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俊
摘 要 近年來各高校都建立起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組織,它已經成為社會志愿服務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文選取地方工科高校(武漢科技大學)學生志愿者組織,針對其建設、運轉、功能發揮等方面進行調研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設志愿組織的有關思路,以期促進社會整體志愿幫扶氛圍的形成。
關鍵詞 志愿者組織 工科高校 建設
高校青年志愿者組織隊伍年輕、活動積極、熱情高漲。自1993年底,團中央發起實施中國志愿者行動至今,高校青年志愿者組織紛紛建立,已經發展為高校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高校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中發揮中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地方工科高校志愿者組織建設的重要意義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青年大學生志愿者群體越來越受到各地政府和公眾的關注和重視。通過志愿服務提高青年大學生素質,尤其是對培養工科院校大學生文理兼顧的素質和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時,志愿服務作為思想教育的有效載體,對社會文明的進步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據統計,目前在武漢高等院校已超過80所,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總數已達到118.33萬人。總體上,武漢工科院校和人數相對較多。地理上,武漢作為中國中部的重要中心城市和國家整體跨越發展的重要支點,無論政府還是高校對社會志愿者組織發展尤為重視,也持續關注青年大學生這支志愿者組織主力軍的成長和發展。
二、地方工科高校志愿者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
受地方高校發展和周圍環境氛圍的客觀影響,地方工科高校志愿者組織的發展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直接影響志愿者組織整體的良好可持續發展。
1、工科高校青年志愿者人員流動性較大,人才隊伍流失嚴重。
以武漢科技大學為例,由于學校發展需要,近幾年建立了新校區,而儀器設備、專業師資力量主要集中在校本部,導致學生在大三接觸專業學習時需要從新校區搬遷到校本部。因此經常出現如下情況:一方面學校和各學院的青年志愿者組織中,志愿者大多數是大一的學生,在接觸到志愿者工作時,有著極大的熱情和新鮮感,經過一年的成長以后,工作逐漸熟悉,經驗不斷積累,逐步成為志愿者組織的骨干,負責日常工作的管理和活動的策劃。但是,隨著學生大三開始搬遷校區,大部分骨干、核心人員流失,有經驗的志愿者組織負責人無暇顧及新一屆成員的培訓、培養,周期太短使得隊伍長期處于摸索階段,很難成熟。另一方面,由于步入高年級的學生忙于考證、過級、考研、找工作,導致志愿者成員退出青年志愿者協會或隱性退出協會的人數隨著年級的增長而顯著上升。在此基礎上,志愿者隊伍缺乏指導,高校志愿者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急需得到提高,這也成為影響工科高校志愿者組織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2、工科高校志愿者組織活動內涵欠缺,創新意識不夠。
在目前的高校志愿者活動中,形式主義、被動參與的現象比較普遍,造成志愿者活動無新意,志愿服務行動的精神和內涵受損。在很多地方工科高校,由于缺乏人文社科類的豐富師資力量和學生基礎,青年志愿者行動大多還停留在“為了做活動進行志愿服務”的形式主義層面上,有時就是為了完成高校的日常德育教育。還有很多志愿者組織為了得到領導老師的認可,或為了團隊的評優賺取群眾的眼球,對志愿者“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置之不理,熱衷于開展一些短時期轟轟烈烈的活動。志愿者組織成員急需沉下心,從活動的形式、內容、效果、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加以傳承和創新,激發廣大志愿者的熱情和睿智,逐漸創建和形成服務品牌項目,發揚志愿精神。
3、工科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知識和技能匱乏,不能學以致用。
