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中部地區承東啟西,接南聯北,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西部和東北三省相繼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中部的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六省的發展一直落后于東部乃至西部地區,這就造成了所謂的“中部塌陷”。十六大后國家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快速崛起”的戰略構想,具有劃時代意義。
隨著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必然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其他地區轉移,推動產業在空間上重新進行布局。這要求中部地區各個省份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時,結合自身的地域優勢和特色,對產業進行有目的的選擇,形成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合理的產業體系。同時要求中部地區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來發展所選擇的產業,完善基礎設施體系及制度環境,形成產業成長所需要的宏觀環境。因而,從產業經濟角度,特別是選擇適合自身的優勢、主導產業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是很有必要的。
一、安徽產業發展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省經濟總量穩步上升,三產總值不斷提升,2008年達8874.2億元,大約是1978年的78倍。產業結構日趨合理,2009年三大產業結構的比例為1495.45:4905.22:3662.15,安徽的三大產業分別按照第一產業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呈逐年上升,第三產業基本穩定,總體上形成了“二、三、一”的產業格局,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第一產業溫和增長,提升空間較大
從安徽省2000-2009年的三大產業數據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的結構指數增加和總值的增加帶動農業進入溫和式增長的階段,這不僅反應了安徽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資源、地域、科研和市場優勢,更反應了安徽省不斷加快科技興農步伐,農業科技支撐力進一步增強。但是,安徽省作為中部地區的重要糧食生產大省,被賦予了農業發展的重要責任,安徽省發展第一產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第三產業較快增長,但比重較低
從第三產業來看,其結構指數變化和總量都經歷了“由一退二”的過程,在指數上以2007年為變化的分界嶺,在總值上以2005年為分界嶺。安徽省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雖然沒有取代第二產業成為增長勢頭最好的產業,但是發揮了較大的經濟帶動作用。但是,安徽省第三產業占全省GDP的比重相對較低。根據2009年數據統計結果,與中部六省相比,安徽第三產業總量只有湖南的79.2%、湖北的73%;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200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7.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7個百分點,人均服務業增加值5417元,僅相當于全國的60%左右。因此,從宏觀角度來看,安徽省第三產業迫切需要通過加快發展來縮小差距,實現趕超和跨越。
二、安徽省優勢產業選擇
(一)產業發展優勢
1、區位優勢。安徽地處中部東緣,沿江近海,緊臨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長江三角洲,處于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要沖和國內幾個經濟連接處,在區域經濟格局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中部崛起的“脊梁”前沿,在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安徽崛起在諸多方面有利于中部崛起,中部的發展也會在很大程度上盤活整個安徽經濟。安徽作為長三角的縱深腹地,在資源開發、產業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具有廣泛合作空間,可以說安徽是中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2、產業后發優勢。首先是裝備制造業具有相對優勢。中部能源原材料產業比重較高。從安徽來看,裝備制造、電氣、機械、電子信息等行業比重23.4%,高于中部地區6個百分點以上,在中部僅次于湖北。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安徽已經奠定了較好的產業基礎,特別是汽車、工程機械等裝備制造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其次是大企業的優勢。安徽大企業數量在中部地區相對較多。2005年進入全國制造業500強的有14戶,在中部地區居第二,其中百強企業3戶,與河南并列中部第一。中部地區10強企業中安徽有馬鋼、海螺和銅陵有色3戶,名列首位。
3、戰略優勢。國家提出的“中部崛起”戰略以及安徽實施的“東向發展”戰略,有助于打破安徽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性瓶頸,以外力推動安徽各項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制度創新。中部崛起戰略承東啟西的作用也帶動了安徽皖江城市帶的發展,使其成為東部產業轉移的最佳示范區,這不僅緩解了東部的壓力,更為安徽帶來發展機遇,為安徽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中部崛起無疑是安徽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和催化器。
(二)優勢產業選擇
綜合安徽產業現狀與自身條件分析,根據安徽省經濟發展的狀況、區域產業發展現狀以及自然、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條件和資源,選擇農產品加工業、能源原材料產業、現代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安徽省的優勢產業。
選擇農產品加工業為安徽省的優勢產業,首先是因為安徽省農業資源條件十分優越,盛產多種農副產品和農特產品,而且生態環境優良,是生產綠色食品的優選區位。其次,安徽是中部地區最靠東的省份,與長三角地區緊密相鄰,而蘇、浙、上海等地區對農副產品及加工產品需求相對較大,市場前景比較廣闊。第三,隨著安徽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對外交通運輸能力的逐步加強,安徽省對長三角地區的物資運輸日益便利。
安徽能源豐富,尤其是煤炭資源比較豐富,煤電潛力大。2004年煤炭產量7622萬噸,居全國第六位。“十五”期間,我省電力工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電力建設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在安徽工業總產值前十名的行業里有近一半是安徽能源產業,其利潤增幅也較大。長三角屬于資源和能源比較緊張的地區,在煤炭、電力等領域的定價機制中市場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國家對資源輸出省份利益重視程度的增加,安徽省向長三角地區輸入能源,將有利于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
安徽由于地處中部,有著承接東西連接南北的優勢,在發展定位上,安徽可以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走出一條以現代市場為龍頭,以現代制造業為基礎,以現代的服務包括信息和物流為支撐的新的產業發展模式。目前,安徽制造業已涌現出一些有成長潛力的地區、行業和企業,成為安徽工業化進程中的亮點。以工業園區為代表的新興制造業企業已成為加速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量。近年來,安徽制造業創造的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高達85%左右。特別是安徽以汽車、家用電器、水泥等為代表的加工制造業的迅速發展,加快了安徽工業化的進程。安徽現代制造業作為安徽優勢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市場潛力大。
選擇高新技術產業為安徽的優勢產業,主要是發揮安徽是科技大省的優勢。在實施科教興皖戰略和不斷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只要充分發揮后發優勢,科學技術的含量將對安徽經濟的加快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產生極其重大的影響。科技與經濟日益融合,將有力推動經濟增長、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近年來安徽省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實力進一步增強,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取得較大進展,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初具規模,已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2000年-2005年,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和營業總收人年均增長均在28%以上,到2005年末分別達到1236.47億元和1212.9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安徽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三、結束語
中部崛起指日可待,在國家產業政策支持下,中部經濟將會跨越式發展。安徽作為中部的重要省份,其區位優勢有目共睹。安徽的大發展必然能加速中部地區的崛起。
選好優勢產業,就是選擇好產業發展的主導方向,能夠發揮顯著的關聯帶動和擴散效應,從而增強比較優勢,加快產業集聚與經濟發展。同時,產業加快向城市集聚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群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產業集聚的載體,是城市化發展的結果。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安徽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面向“十二五”期間,在中部崛起戰略背景下,安徽必須搶抓機遇,迎接挑戰,走出一條適合安徽省情的獨特的經濟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