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軍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農民收入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城鄉一體化的目標。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了:創新農業生產體制,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而作為農村經濟發展最好的載體,我區合作社究竟如何發展?政策究竟如何扶持才能更加高效?
一、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2012年底,全區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92家,現擁有合作組織成員6萬多人,資產總額達5.53億元,當年實現經營收入22億元。其中:柑橘和茶葉合作社均為50多家,為我區打造全國知名“桔都茶鄉”奠定了堅實基礎。但通過深入調研,發現我區合作社發展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組織化程度不高,合作社發展環境尷尬
很多合作社只是組建了一個載體,但沒有實質運行,或者說,沒有把農民真正的納入到合作社中管理,造成農民還是農民,合作社成為“企業”,很難落到實處。而且,合作社雖然有章程和制度,但大多數不夠規范,理事長不清楚履行何種職責,社員不知道享有何種權利,特別是在利益分配上分歧很大,制度不清晰。
200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我國正式實施,但部分合作社依舊是“空殼”,發展環境差,運營難,政策力度小。一是合作社規定為“法人主體”,但實質是產業的“另類”;二是政策扶持上,合作社的扶持依舊是“雷聲大,雨點小”,項目扶持基本都以企業為主體,造成合作社既承擔了社會責任,又只能是空架子;三是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不支持,無有效的貸款扶持。
(二)發展方式持續茫然,農民主體不知所措
合作社究竟如何發展?幾年的探索中,我們發現大都以“市場+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這種方式真正運作起來,也可以實現農民的致富途徑,但效果甚微。企業、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鏈接方式依然沒有探索到好的模式,農民的素質與需求、企業的發展與方向各不相同,造成合作社發展方式尚無明顯亮點。
合作社的主體自然是農民。那么農民究竟以什么樣的方式進入合作社?幾年的探索中,他們依舊沒有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他們甚至還不知道如何參與到合作社的發展中來。大部分農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不高,沒有充分認識合作社,還習慣于以戶為單位的分散經營方式,個別農戶還認為加入合作社是吃“大鍋飯”、“搞集體”,沒有賺頭。部分農民群眾還處于觀望狀態,“有甜頭就參與、無甜頭就抵制”。當然,由于合作社本身也在探索之中,合作社的經營狀況直接關系到農民收入,沒有形成價格保障體系,農民自然就不知所措。
(三)合作社規模小,發展速度緩慢
少數規模較大的合作社,也是以企業為載體,很少有獨立的運營實體。多數合作社規模偏小,雖然網絡了部分農民,但除了茶葉、柑橘外,很少有成規模的基地形成,自然很難形成規模化的合作社。同時,合作社發展速度緩慢,雖然全區的合作社數量很多,但落到實處的太少,真正參與到產業發展的更少。比如全區柑橘合作社55家,但全國知名的合作社幾乎沒有,真正網絡農民社員、服務農民的合作社更少,只是柑橘產業發展至今,還沒有在全國叫得響的大品牌、大產業動態,發展速度過于緩慢。
(四)運行機制不靈活,專業化程度低
多數合作社仍沿襲傳統的經營模式,少數入社農戶的法律意識、合作意識、風險意識淡薄,往往只能“利益共享”,難以“風險共擔”,導致合作社積累較少,運轉困難,很難發展。以及合作社發展前景不明朗,運行機制探索滯后,社員激情也不足,機制創新自然很難開展。同時,合作社規模小、運行不專業,分工不明確,導致工作效率低,服務單一,部分合作社單純搞聯合,缺乏參與市場競爭的意識,特別是在服務上很難做到生產、供應、技術、標準、銷售等方面的有機統一,個別專業合作社甚至停留在“協會”水平,不培訓、不經營、不管理,很難適應規模化生產和激烈的市場競爭。
二、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如何建立“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確保合作社成為“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發展農村經濟的新型實體,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并真正成為我區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依托,現就我區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化培訓,建立示范,讓合作社惠及每一個農戶
