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由于網絡傳播過程中的匿名性、虛擬性等特點,使網絡法律法規在制定與實施上都會受到一定的阻礙,這就助長了某些網民用戶“法不責眾”的心理,因而一些微博主濫用自由表達權,無所顧忌地在微博上口不擇言、大放厥詞。⑤不健全的相關法律體系使得許多微博主有恃無恐,但即便很多時候將之訴諸法律,也很難對參與到該事件的微博主進行法律制裁,正是這一系列環節的不嚴格把關,致使網絡語言暴力現象愈演愈烈。
三、微博語言暴力的規避機制
面對微博語言暴力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有要承擔起這份責任,讓我們的網絡環境更加文明和諧。只有凈化網絡環境,才能實現互聯網價值的最大化。
1、健全法律規范
要建立一個法治國家,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首先是有法可依,只有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法律,并加以嚴格執法,這樣才能給違法者以警示。《信息通信網法施行令修正案》中提到了“限制性本人確認制”的網站,這種網站其實是在保護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對個人的言論進行約束,它需要網民在該網站注冊中需要使用真實的個人信息。⑥這就涉及到我國目前提倡使用的實名制度,而且已經在北京等一些城市開始實行,特別是高校論壇上、一些網站的認證上,它使得網民們在發表言論的同時,做到對自己的言論負責,這也維護了網絡的語言環境。
2、健康語言觀教育
因為人們通常對傳統媒體保持著一種較高的信任度,因此在規避微博語言暴力的重任中,需要傳統媒體發揮其正面引導作用。傳統媒體的網絡版要通過及時地發布正確、客觀的信息,來引導網民樹立正確的看待問題的角度。
同時,在微博中建立輿論領袖,在一定程度上也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輿論領袖以一個客觀的視角來看待事件,就能夠帶動那些失去理智的人們跳出個人的偏激眼光,從而以成熟理智的心態去看待該事件。因此,于潛移默化中,網民會不斷提高自己看待問題的能力,影響更多的網民。
3、網民自律
要想徹底解決微博語言暴力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在微博主自身。每一個網民都應該清楚,任何不理智的攻擊行為都有可能走向暴力,當你隨意去攻擊別人的同時,也就意味著你也有被攻擊的可能。
作為公民,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能力,通過閱讀來開闊自己的視野,遇事能多從幾個角度來思考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提高我們的素質,同時還可以提高我們的生活滿足感。
在信息時代,人們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來獲取信息、發表觀點,我們已漸漸進入“自媒體”時代。微博這種網絡溝通方式,在給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好的傾向,就像微博語言暴力就有愈演愈烈之勢。但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們素質的不斷提高,相信微博語言暴力事件會越來越少,我們能夠充分利用微博來為生活服務。
參考文獻
①劉海燕:《網絡語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②金君俐,《網絡語言暴力的成因和對策初探》[J].《新聞實踐》,2009(4)
③徐文靜,《淺析網絡新聞的“標題黨”現象》[N].《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1)
④《第27 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tech.sina.com.cn/z/c-
nnic27/
⑤王歡、胡寶榮,《網絡暴力的成因及對策》[J].《青年記者》,2011(2)
⑥李憲玲,《網絡語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2010
(作者:均為河北大學2012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