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雪
一、中美貿易摩擦現狀
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濟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深入實施,兩國的貿易總額不斷攀升,但隨之而來的貿易摩擦也不斷增長。據統計,2009年美國對華共發起29起貿易調查,涉及我國76億美元產品的出口,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分別占全球對華貿易調查的25%和65%。并且由于美國經濟還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機的沖擊,近些年美國的貿易保護趨勢更是有增無減,貿易保護的頻率增加、強度增大、內容廣泛以及手段的多樣化,都成為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趨勢。
二、中美貿易摩擦的成因
(一)中美貿易失衡
近年來,中美雙邊貿易不斷發展,但由于兩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出口產品結構的不同,催生了中國對美貿易的巨大順差,從而導致中美貿易失衡問題逐漸凸顯。據我國統計局資料顯示,2007年中美貿易逆差為1632.86億美元,而截止到2011年底,中美貿易逆差擴大至2023.24億美元,并依舊保持增長態勢。所以,美國政府為了縮小對華逆差,人為地增加貿易摩擦頻率,因此,中美貿易失衡成為了中美貿易摩擦產生的最直接原因。
(二)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
由于美國堅持實施其具有兩面性的貿易政策,即對出口貿易自由化而對進口貿易則實施保護主義,因此,在受到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之后,美國政府為了保護目前低迷的國內經濟,采取諸多手段進行貿易保護。同時,由于美國至今仍認為我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單方面強加給我國諸如特保條款等一系列歧視性條款,從而導致裁定傾銷幅度過大、征收反傾銷稅稅率過高,進一步加劇了雙方貿易的不公平性。
(三)我國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
在我國對美出口產品中,大多數為勞動密集型及資源密集型產品,這些產品附加值較低、科技含量較低,并且多數為加工產品出口,難以形成自主品牌,因此僅能以低價賺取少量利潤。同時,由于國內眾多企業為獲得出口退稅或由于盲目擴大國外市場,從而引發互相競價的價格戰爭,用低價策略占領國外市場,進一步惡化了對外貿易秩序,進而使得我國屢次遭到國外所謂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調查。
三、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對策
(一)加強雙邊對話與磋商
中美兩國政府應以建立平等互利的貿易關系為基礎,保持密切的高層政治會談,及時交流有關雙方經濟發展及國際貿易等方面的看法與意見,增強兩國互信與了解,使得兩國的經貿關系沿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的進行。并且,中美兩國應當建立貿易協調機制,一旦發生貿易摩擦問題時能夠更加妥善的處理。同時,應當爭取美國早日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因為這代表著美國對中國經濟性質的界定和對中國經濟體制發展的認可,這不僅關乎經濟發展,更涉及到我國的政治地位,只有使美國承認我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才能進一步推進中美貿易公平化的進程。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
中國政府應當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加大科技及人才的投入,創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在整個社會中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和諧氛圍,從而使我國從以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轉向以技術密集型為主的知識經濟,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同時運用高新技術對現有的產業結構進行升級改造,使我國從低層次的國際分工水平向高層次轉變,進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減少貿易摩擦。
(三)鼓勵企業對外直接投資
進一步實施“走出去”戰略,使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國門,充分利用國外的資金及先進技術并根據外國市場的實際需求進行生產,這樣不僅有利于緩解中美貿易之間的巨大逆差,同時還有利于規避貿易摩擦風險,增加雙邊經貿往來與溝通。同時,在發展對美直接投資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其他海外市場,以降低我國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增強我國的貿易獨立性,從而減小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四)增強內需拉動經濟的作用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之中,過去我國將重心大多放在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而忽視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強大帶動作用。因此,我國應當將拉動經濟增長的重心轉向積極擴大國內需求,使得三駕馬車協調發展,共同拉動經濟穩步增長。這樣不僅有利于削弱我國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保持經濟獨立,同時又有利于減少貿易摩擦帶來的損失,保證經濟安全,更有利于國民消費水平的提升。
總之,引起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解決貿易摩擦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中美兩國應當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客觀的看待中美貿易摩擦問題,以積極的態度來妥善解決,從而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合理。同時,中美貿易摩擦的妥善解決也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為世界各國樹立了國家間友好合作的典范。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