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萍 楊志昂
摘要:多校區大學建設是我國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學校普遍關心的問題。由于校區間地理位置分散,各校區文化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對多校區的統一管理、政策實施形成一定阻礙。大學是一個具有文化屬性的系統,它的管理是一種文化管理。從大學文化的視角分析多校區大學文化特性、沖突的原因、多元文化融合的對策,從而促使多校區大學協調發展。
關鍵詞:沖突與融合;多校區大學;大學文化
作者簡介:吳愛萍(1964-),女,浙江東陽人,大連交通大學高教所,副研究員;楊志昂(1982-),女,遼寧大連人,大連交通大學學科發展規劃處,助理研究員。(遼寧 大連 116028)
基金項目: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多校區辦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JG09DA010)、遼寧省“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大學組織文化對高校管理效能的影響的研究”(課題編號:JG08DB13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5-0003-02
多校區大學是指具有同一法人主體,擁有兩個及以上地理位置不相連校區的學校。伯頓·克拉克在《大學的功用》一書中描繪了西方巨型大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多校區大學為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變革提供了高質量的教學、科研和公共服務。
我國多校區大學的產生與政治、經濟改革與發展密切聯系。1998年以后,在“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方針下進行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改變了我國高等教育“條塊分割”的狀況,出現了一批擁有多個校區的合并型高校,如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擴招使在校生規模不斷擴大,原有的辦學條件有限,高校不得不拓建新校區,形成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有多個分散校區的“自我擴展型”多校區大學,如沈陽工業大學、大連交通大學等。同時,有因學科需要而合并以及因發展空間欠缺增設校區而形成“擴展合并型”多校區高校。
多校區大學的建設促使高校多學科的發展、文理滲透與交融,但由于多校區大學校區分散、校園文化差異、合并大學間辦學理念的不同等,文化的沖突在所難免。作為大學整體意義上的文化融合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大學文化的價值體現
大學文化是依據大學教育教學活動建立起來的價值觀念、制度體系、物質特征和行為方式的集合,是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積淀和價值取向。它既是大學人對大學本身的總體認知、理想追求和實踐探索,又是大學人的精神紐帶。大學文化具有歷史繼承性、延續性、穩定性和排他性,依據其特質形態分四個維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以精神文化為核心。
大學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包括辦學理念、學校精神、校風、校訓等。大學精神是大學內在規定性的體現,是大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氣質和價值規范體系,反映了一個大學的傳統價值、現實風格及精神面貌,體現學校的辦學宗旨、培養目標和獨特個性。大學精神在大學的發展中發揮著凝聚、激勵、導向和保障作用。正如弗萊克斯納所指出的那樣,“總的來說,在保障大學的高水準方面,大學精神比任何設施、任何組織都更有效”。大學精神文化決定著大學自身特色,在大學文化中以隱性方式存在。
大學制度文化:制度是大學精神與辦學理念的外在表現,要將大學精神與辦學理念融入到學校的規章制度、運行機制和師生行為規范等章程中,為學校的辦學、治校提供基本保證。制度是大學生存、發展的基礎,限定、規范和塑造人的活動、社會關系以及人的個性(吳向東《制度與人的全面發展》,2004),具有導向、約束和規范的作用。
大學行為文化:行為文化體現大學文化的獨特風貌,是大學精神與辦學理念和制度文化的動態體現。大學行為文化折射出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學習、生活等活動中的價值觀。
大學物質文化:物質文化體現著大學的理想和人文精神,是大學的校容校貌、建筑風格、紀念性標志、文化體育設施等的物質形態,體現著學校的文化品位。
大學文化反映著大學的歷史、現實、未來發展以及大學的精神軌跡。因此,在大學的組織中,人管人是最低層次,制度管人是中間層次,文化管人是最高層次。大學文化的力量對大學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產生積極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文化是大學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二、多校區大學文化沖突動因
文化的沖突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質、特征、功能和力量在釋放過程中由于差異而引起的相互沖撞和對抗。(陳平《多元文化的沖突與融合》,2004)多校區大學組織結構的多樣化和復雜化,群體間在價值觀念、目標認同、活動方式上的不同導致文化沖突。多校區大學由于受本群體文化價值和行為規范的影響,文化的沖突反映在精神文化、學科文化、管理文化等多個方面。
1.精神文化傳承的穩定性和排他性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經過長期培育和積淀而形成的穩定的、共有的精神品質、理想追求、價值取向、行為理念和文化氛圍,是一個學校歷史傳統積累和沉淀的結果。相對于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一所學校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氣質、價值追求、行為方式和行為準則的價值規范體系,具有傳承的穩定性和排他性,因此也是最難改變的。
“合并型”多校區大學由幾所高校合并,不同高校在辦學傳統、學校類型、學科結構、隸屬關系、服務面向等方面有著自身的價值理念,它不因高校的合并而融合和消失,因此在合并高校中幾種精神文化共存,形成一種多元的文化狀態。
“自我擴展型”多校區大學新老校區有的依據學科劃分,有的按照功能劃分,新老校區校園文化的不同會導致長期辦學實踐中培育形成的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等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亞文化,導致文化傳承的斷裂,形成新老校區不同的文化色彩和氛圍。
“混合型”多校區大學以上兩種情況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其文化更具多樣性。
2.學科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和學術性