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培訓農民和合作社負責人,倡導合作社組織農民參與技術、信息等多元化培訓,既提高了農民的意識,又提高了合作社營運水平。5年內合作社覆蓋全部行政村,并在各個領域選擇1-2家合作社,重點培育和宣傳,讓合作社惠及每一個農戶。
(二)政策傾斜,行業把關,讓合作社成為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新載體
1、制訂《夷陵區農民專業合作社2020年發展規劃》,出臺《支持合作社發展的扶持政策》,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專項資金,像扶持龍頭企業一樣扶持合作社發展。(1)對當年新建合作社一次性補助10-50萬元;(2)對注冊新品牌,并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一次性補助20-50萬元;(3)獲得國家、省級名牌等榮譽的,按政策獎勵;(4)由政府牽頭,鏈接2-3家金融機構,為合作社提供信貸服務,財政給予貸款貼息1-3年,貼息標準不低于銀行利息的50%;(5)對新建標準化加工廠房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每平方補助500元;(6)對新引進加工、耕作、茶葉采摘與修剪等農機設備,一次性補助30%;(7)選育新品種,每個品種補貼科研及推廣經費50萬元;(8)對新品種引進、良種采購的補貼50%;(9)對基地建設采取以獎代補政策,對以農民為主體或按土地流轉方式建立的標準化基地以及以租賃方式建立的標準化基地,每畝獎勵300元;(10)建立農業科技專家庫,按照服務內容,每年補貼2000-20000元/人;(10)組織農民及社員培訓活動,每人每次補貼400元;(11)扶持信息化網站、交易平臺建設,一次性補貼10-50萬元;(12)支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一次性補貼50-200萬元;(13)支持農產品進入超市、綜合性農貿市場,一次性補貼50-300萬元;(14)鼓勵應、往屆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對牽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每年給予創業補助資金5萬元,連續扶持3年,并結合創業需要,給予一次性信貸擔保50萬元,由財政全額貼息,貸款期限3年。
2、出臺《行業管理細則》,加強行業監管。對新注冊合作社給予鼓勵,對已經成為“示范合作社”或獲得扶持的,要進行年度考核評價。既要不制約合作社發展,又要讓合作社發展落到實處。像茶葉、柑橘類的合作社過多,就要提高準入門檻,加大考核淘汰機制建設。其它農產品合作社相對較少,應積極鼓勵和放寬政策。
3、鼓勵合作社成為新農村建設的載體。把扶持新農村建設的政策鏈接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統籌運營。財政更多地支持合作社建基地、品牌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三)探索創新機制,把合作社建成農民致富新龍頭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關鍵在于機制創新。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和“引導農村土地的有序流轉”。機制探索是我區未來幾年合作社發展的重中之重。
1、實施土地流轉,并捆綁新農村建設。土地流轉后,農民依舊從事舊業,實現收入穩步增加、基地管理科學、生活水平提高。
2、探索合作社組建模式。如土地入股模式,社員有勞動工資并可參與分紅;農民務工模式探索,即農民土地流轉后,以戶為單位,成為社員,并與合作社產生勞務關系,享受相關福利待遇,接受合作社的績效考核等。
3、提高合作社服務水平。包括信息化服務、農資服務、咨詢服務等,提高農民素質和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合作社與社員建立更加緊密的發展機制,建設“全員參與”、農民為主的新型合作社。
(四)品牌創新,市場引導,支持合作社發展大產業
1、鼓勵合作社建立自己的品牌。扶持合作社的品牌宣傳與推廣,支持申報名牌產品。
2、鼓勵合作社的產品進入市場流通。如拓展“農超對接”扶持力度和渠道,興建農村農貿市場(滿足農民的農產品直接交易需求),支持農產品網店開發,支持農產品冷鏈物流,支持農產品檢測體系建設等。
3、降低農產品市場流通門檻。對符合“食品安全”的農產品,應降低市場流通門檻,如QS認證、工商管理、商超流通等方面。
4、鼓勵合作社開展綠色、有機食品認證,提高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并在財政資金、認證收費標準上給予支持。
5、鼓勵合作社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拓展農民增收途徑。
總之,幾年來的實踐證明合作社的發展是全區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依托,是未來幾年我們必須堅定的發展道路。因此,及時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進一步把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讓全區廣大農民早日實現“十八大”提出的“農民收入翻番,城鄉一體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作者單位:宜昌市夷陵區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