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廠商都是產品驅動型。公司高層負責戰略布局,提出“我要什么東西,能實現什么功能”,順便給一個時間點。一般而言,產品經理并不是工程師,它的思想集中在“商業”和“產品設計”上。
三星絕對是一個產品驅動型公司的杰出代表。三星電子大中華區首席市場官晏昆曾經說過:“在任何行業任何時代營銷的核心思路都是一樣的——以消費者為中心,知道他是誰,品牌能帶給他什么,怎樣去影響他。”
這不是在談營銷嗎?沒錯,是在談營銷,可是,從產品經理這個大權在握的角度看,產品和營銷其實就是一回事。所以,產品經理是市場部門職位,而不是技術部門和銷售部門。而從老板們的角度看,品牌、產品和營銷,都是一回事。
谷歌則是另一個代表,它是罕見的技術驅動型。除了天才的工程師,沒人會去設計google地圖這樣的產品,它的市場在哪里,消費者需求在哪里,鬼才知道。但在技術驅動型公司里面,這個項目可以繼續,因為每個技術項目都是一個風投,它的KPJ指標里面沒有銷售額。有關系嗎?沒有關系,100個風投,成功一個即可。
音箱這個行業很令人郁悶。仿佛并沒有不斷爆發的新需求讓你去發現,這導致產品驅動力很弱。到底下一個由需求創造的藍海在哪里?在汽車上?在智能手機上?在電腦上?在客廳?在臥室?在浴室?在戶外?沒人知道。或許根本就沒有藍海,最多只能找到個藍湖。但我得出新品啊,于是只有絞盡腦汁尋找點不同,然后吹吹我把音質做得更完美了。
可你真的做到了今年比去年音質更好,而明年又比今年更好么?我是不太相信的。因為電聲界,另一個驅動——技術驅動,更弱。再說了,你年年都明顯提升,這怎么得了,那音箱發出的聲音早沖出地球了。和其他家用電器和IT數碼產品比,音箱的技術驅動弱,導致市場萎靡,消費者連個更新換代的理由都沒有。而且,音箱這玩意用個十幾年還歷久彌新,損耗更新率都極低,這就更令人郁悶了。如果要走技術驅動型的路,前途令人絕望。
回過頭來再看,音箱企業的市場增長,還是要靠產品驅動。沒有需求爆發的大藍海,小藍湖還是有的,多想想消費者需要什么東西,需要什么功能吧。谷歌是做不了的,做個音箱界的小三星吧。
最后我要說,我個人以為,喬布斯,其實是最杰出的產品經理。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