學科文化是指在特定時期內學科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觀念、知識體系及其成員特有的精神風貌和相應行為準則的總和。學科文化影響學科發展的趨勢和前沿的演進,是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形成的內在動力,是學科成熟的標志,既是一種文化現象又是一種管理行為,在大學的文化體系中屬于亞文化。學科文化具有多樣性、穩定性、規約性、學術性和專業性。
多校區大學的形成改變了我國高等教育原有單科大學、缺少真正意義綜合大學的學科布局。每個合并高校在合并前都有較長的學科發展史,有著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科結構和研究特點,從而形成學科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校區間的分散使得原有的學科布局受到調整,學科的研究方向進行整合,不同校區間缺少學科、學術的交流與溝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更加困難。多校區大學學科文化沖突使得教師和學生缺少歸屬感。
3.制度文化的制約性和固有性
大學的制度文化是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辦學實踐中形成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制度文化的沖突緣自于不同學校間文化群體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等的差異,在心理或行為上產生的矛盾和排斥,根源在于制度文化形成的長期性、繼承性和思維、行為的固有性。
“合并型”多校區大學原來獨立管理的局面消失了,繼而出現大學管理層的重新組合或是以一方為主的管理層組合,形成新的管理體制。管理體制的變化使得學校的管理風格、模式以及制度發生相應的變革,勢必引起各種管理行為的沖突。
“自我擴展型”多校區大學各校區間管理制度的運行延用單校區時期的管理制度,面對辦學層次多元化、目標多樣化的管理形式,多校區文化群體在主校區和分校區間所形成的主體和依附關系,在制度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等方面有差異,也難免發生沖突。
三、多校區大學文化融合途徑
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是文化發展同時并存的兩個方面。文化的融合是不同文化間接觸、交流、創新、貫通的過程,是在原有文化基礎上有層次的互動。文化的融合體現不同文化間的同一性,使得文化在差異中互相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發展。多校區大學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出現文化的沖突和矛盾反映各學校、校區文化特征和內核的不同。大學文化沖突增加了大學管理的難度,破壞了大學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凝聚力,降低了大學的組織績效,但另一方面則在相互碰撞中產生積極作用,通過在精神觀念、制度、物質和行為的文化交流與滲透,使得原有的文化在發展互動中得到融合,促進多校區大學和諧、健康的發展。科賽曾經提出“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內部分歧和外部爭論,恰恰是最終將群體聯系在一起的有機的聯系”。
1.核心價值觀:大學精神的確立
大學精神是學校積淀的歷史、傳統、文化和厚重的社會價值的體現,是大學繼承、創新、發展的動力,是學校的“魂”。多校區大學作為一個文化整體在文化的融合中,首先對原有各校大學精神進行繼承和發展,系統總結各校的辦學思想和經驗,對每個歷史時期、重要事件、關鍵人物、核心理念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和評價,形成新的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其次,創新是大學精神發展的不竭動力。多校區大學根據時代要求與社會需要,提出新的辦學思想,不斷豐富大學精神的內涵,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為師生員工提供新的精神支柱。多校區大學的大學精神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中豐富和發展,將歷史與現實密切聯系,繼承、創新與發展有機統一,使大學精神真正成為多校區大學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聚合,成為多校區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追求。
2.核心競爭力:學科交叉融合
學科文化作為亞文化,是相對活躍的。它在不斷分化、融合中衍化、整合為新的文化體系。學科文化的積淀也是新舊學科文化斗爭、統一的過程, 是吐故納新的過程,是亞文化量的積累、質的進步的過程。學科交叉、融合的動力來源于學科文化的整合。幾所學校的整合使多校區大學由單科性高校向多科性高校發展,新學校由工、理、文、史、哲、經、法、醫、管等學科組成,這為學科交叉、滲透、互補和綜合提供了必要條件。不同的學科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調和,從內容和形式上綜合為新的亞文化。多校區大學在實際發展中,要優化學科生態環境,建立先進而科學的學科群,打破校區和院系的學術組織建制,整合和集成不同學科背景、學術思想、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探索跨專業、跨部門的科學研究體制,形成“四位一體”的學科研究機構。
3.以人為本:現代管理制度
大學制度文化的制約性和固有性具有規范、調節、引導和激勵大學人行為的力量。制度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的,現代管理人的制度文化要充分考慮人的需要、動機和認知。多校區大學來自不同的高校,管理制度和運行方式不同,教職工在思維定勢和對管理方式的認同上存在差異。因此,建立“以人為本”的多校區大學管理制度不僅是一種管理辦法的更新,也是一種組織價值觀的建立。“以人為本”管理制度的建設,首先要在原有各校區制度文化的基礎上經過有效整合,重新構建一種新的制度文化,以適應多校區大學發展的需要。其次,在不同制度文化相互接觸、交流中加深對原有學校制度文化的理解,以精簡高效為原則,建立一套與之相應的管理制度,提高教學、科研、管理水平。再次,建立“激勵保障機制”、“競爭淘汰機制”和“評價約束機制”激發個人才智和組織力量,實現多校區大學的核心價值追求,促進學校的發展壯大。
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溫教授認為:“對一所大學來說,必須是自身培養、生長起來的,絕不能照搬別人的做法,大學應是完全獨創性,融合于各自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之下,所以世界上找不到兩所同樣的大學。”西爾弗茲韋格和艾倫認為,構建一種文化模式要經過四個步驟:“一是分析現存文化,并建立達成新文化目標;二是體驗新文化,讓大家參與;三是修正現存文化,實施新系統;四是維持新文化,進行評估和更新。”因此,多校區大學的文化沖突與融合在分析合并學校系統的文化后建立新的文化理念,使得大學文化不斷變化發展。
(責任編輯: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