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不知從何時起,隔代育兒似乎成了一個頗具負面性的詞。它蘊含著兩輩人在養(yǎng)育孩子上的觀念之爭,意味著由生活方式引發(fā)的種種沖突,甚至有時候,還能關(guān)系僵到讓小家庭分崩離析……
但是,無論這樣的養(yǎng)育模式有多少不足,它依然是目前中國最普遍的養(yǎng)育組合。這當中,有年輕父母迫于工作壓力的無奈,其實更多也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骨子里的親情。與其一直糾結(jié)其中,不如用各種努力和智慧將它變得美好。
在我們身邊,有不少隔代育兒的大家庭美滿而和諧,此次有3個幸福之家亮相。我們也請來了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為這個話題診脈,并開出對癥良方。最后,我們還將《父母必讀》雜志近8年“隔代育兒”欄目中無數(shù)家庭的智慧匯總,奉上10句箴言。
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讓這樣的養(yǎng)育模式變得更好!
婆媳,本就是一種緣分
受訪奶奶/藺玉華(紅黃藍教育機構(gòu)幼兒園總園長)
她是風度翩翩的幼兒園總園長,但平易近人。她是活潑可愛的藝術(shù)團老師,和同事一樣,親切地稱呼園長為“藺媽”,工作上遇到困難會第一個想到她,平時也喜歡和她聊天、撒嬌。“藺媽”對小老師們愛護有加,節(jié)假日時更是掛念這些家在外地的小姑娘們,總把她們叫到自己家,做上一桌子好菜招待。
婆媳之緣
緣分來了,誰也擋不住。她突然變成了她兒子的女朋友,和準婆婆反而一下子不知該怎么相處了,談戀愛的時候,甚至連“藺媽”也叫不出嘴。沒過多久,她升級成了兒媳婦,這下,“藺媽”真的變成了自己的媽媽。這一切都像美好的童話故事。
美好并沒有隨著“公主與王子結(jié)婚了”而結(jié)束,現(xiàn)實生活總有更多驚喜。孫子的到來,是這個家庭一直期盼的,就像藺園長自己所說:“我們家已經(jīng)很久沒有小孩子了,所以得知兒媳婦懷孕,你知道我和老伴兒有多高興!”接著就是全家呵護下的孕育,這之中,婆婆親自制定營養(yǎng)食譜,每天嚴格地督促兒媳婦運動。而且全靠她堅定的鼓勵,讓身材十分嬌小的兒媳婦得以順利地順產(chǎn)。
一次風波
月子里的每個產(chǎn)婦都會有情緒波動,藺園長對此非常理解,所以一向和顏悅色。只有一次,因為兒媳婦鬧脾氣把自己媽媽親手做的面條推開堅決不吃的時候,藺園長才稍稍加重了語氣,拿出了領(lǐng)導的架勢和她談話:“你看,你媽媽那么遠地趕過來照顧你,來趟北京都沒空到處去玩,你還要鬧脾氣。她每天讓你多吃些,是為你的身體著想,也是為了孩子。你是個明白的孩子,自己想想吧!”兒媳婦把自己關(guān)在屋里大哭了一場,出來后乖乖地吃了雞蛋面。婆婆后來聽兒子說,兒媳婦晚上是這樣轉(zhuǎn)述這件事的:“今天老媽尅我了,她真的生氣了。她還從來沒跟我這么生過氣呢!可我知道她是為了我好。”
她親自制定營養(yǎng)食譜,鼓勵身材嬌小的兒媳婦堅持順產(chǎn)。她盡力調(diào)整好養(yǎng)育團隊,讓孩子得到最好的照顧,讓年輕的媽媽不再感覺無助。
調(diào)整育兒團隊
出了月子之后,兒媳婦獨自在家照顧小家伙,藺園長工作很忙,但也是盡力幫著一起帶。每天她最早起來,先把小家伙抱到自己屋里,讓兒媳婦多睡一會兒。但是,細心的藺園長還
是發(fā)現(xiàn)兒媳婦變得郁郁寡歡,情緒也有些煩躁。而且自己在工作和照顧孫子上兩頭忙,也有點力不從心。于是她決定馬上調(diào)整養(yǎng)育團隊,請個人來幫忙。這個人選,可讓藺園長費勁了心思:用保姆不放心,最好是請家里人來。她翻開通訊錄一個個地查找、篩選,最后終于說動了自己的妹妹從外地過來幫忙。育兒團隊馬上變得強大起來,藺園長及時地把兒媳婦從“孤軍奮戰(zhàn)”的無助中解救了出來。
職業(yè)導師
小家伙健健康康地成長著,兒媳婦要不要回藝術(shù)團帶班,成了這個家庭又一次面臨的問題。藺園長雖然心疼孫子,但更支持年輕媽媽在有足夠援手的情況下不放棄自己的事業(yè)。她和兒媳婦說:“你現(xiàn)在是個好媽媽了,但是藝術(shù)團卻少了一個好老師。你的孩子需要你,更多的孩子也需要你。回不回去上課,你自己最后拿主意吧!我都會支持你。”這個時候,那個總能為年輕老師指點迷津的“藺媽”又回來了。而且,后來只要兒媳婦去上課,藺園長一定會趕回家?guī)兔Γ屗龥]有后顧之憂。如果自己實在太忙,她會動員兒子盡早回家。
側(cè)記
那天,采訪、拍照接近尾聲,藺園長要帶著幼兒園的孩子們?nèi)⒓友莩觯瑑合眿D則要去親子班上課。我聽見藺園長在給兒子打電話,語氣溫和而堅定:“我相信你一定有辦法克服困難在6點前回家嘍!”我相信這是她生活中溝通的常態(tài):有媽媽的慈愛,更有管理者的智慧。這個大家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會在這樣的愛與智慧之下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一點反思
老人在什么時候,都總想著如何能再幫兒女一把,所以說,中國的老人真的很偉大!無論是媽媽,還是婆婆,都是想真心地幫你度過帶孩子最難的前幾年。也許有的老人愛嘮叨,有的老人幫得不到位或者幫錯了,但是我們不妨想一想,她是不是毫無私心,一心是為了孩子?若總能這么想,一切矛盾也就會遁于無形,或者能巧妙地處理好。婆媳,本就是一段奇妙的緣分,請珍惜它,別傷了它!
