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菊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包括在改革開放的30多年中,在城市化這個問題上的政策和戰略選擇始終是在探索中。潛意識里人們認為農業發展、農村發展才是最重要的,認為中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首先需要在農業實現了機械化、現代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普遍實行。在大城市問題上,是最明顯的。我們多年來在究竟發展還是抑制大城市這個問題上有過很多很多爭論。事實上,我們更多地提倡城鎮化“而非城市化”,正包含了對現有城鄉發展模式的反思。
一、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應是一體的
城鎮化是農民進城轉為城鎮居民的過程。今日中國的城鎮化,正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去。想進來,因為就業、保險、醫療、教育等資源,城市遠比農村豐沛;想出去,則是因為污染、噪音、擁堵、壓力,城里來得比農村更大。我們究竟該到哪里尋找宜居之所?是更加現代化的城市,還是相對寧靜平和的鄉村?這也正是中國城鎮化圍城困境”產生的緣由。中國的城鎮化,既不應是鄉村的邊緣化,也不應是在缺少科學戰略規劃的情況下,眾人蜂擁進城,去爭取人滿為患的平等。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化道路,讓城鄉居民各得其所、共享幸福。
城鎮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兩個重要方面,其本質都是農村經濟社會調整轉型,實現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離不開城鎮化的支持,城鎮化也離不開新農村建設的推動??傊?,城鎮化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是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有效載體;新農村建設為城鎮化提供動力之源,是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有效途徑。城鎮化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良性互動的關系,即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應是一體的。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村人口多、農業效益低、農村底子薄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長期面對的基本問題。穩妥推進城鎮化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同時,因農村人口基數大,即使未來城鎮化率達到60%,也仍有五六億農村人口。因此,建設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是兩位一體的戰略,實現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的雙輪驅動和良性互動,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二、城鎮化比城市化更符合農村實際
城鎮是連接農村和城市的橋梁,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樞紐。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就是要把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和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支點。強調城鎮化,是因為農民融入城鎮就業與定居門檻要比大城市低得多,更符合我國農村實際。
農村孕育了城鎮,二者有著天然的聯系。加快新農村建設為城鎮化提供強大動力,城鎮化加速發展又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強化中心城鎮對農村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和經濟輻射功能,有利于促進村鎮聯動發展,也符合農民需求愿望。在山東、湖北、河南等地問卷調查中,80%以上的農民工愿意進大城市打工,但選擇回家蓋房或城鎮買房。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已經遲滯了30多年,“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這種城鄉隔離的觀念已經不能夠再繼續下去了。這不僅僅是提高農民收入的問題,而且是緩解日益尖銳的城鄉矛盾的要求。中國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只能在中國這個經濟系統內部去找辦法,只能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是人們按照簡單、常識性邏輯的想象沒地種的農民才叫過剩勞動力,而是如果這個勞動力追加到土地上導致平均生產率降低,這個勞動力就是過剩。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需要大規模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才能保證留在土地上的農民收入增長能夠跟上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才能保證城鄉之間利益矛盾不致激化。
推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搭建統籌城鄉發展的新平臺。土地問題是眾多深層矛盾和問題之源。破解城鎮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和緩解耕地紅線保障壓力,重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促進農村土地流轉與宅基地退出的長效機制,推進農村土地資本化和增加土地財產性收入,妥善解決進城農民資源雙重占用及其土地權益保障問題。充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政策平臺,把著力點放到優化城鄉建設用地配置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上來,實行城鄉同地同價同權,全面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面向國家新農村建設、保障耕地紅線和統籌城鄉發展三位一體”的中長期戰略,因地制宜、分區推進以空心村”為重點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逐步實現新農村建設社區化、土地經營適度規?;娃r業現代化,讓留村農民也能夠以地為生、安居樂業。
三、城鎮化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城鎮化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主要是通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促進農業規?;洜I,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從而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客觀上帶動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城鎮化可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生產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和物質基礎。推進城鎮化,可以將農村人口和農村勞動力從土地束縛中解脫出來,為留下的農民創造擴大生產規模的條件,由此可有效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隨著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可以促進農產品科技推廣、農業機械銷售和維修、農產品流通信息等涉農服務業的發展。另外,城鎮化可以推動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農村農產品加工業、運輸業、購銷業、倉儲業的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城鎮化帶動農民收入增加,縮小城鄉差距。生活寬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和核心目標,生活寬裕前提條件是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和居民收入增加,生活寬裕的表現是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農村問題不能局限在農村內部解決,農業問題不能局限在農業內部解決,農民問題不能靠農民自己解決,要通過工業、商業來統籌[8],充分發揮城鎮的交通、通訊、供電、供水、倉儲等優勢,為農村二、三產業及整個經濟發展提供空間載體,從而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使其由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
(作者單位:襄樊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