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正街、鐘家村、司門口等武漢市區老街,曾經紅極一時。然而,近些年來,這些老商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漸漸處于劣勢。網絡論壇、相關的政府論壇上,有人士發此言論:老街正在“沒落”。但隨著地鐵、鸚鵡洲大橋相繼動工,交通更便利了,一度沒落的鐘家村商圈正在煥發新的生機。
作為承載著城市功能的老街區,是沒落?還是在蝶變轉身?本報將實地采訪武漢市區老街,問診沒落原因,記錄它們如何實現蝶變。
司門口,有著800年歷史的“十里長街”,曾記載著許許多多商人的夢想,也給老武漢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然而,近些年,司門口風光不再了,不僅外來人不知道曾經繁華的司門口,就連武漢人如今逛司門口的也少了。
司門口的衰落,源于城市版圖擴大、新商圈崛起、電商搶占市場……一項資料顯示,司門口解放路商業街的年零售總額,已由10年前的10億元銳減至3億元,最低時僅1.5億元。
欣喜的是,司門口商圈的發展引起了武漢市各方高度重視。復興司門口已經開始,由漢飛地產打造的“逛逛街”,試圖扛起司門口復興與傳承的大旗。
有外地人在漢5年,沒聽說過司門口
“我就住在司門口天橋附近的民主路,記不起從什么時候開始不逛司門口了。”喻女士說,10年前,幾乎每個周末,都要和弟弟妹妹呆在司門口天橋那里,節假日,全家人都會習慣性地一起逛逛司門口。如今逛街,主要是到一江之隔的江漢路。
在廣埠屯的何先生記憶中,仍給司門口的繁華留有一席之地。門店林立、品種齊全、客商云集,武昌、洪山、青山的青年男女、老少蜂擁而至,解放路的十里長街上總是摩肩接踵。“已經兩年沒去司門口了。”談起司門口商圈,何先生仍然很懷念。
“我從沒聽說過司門口。”在東湖高新一家大型公司工作的陳女士,在武漢生活了5年,坦言不知道武漢的商業街中有司門口。至于說“司門口商圈的主街解放路是武漢商埠發源地,長1100米的商業街聚集了曹祥泰、劉有余等數十家老字號,頗負盛名。”她頗為驚訝。
專賣店扎堆,青少年服裝鞋類當家
并不寬的街道兩側多是低矮的樓房,高的才五六層,呈現出灰暗、破敗氣象,只有假日廣場、天麗廣場等少數經過重新裝修的建筑,給這條老商業街增添一點時代特色。
解放路上聚集了百余家專賣店,包括黃鶴樓地下商城。意外的是,這些專賣店扎堆現象普遍,同一品牌的專賣店此地開3家。記者注意了一下,意爾康專賣店有7家,奧康有3家店,以純和真維斯都有兩家,有一定規模的美特斯邦威有兩家,喬丹、雅黛麗等都有兩家以上的店。
在一些店里,打出了“29至39”、“品牌折扣”等促銷廣告。進店的顧客較少。
“我們老板有錢唄!”問及為何在同一條街開了7家意爾康專賣店,意爾康品牌折扣店一名營業員表現得滿不在乎,“武昌有40多家店,司門口區域有22家。”她說,老板是浙江人,這些專賣店一般每周聚集在一起開一次會,“總的說與之對應的是,一些老字號開始走向衰落”。
曹祥泰一樓賣場面積1300平方米,被分成了兩部分,一大半出租賣服裝;一小半賣食品,其中曹祥泰自產食品只占一半,另一半是食品超市。“不景氣,靠收租子過日子。”曹祥泰一名員工稱,附近多家老字號淪落了,永康布店、劉有余、大中華酒樓、顯真樓、武昌百貨商場等,有的改制,有的轉向,有的關門。
此外,逛完了司門口,想找個地方歇歇腳有點困難。沒有咖啡館、酒吧,年輕人大多買了東西就走。
年零售額10億元銳減至3億元
去年,武昌區政府參與的一起復興司門口的研討活動中透露,2011年,解放路的年零售總額已有10年前的10億元降至3億元,最低時僅1.5億元。
老商業街何以沒落?
某商業地產曾刊文認為,隨著城市版圖擴大,眾多新興商圈崛起,且巨頭是獨立空間,截留和吸引了原本的大量客群,商圈影響力降低。司門口商業主要由中低檔次街鋪組成,無大型集中型物業,更無有號召力的商業體,擴容空間有限,商業發展受到制約。 雖然商圈業態構成較為豐富,但業態分布不均衡,主要是以青少年服飾為主,業態過于單一,難以滿足城市發展和消費多元化的需求。
此外,商圈區域道路老舊,規劃不盡合理,路網通達性較差,輻射能力偏弱。商圈沒有大型停車場,一到高峰,商圈就被堵得水泄不通,有車一族不愿前往。區域內規劃雜亂,多為老舊民房,征地拆遷難度大,也是制約商圈發展的難題。
群策房地產投資顧問武漢有限公司曾做過專題調查,也認為商圈布局缺乏整體規劃,周邊凌亂,休閑娛樂等配套設施明顯不足,顧客逗留時間短,不能保持長期人群效應。此外,都是一些小街鋪,無大體量商業,給人感覺檔次很低。
武漢大學商學院黃敏學教授曾在研討會中指出,老字號一般都是個體或家族式經營,資金明顯不足,而且經營觀念落后、管理不科學,沒有完整的市場開發系統,在市場競爭中難免處于劣勢,也消弱了司門口的影響力。
多名市民認為,除了司門口商圈交通不通暢,輕軌、地鐵遠離外,近年興起的電商也不失為一個重要原因。
前瞻
聯手首義路
各方發力復興司門口
市民到戶部巷,免不了要去解放路,可解放路的吸引力并不大。要想留下市民的腳步,變革勢在必行。
司門口商圈如何蝶變?去年,社會各界人士曾提出許多建議,武昌區政府參與的一次復興司門口的研討會上,眾多專家學者也提出了可行建議。去年10月,武昌區政府出制定了,解放路商業街發展規劃。規劃明確,利用3年左右時間,將營業面積由現在的4萬平米擴大到10萬平米,年零售商品總額增加到6億元。
規劃具體為,以司門口為中心,以彭劉楊路、大成路、民主路、中華路為分支,構建“一縱四橫”的商業服務網絡:解放路———時尚精品一條街;彭劉楊路———風味美食一條街;大成路———小吃民俗文化一條街;民主路———東段書刊電料一條街、西段休閑娛樂一條街等。
此外,著力開發解放路毗鄰黃鶴樓和長江大橋及臨江的旅游優勢,發展具有旅游觀光特色的現代商業,以吸引黃鶴樓游客。
針對此項規劃,有人認為,將司門口建成步行街,大力建立音樂吧、酒吧、咖啡館等休閑場所,吸引年輕人消費。
曹祥泰食品公司副總經理童顯瑜曾建議,加快對解放路改造力度,組織專門管委會。同時,建造一個或幾個主力店,形成龍頭企業帶動個體街鋪發展。
還有人建議,將曇華林也納入商圈改造中,賦予文化底蘊。此前,政府已考慮聯手首義路,擴大街區影響力。
目前,扛起司門口復興大旗的漢飛逛逛街正處于招商中,時尚生活、美食酒吧、文化藝術3大主題街區主體基本建成。
(來源:長江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