心理醫(yī)生奶奶的調(diào)和之道
受訪奶奶/李建茹(北京安定醫(yī)院心理科主管心理師)
李老師的孫子小名悠悠,取義悠然自得,內(nèi)心快樂,這是奶奶親自敲定并進行詮釋的。悠悠聰明、敏感、活躍,對人對事總是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狀態(tài),對喜歡做的事情投入、堅持。提起孫子第一次叫“奶奶”,李老師還是忘不了那一瞬間的激動。那天她正要出門,小家伙挺直身子,清楚地叫出了:“奶奶。”雖然發(fā)音不太準,小臉也漲紅了,但叫得很清楚。在場的人都很驚訝,因為那時悠悠尚未滿周歲。
老一輩人對孫子的感覺完全不同于自己年輕時養(yǎng)育孩子。為人父母時,對自己的孩子會有要求、期待,而人到老年,尤其是那些參透人生的老人,面對孫輩,真的能做到無所求,沒有功利心。
最佳模式
李老師家采用的是奶奶、姥姥兩位老人一起幫年輕父母帶孩子的模式。
小兩口婚后有自己的住處,李老師一直并不太過問年輕人的生活,她說這是兩個家庭平安相處的基本界限。孫子出生后的最初階段,是姥姥來主要照顧寶寶。大概到了小家伙10個月左右的時候,姥姥一個人照顧起來有些吃力,于是奶奶開始介入。但是李老師對自己的定位是姥姥的“助手”或“助理”,白天去,晚上走,兩個老人配合得很是默契。李老師說,兩邊老人怎樣協(xié)調(diào)一起幫著兒女帶孩子,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點不可忽視,那就是親情的確能包容很多東西。
母女之間發(fā)生了不愉快能做到既往不咎,而婆媳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因為沒有血緣關(guān)系,僅僅是一段因姻緣而生的新關(guān)系,就要敏感、脆弱得多,這是不爭的事實。智慧相處兩個老人一起帶孩子,如果有意見分歧該怎么辦?李老師的原則是:先和自己的兒女溝通,由兒女將意見帶到小家庭中交流,達成一致后再和自己的父母溝通。她說這樣做比直接超越親情關(guān)系去表述要妥當?shù)枚唷P疫\的是,李老師自己是心理學專家,姥姥也非常好學,經(jīng)常看育兒書,媽媽就更注重科學養(yǎng)育,所以,這個養(yǎng)育團隊并沒有太多的觀念沖突。但是,生活習慣畢竟還有不一致的地方。
李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例子,她說兒媳婦有晚上開燈即拉上窗簾的習慣,開始她沒太在意,當她從兒媳婦的動作中意識到這一點后,就一直讓自己注意著遵從這個習慣。李老師對此的解釋是:“家庭之事無大小,接納很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習慣,是生命中習得而來的,某些習慣對當事人來說是重要的,保留下來必然有特定的心理意義,所以一定要尊重和接納別人的習慣。”適當放手作為專家型奶奶,李老師會不會無形中給了兒女一些壓力呢?李老師就這個問題特意詢問了兒子,兒子卻爽快地答:“沒有。”但是,作為習慣自省的心理學家,她還是覺得,不管是專家型奶奶還是普通的老人,其實都會在幫年輕父母時帶給他們一些隱形的壓力:年輕父母以為自己能勝任的一些事情,做起來卻沒有想象得那么得心應手,而姥姥、奶奶應對時則明顯要輕松從容許多。不過她覺得,這樣的壓力會隨著年輕父母育兒水平的提高、經(jīng)驗的豐富而逐漸消失,只是老人一定要適時地學會放手,給年輕父母成長的機會。
側(cè)記
李老師在答應我們的采訪之后,一再要求拍照時必須帶上姥姥,她說姥姥才是最辛苦照顧孩子的人。拍照現(xiàn)場,李老師擔心兒媳婦著急上班,一再催促先拍孩子和媽媽的幾組。幾個小時里,奶奶和姥姥依然保持著配合的默契,不管是照顧孩子,還是一起換衣服、擺姿勢,頗像一對心有靈犀的老姐妹。作為心理學家,她的確有著調(diào)和復雜關(guān)系的專業(yè)能力,但我覺得,尊重、接納以及愿意為他人著想,才是她能使復雜關(guān)系簡單化的終極秘訣。
一點反思
接納是一種美德,更應該成為家庭里每個人的習慣。和自己不同的并不都是不好的,很多你不在意的事,對別人來說卻至關(guān)重要。老人能如此敞開胸懷地接納兒女,難道我們就不能給父母更多的接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