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斯帥 馬迎春
【摘 要】電影《搜索》以一位都市白領不給老人讓座的事件所引發的社會討論作為主線,探討網絡傳播中存在的倫理危機。雖然該片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但是該片的背景與現實社會極為相近,它所反映的網絡傳播現象,對當代社會有較大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搜索》 網絡傳播 倫理危機
一、電影《搜索》中的網絡事件傳播
在電影《搜索》中,主人公不給老人讓座的事情是導火索,從事件的開始到結束,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特點:
1、事件首次曝光,吸引網民關注
不讓座事件是通過記者上傳其偷拍的視頻得以曝光的。隨后,通過電視、報紙等渠道擴散,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在這一階段,網民還處于較為理性的狀態,僅僅對事件本身發表議論,進行道德評價。但在這一階段,媒體人如何進行視頻制作,如何引導受眾去理解視頻,都對受眾的參與產生直接影響。
電影《搜索》中,信息的首次曝光是在未經過當事人允許的情況下被傳播的,媒體人在獲取視頻信息后,為了搶發新聞,并未充分了解當時的情況,只是憑著自己對事件的解讀,這本身造成了當事人無法辯解的狀態,同時也給觀眾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
2、公布個人隱私,引發非理性討論
電影中,事件主人公的競爭者在看到網民對不讓座事件的評價后,出于嫉妒心理將其個人信息在網絡上公布,引發了新一輪的謾罵,隨著網民對當事人個人了解的深入,網民對事件的評價開始偏離了事件本身。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也包括對他人隱私的探知欲望,有同樣訴求的網民形成一定的集群,他們開始了探尋過程,包括了解事件當事人的隱私,網民不再理性,而是進入預先設置好的道德軌道中,試圖發現當事人不僅僅在這個事件上存在道德惡劣的情況,還有更多的信息直指其道德惡劣的現象。于是各種謾罵的圖片和文字充斥網絡,加劇了網民的非理性。
3、謠言的加入,使整個事件嚴重化
在第三個階段,網民的討論完全脫離事件本身,除了真實的個人信息的曝光外,非理性的網民散布謠言,從而使得事件本身真假難分。電影中,居心不良的網民通過散布事件主角介入他人婚姻、破壞他人戀愛關系等謠言,使得社會對其道德的判斷更加困難,從而出現了更多的謾罵和侮辱的語言,使當事人的精神和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二、網絡傳播中倫理危機的成因
在電影中,事件所反映的倫理危機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拍客”在未取得事件相關人同意的前提下,自主傳播所拍素材。其二是網民針對事件當事人進行“人肉搜索”行為,促使受眾對事件的討論進入到道德倫理的批判中,最終隨著謠言、惡意中傷等言論的產生,對事件當事人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然而,以上兩種行為不僅在電影中出現,也大量存在現實社會中,尤其在網絡時代,惡意的“拍客”和“人肉搜索”的影響更為明顯。一方面反映了公民自主發表觀點的意識的覺醒,但同時,自主發起、不受約束的行為也造成個人隱私的曝光、網絡安全等一系列問題。
具體分析,發現產生網絡傳播倫理危機的原因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來源于網絡主體,包括網民心理、思想等;另一部分來自客體,包括網絡社會結構的特征等。
1、網絡主體的心理
網絡不同于傳統的平面媒體,它強調受眾的參與性,由此,在網絡環境中,網民必定呈現出不同以往的心理特點,這些特點潛移默化地影響網絡傳播。影響網民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一是網絡自身的匿名性和去中心的特征給了廣大網民自由發揮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網民的心理不同于傳統媒體環境下的心理,例如草根文化與網民的結合,呈現出“去精英化”的表現。第二,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和法律法規的健全,網民參與社會熱點討論的意識覺醒的同時,也提高自身的道德要求,建立一個高度和諧理想化的道德世界,一旦有個體突破這層道德要求,就會引起網民強烈的反應,從而掀起對事件的討論。
2、網絡倫理危機的外部成因
(1)網絡社會結構扁平化帶來的改變。網絡社會結構的扁平化,是指網絡技術對時間、空間的壓縮與超越,以及對傳統社會金字塔式結構的摧毀而形成的一種去中心的、扁平的網絡結構。①網絡社會結構扁平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去中心控制化、開放化、離散化、無組織化。在網絡世界中,去中心控制化又是最根本的特征,“每個網民都以自己為中心,所有網民傳播信息和接收信息都存在著自主性、無控制性和開放性。”②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事件進行評價,其行為缺乏足夠有力的監控和道德規范,這種扁平化的社會結構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思想言論的自由性和互動性,但是也帶來了信息傳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道德失范等一系列問題。
