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銀霞
摘 要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和改革開放對中國市場的影響,越來越的國外商品進入到中國,越來越多的中國商品出口到國外,當然也同樣是增加了市場的競爭,不僅僅是市場的競爭更是企業品牌的競爭。商標的翻譯是否符合市場的心理預期是一個關鍵。好的商標翻譯會給消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引起他們的消費欲望。而不成功的商標翻譯不僅會給產品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還會影響到企業本身甚至是國家的形象。本文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出發,通過對中英文商標實例的分析,概述商標翻譯的特征,介紹了幾種常用的商標翻譯法,給大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商標 翻譯 角度
一、什么是商標翻譯
商標是商品的生產者、經營者在其生產、制造、加工、揀選或者經銷的商品上或者服務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務上采用的,用于區別商品或服務來源的,由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顏色組合,或上述要素的組合,具有顯著特征的標志,是現代經濟的產物。在商業領域而言,商標包括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志和顏色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均可作為商標申請注冊。經國家核準注冊的商標為“注冊商標”,受法律保護。商標通過確保商標注冊人享有用以標明商品或服務,或者許可他人使用以獲取報酬的專用權,而使商標注冊人受到保護。而商標的翻譯是通過標準的語言方式把商標上的語言換成別的語言。
二、從功能角度看商標翻譯
商標是商品的標志,俗稱為牌子,是商品之間區別不同生產者的標記。在英語中常用trademark;brand;brandname和brandmark這幾個術語,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功能,這些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標的翻譯也在不斷地進步,在此我們可以運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淺析一下商標的翻譯。功能對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是奈達(1986)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中提出來的,它的實際意思就是譯文對譯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與原文對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體對等,意在避免誤解突出了翻譯的交際功能,因為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必然不同,雖然語音、語法不同,表達習慣不同,然而它們都是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功能。所以用用功能對等理論更準備地描述了源文和譯文的關系,前面提到的幾個專業術語,其中trademark和brand又用得更多,區別主要是前者屬法律術語,后者為商業術語。商標詞匯和普通的詞匯有很大的不同,他是一種代表企業產權和利益的用語,是生產廠商的用于維護自己產品利益以及銷售售后的一種標志符號,“商標語言是指文字商標和組合商標中的所有語言文字信息。這些文字包括漢字、數字、外國文字、漢語拼音及其編寫。商標的功能呢包括識別功能和語感交流功能,識別功能呢是使得消費者能夠知道這個商標是代表哪一個生產廠商或者是企業,就如同別人看到五遐想星紅旗代表著中國一樣。而語感交流功能呢是這個商標給消費者的第一預感印象和消費者之間用作相互交流的,好的預感交流商標能夠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從而讓消費者了解這個商品間接地增加銷售量,如現在市面上的許多國外的化妝產品他們的商標往往給消費者美麗的。
三、從中英文差異看商標翻譯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語言以及不同的審美觀,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它體現在這個民族的方方面面,對這個名族的語言等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同樣是英語美式英語表現的夸張和富有激情,英式英語包含著紳士的風度。從語言的產生和發展規律上看,一方面,語言會受文化的約束。另一方面,語言豐富的文化內涵傳播著文化信息,隨著文化的變化而變化。這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詞匯。本次著重從中文和英文的差異來講商標的翻譯。中文和英文在語言上有問候方式的差、思維方式差異、文化禁忌差異等多方面的不同。商標作為企業商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代表商品的符號,并隨著商品交流的擴大而讓人們所熟知。當我們的商品需要在別的國家銷售就需要運用他國的語言來把自己的商標翻譯出來,由于語言上的不同我們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翻譯,如音譯法,可以保留原商標名的音韻之美,體現商品的異國情調或特色,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中國的茅臺酒悠久,馳名中外。因此,音譯為maotai仍不失其本色,使其達到語音上的相同,結構對照法,綠茶的商標廣告“產品形美色綠,氣味芬芳,味道甘美”形美色綠,形指形狀, 美意為美麗;色指顏色,綠用來形容產品的顏色,由于英語和漢語在結構上不同,所以翻譯時要在green前加系動詞is才算完整。當然還有音意結合法等方法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
四、從目的出發看商標翻譯
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ie)是將Skopos概念運用于翻譯的理論,其核心概念是: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Skopos這一術語通常用來指譯文的目的。除了Skopos,弗米爾還使用了相關的“目標(aim)”、“目的(purpose)”、“意圖(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詞。為了避免概念混淆,諾德提議對意圖和功能作基本的區分:“意圖”是從發送者的角度定義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識和環境條件共同決定的。 目的論認為某種觀念的目的是預先規定事物、現象存在和發展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原因和根據。目的論的根本點是把自然過程擬人化,把目的這個只為人的活動所固有的因素強加給自然界。目的論有兩種主要的表現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論和內在的目的論。 通常情況下,“目的”指的是譯文的交際目的,即“譯文在譯人語社會文化語境中對譯入語讀者產生的交際功能”。 目的論遵從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連貫性(coherence rule)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標準,即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能夠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譯人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語境中有意義。忠實性原則(fidelity rule)指原文與譯文之間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這相當于其他翻譯理論所謂的忠實于原文,但與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范啐.目的法則與化妝品說明書翻譯[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
[2]漢斯·費爾梅.普通翻譯理論基礎[M].1984.
[3]郭尚興.論商標的確立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1995,(4).
[4]盧小群.商標語言探略[J].中國包裝工業,1996,(8):42-4.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外語學部英語509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