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情況允許的話,成都藝術家會像‘5.12的時候一樣去幫助搶險。”這是藝術批評家陳默在雅安地震后第一時間發出的聲音。
由于有了此前地震的經歷,這一次,陳默的聲音不僅堅定,同時也充滿了理性。
而與之同樣,在最需要的時候施以援手——藝術界的反應不僅迅速,而且直接有效。從拍賣公司到藝術機構,從藝術家到收藏家,一場遍及海內外的義拍、義賣、捐款形成了一波強大而可見的潮流。盡管爆出紅會2008年100多位藝術家善款未能用于汶川指定救災項目的新聞,但它已無礙藝術圈將賑災自覺視同于自己的責任。
當然,藝術能做的還有更多。比如,在汶川地震之后,來自上海、在災區支教的張貴和老師就嘗試用藝術去撫慰有著慘烈經歷的孩子們,并且將孩子們的繪畫作品結集為《美麗的花朵》。這樣的事例告訴我們,面對災難,不僅僅需要英雄人物挺身而出,更需要關注每一個普通人。關照與慰藉,是對他人的態度,同時也是對自己的。
還有一點就是,當人類又一次面臨災難來襲之際,藝術界會一如既往地被激發起創作責任感。無論是何種藝術形式,繪畫、影像、雕塑、戲劇……都將再次啟動。如果這種啟動可以在兩個方面取得成果,我們將為藝術感覺欣慰,那就是直面現實與人心。
災難是一面鏡子,它用一種極端的方式給人類以思考的機會。記得日本連續發生地震及核事故時,日本媒體說,日本國民忽然間發現自己團結起來了。而實際上,面對一次次災難來襲,全球華人始終可以風雨同舟。唯一可能被忽略的則是,在傷痛過后,還能有什么東西提醒我們——一個民族的振興與富強,需要的恰恰是這種精神和凝聚力。
讓藝術幫助雅安,讓雅安也幫助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