高校是知識和人才密集區域,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歷來提倡學生結合所學專業知識開展服務活動,在服務過程中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既服務社會又加深專業學習。但由于工科高校志愿者的知識結構分配不均,相關理論和知識還很欠缺。例如醫、法、農等專業的知識可以應用于社區、農村服務等志愿活動中,但對于工科院校志愿者卻有著無法言狀的尷尬,工科大學生的理論和實踐難以有效對接。同時,由于理論和實踐參差不齊,學生本身的知識還不扎實,技能還不全面,加上相關服務方法和技巧往往也只在志愿者招募后的短期培訓內講述,服務本身所需要系統的專門知識和方法處于缺失狀態,因而造成了一些志愿服務活動僅僅停留在“嘴上交流”,更多的是“傾訴和傾聽”的服務方式。
三、對策和建議
如今,地方工科院校志愿者人數規模還在逐年增加,社會需求不斷地提高,而志愿團隊人才的短缺,志愿活動的淺顯,品牌項目的匱乏,影響著著這支隊伍的長遠發展。因此,志愿者組織實現專業化,推進高校志愿者組織建設勢在必行。
1、加強志愿組織服務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在志愿服務中,志愿者的業務培訓十分重要,特別是參加如醫療衛生、健康教育等技術性強的志愿服務活動,必須對業務能力不強的志愿者進行業務培訓,從而推進志愿服務協調高效地進行。此外,對志愿者的心理培訓也至關重要,因為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最開始往往對志愿服務的內容和可能遇到的障礙等預期不足,因此必須讓志愿者做好提供服務的心理準備。培訓的方式可采用講座、閱讀、研討、實地參觀、觀看錄像、專題討論、案例和角色扮演、素質拓展訓練等方式進行。此種培訓方式一般要涉及兩個內容:一是要對志愿工作有總體全面的認識,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該如何去實施志愿服務等;二是要使志愿者學會相互協調的能力,明確他們各自的角色和責任,懂得如何和其他志愿者做好協調工作,如何學會與服務對象進行溝通與交流,對服務對象承擔何種社會責任等。
當然,對于許多非技術性的志愿服務,如社會服務、搶險救災、大型活動等活動,這些活動往往都是臨時招募志愿者,服務內容對志愿者的業務能力要求并不高,因此對此類志愿者往往只需要進行第二種培訓,就能很好開展志愿者行動。無論哪種志愿服務,為了提高志愿服務的效率效果,培訓作為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首要部分,是打造專業化志愿組織團隊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
2、建立高校志愿者組織的人才培養機制。
志愿者組織中的骨干多是長期堅持志愿服務,善于思考和總結的“過來人”,他們會用科學、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作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主要是基層團委,需要加強人才培養機制,緊緊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把志愿活動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的總體方案,引入學分制,按照課程的理念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著力培養志愿者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提高責任心,在長期的活動中,總結經驗并形成文字、圖片、視頻等,作為資料保留,使得志愿組織的發展建設連貫。另一方面,學校可派出專門的老師進行管理、跟蹤調查,同時對同學們的志愿活動數量、質量進行評價認定,記錄在案。
3、培育志愿服務品牌項目,推進團隊服務的專業化。
品牌是社會公益事業的生命線,品牌越高志愿事業的邊際效應越大。有了品牌必定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可以有機會獲得更多方面的支持。打造品牌項目,首先根據志愿者組織的自身優勢,找到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契合點,良好的社會效益和較高的社會關注度,是品牌項目的基礎。其次要堅持高標準持續戰略,精心組織,成熟運作,突出成效,爭取與社會產生聯動效益。第三,要主動宣傳,樹立形象,發揮志愿者品牌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以武漢科技大學青年志愿者組織為例,在長期積累和開拓的基礎上,結合團省委的號召和社會的需求,陸續打造出了幾個具有良好社會效應和鮮明特色的志愿服務品牌活動。如關愛農民工子女行動—“向日葵計劃”,成功申請成為省級志愿項目,先后被省市級多方媒體報道,也榮獲國家、省級獎項多項;白衣天師聯合服務隊,依托醫學專業,建立“愛心義診”、“防艾宣傳”等迎合國家主流的品牌項目,多次走出校門,愛心義診,獲得過全國“優秀社團”稱號,推動高校志愿者組織不斷完善和創新。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