(2)網絡傳播的匿名性。網絡環境的隱蔽性,也決定了網民個體的傳播行為必然排斥中心。現實社會中,人們之所以愿意成為有道德的人,是因為害怕受到懲罰。而在現代網絡環境下,網民的行為受到非公開環境的保護,自我的個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彰顯。“E-mail、BBS、聊天室以及網絡游戲等都是網絡匿名傳播的主要渠道。信息傳受主體的真正身份處于隱匿狀態——他(她)的合法姓名、有效住址、行為方式、社會屬性(性別、年齡、信仰、職業等)以及身份識別物等關鍵信息,在其進行網絡信息傳播和接收的雙向動態過程中,任何人也無法真正獲悉(個體輸入過和真正身份相關的圖文信息則另當別論)。”③在匿名的環境下,個人的行為不受外界控制,一些個體在群體環境中不再以道德標尺約束自身行為,開始超出限度的發散自己的個性,甚至做出危害他人、社會的行為,從而對整個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3)網絡傳播缺乏法律監管機制。網絡是借助互聯網平臺發布新聞的一種傳播媒體,網絡為公眾表達意見提供了一個平臺,但是,網絡信息傳播的立法不完善、法律對網民傳受信息行為的監管缺位,使得做出失范行為的網民很少承擔法律責任,從而為虛假信息、有害信息的傳播打開了方便之門。
雖然我國針對網絡制定了部分法律法規,但多數是面向網絡信息安全的,且法律效力普遍較低,我國現階段實行的網絡信息傳播法規多為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非權力與義務的關系。此外,網絡信息的責任認定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也是網絡立法的難點所在。
三、應對網絡傳播倫理危機的對策
面對以上問題,為了避免網絡傳播事件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需要全社會各方面行動起來,積極投入到網絡傳播環境的凈化工作中,從技術、道德以及法律的層面上為網絡傳播倫理失范等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
1、健全網絡安全技術保障機制
在現階段的網絡環境中,網民自律弱化,以及缺乏他人對其網絡行為的監控,從而無法有力地約束網民傳播和接收不良信息的行為。因此,在健全網絡傳播倫理道德規范體系的同時,需要大力發展網絡安全技術,運用技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良信息的導入,為網絡信息的傳播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
2、健全網絡傳播法律法規
我國網絡傳播立法建設遠遠滯后于網絡傳播本身的發展速度,也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網絡立法程度。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起至今,已有30多個國家先后從不同側面制定了有關計算機及網絡犯罪的法律和法規,這些都是我國網絡立法工作可資借鑒的寶貴資料。在構建完善的網絡傳播政策法規體系過程中,要體現準確性、針對性、可操作性以及整體協調性。
3、凈化網絡環境,實行網絡實名制
“網絡實名制的出現,最早從博客開始的。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提倡用真名,讓網民對網上寫的東西、發表的言論負法律責任,讓網絡世界也受到法律的約束,保護人權。”④近幾年,有關網絡實名制的討論愈加受到重視,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減少網民惡意造謠、曝光個人隱私等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有利于建立一個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
當然,過度實施實名制,杜絕一切匿名網絡傳播行為也是不利于網絡傳播的,為此,筆者認為,合理的實行網絡實名制,區分網絡傳播活動中,公開和匿名的部分,才能在建立一個安全健康的網絡環境的同時,保障言論自由,構建共同空間。
參考文獻
①鐘瑛:《網絡傳播倫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92
②③李雷,《“女子虐貓事件”背后的網絡傳播倫理危機》[J].《東南傳播》,2006(5)
④呂曉霏,《網絡實名制淺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
(作者:均為華中師范大學信息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