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歐盟成員國中,成員國的國內商標法與《歐盟商標法》共同存在,歐盟規章之外,每個歐盟成員國有本國的商標法。《歐盟電子商務法令》第12條至第14條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三種免責情形及適用條件,第15條對網絡服務提供者不負有一般性的監督義務作出規定。由此增加了歐盟法院在判定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是否負有侵權責任以及負有的注意義務范圍的難度。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商標法》和《歐盟共同體商標規章》沒有對直接侵權以外行為作出規定,而《歐盟執行指令》第11條以及序文第23條規定,有關向中間服務商發出禁令事項的條件和程序依照成員國國內的法律規定。可見,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是否承擔幫助侵權責任取決于歐盟成員國的國內法以及國內的立法轉換適用。
一、德國法上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注意義務的標準
(一)Internet-Versteigerung I-III
德國聯邦普通法院審理了三個案例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分別是Internet-Versteigerung I: Montres Rolex S.A. v. Ricardo.de AG, Internet-Versteigerung II和III: Rolex SA v. eBay GmbH.。由于后兩個案件是對第一個案件的確認和補充,本文從整體的角度分析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須負有的義務。原告是世界名表廠商Rolex,發現兩個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經營的網站上有Rolex手表的贗品銷售,起訴要求損害賠償和禁令救濟。德國聯邦普通法院審理時,直接判定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本身不參與假冒產品的銷售,未使用權利人商標于網站的廣告中,不構成商標直接侵權;而就一般侵權而言,涉案網站上的銷售要約依照自動程序上傳至網絡,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事前不知悉銷售信息,所以缺乏構成侵權的主觀故意;基于網絡交易平臺自動運營的模式,服務商沒有設置批準程序,網上的銷售要約依自動程序被用戶上傳至平臺、自動生成,法院判定被告依據《歐盟電子商務法令》第14條第1款宿主服務、《新德國電信法》第10條第1款的規定免于承擔責任。
(二)德國法的立場
本質說來,法院駁回Rolex訴訟請求的原因是被告缺乏直接侵權或間接侵權的過錯。沒有過錯,不構成侵權。為了檢測并防止第三方將來實施商標侵權行為損害權利人的利益,法院給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施加了“監督義務”,原告有權獲得禁令救濟的權利,當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接到權利人的通知后,除非其采用合理的手段過濾網上類似的銷售要約,并且使用技術上可能的、可能的手段防止將來發生類似的侵權,否則其可能因“干擾”而承擔責任;正如法院所解釋的,當一個人有意且對第三人侵犯他人絕對權充分的作出具有因果關系的貢獻時,其應承擔干擾責任,此干擾責任的法律基礎是違反“監督義務”,義務的范圍取決于涉案干擾行為能夠合理預期防止侵權的范圍。這類“監督義務”的先決條件是,第三方的商標侵權行為對被告來說是明確的、類似的。此外,德國將被告的義務范圍延伸至“要素相似”商標侵權行為,被告必須過濾平臺上同違反出售的商品相同的或者類似的商品。可惜的是,德國聯邦普通法院沒有說明被告僅須技術過濾違法商品,還是需要進一步監控可能侵權的賣家。
二、法國上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注意義務的標準
(一)LVMH v. eBay案
在LVMH v. eBay案,原告LVMH發現eBay網上有大量其旗下產品的假貨出售,對eBay采取的措施不滿意,向巴黎商事法院提起訴訟。法院依據《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1383條過錯侵權的規定判決原告獲得禁令救濟。法官認為eBay通過向用戶提供在線交易服務,極大地協助了第三方賣家假冒商品的交易,或者可以說擴大了第三方賣家的交易范圍,因此侵犯了原告的法定權利。對于eBay而言其用戶的商標侵權行為是顯而易見的,eBay負有一般性的監督義務,法院認為由于其拒絕采用有效的方式阻止商標侵權,如強迫賣家提交權利證明書,負有更大的責任。法院承認eBay網上的VeRO程序作為一種有效的方式,控制假冒商品的規模,減輕了eBay過失的影響。因此,法院判決eBay基于過失和重大懈怠支付損害賠償金。上訴法院在判決中維持了商事法院的判決,認可eBay負有一般性的監督義務以確保其網上銷售的商品為正品。上訴法院主張eBay提供的宿主服務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是其在線交易者身份客觀上所必須的,從eBay提供市場工具、鏈接和其他服務并最終從假冒商品的交易中獲利的角度看,eBay對存儲的信息具有控制能力,負有監督其網上交易的義務,維持原判。
(二)法國法的立場
對比德國,法國更傾向于保護商標權人的利益,法院審將證明存在商標侵權行為并與之抗衡的舉證責任歸屬于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甚至沒有要求原告參與eBay的VeRO程序。如此看來,法國法院給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設立了較高的標準:就技術上的過濾引擎而言,法國要求其盡技術上可行的一切手段移除其網上的假冒商品信息,積極搜索商標侵權行為、要求網上賣家提供權利證明書等,保證網上所售商品的真實性;就阻止侵權信息而言,法國要求其接到權利人通知后,立刻移除侵權商品信息。此外,判決顯示法院較支持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負有一般性的監督義務,保證網上所售商品的真實性,在發現賣家侵權后采取有效的方式阻止其進一步侵權如提交權利證明書或關閉用戶帳號等,控制網上假冒商品的銷售規模。
三、歐盟法院判決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負有注意義務的考量因素
(一)仿冒產品認定的困難性
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商標權人自己亦難以判斷涉案產品真偽時,要求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依據平臺上的商品信息判斷商品真偽,更是難上加難。實際上,除非商標權人對其產品的防偽技術有相當程度的自信,否則其亦不敢輕易言真偽,更別提商業活動中,商標權人自身不愿輕易揭露商品真偽的關鍵要素,以遏制侵權人進一步利用相關資訊“改良”假冒產品。因此,要求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負有大部分的甚至是完全的責任搜索其網上的假冒產品,確保網上商品為正品,對其來說是不公平的。
(二)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防止侵權的可行性
eBay等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通過創設此類新型的、易生侵權的高風險商業模式并從中獲利時,由其承擔此種商業模式風險所產生的損失似乎更為合理。但是從法院的實踐判決中,不難看出,法院非常小心地避免因主張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或負有注意義務而扼殺此類商業模式的發展,因此判決中法院并未要求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負有一般性的監督義務,使其全面負責防止侵權的發生。
四、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梳理德國和法國的代表性判決,在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須負的注意義務以及應負何等責任的討論時,由于各國的產業利益不同,對于“名牌商標權”的保護態度亦大有不同:法國高度重視對名牌商標權的法律保護,其司法判決中傾向于對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課以較高的注意義務標準。不同法院在判斷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商是否負有注意義務以及注意義務的范圍時,雖然納入考量的因素大體相同,但是各因素在判決中的比重有所不同,對我國立法完善以及司法實踐的統一有著極大的借鑒作用。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2年“上海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學術新人培育計劃”階段性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