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璐華



游歷過日本的朋友,可能都會訝于當地手工業的發達,更讓人驚異的是,這些動輒經營百年的作坊,似乎毫無衰敗之象,反而在一眾了無個性的工業制成品中,成就了獨樹一幟的美感和地位。日本匠人的訣竅是什么?下面這些老店的少主告訴我們: 只有深入細節,和時代直接交鋒,才能最終獲勝。
一塊布上的新大陸
西陣織 “細尾”
第十二代傳人 細尾真孝
采用現代手法將傳統品質延續下去,憑借想象力、開放的態度和技術開發,不斷拓寬版圖——這對西陣織意義重大。
一塊織布能變成多少種元素?舊時,西陣織是為天皇和貴族定做的織物,因其出產于日本京都的西陣地區而得名,一千年來始終在日本國內傳承。西陣織的特點之一是先使用染色線織出圖案,完成織布需要20余道工序,大部分由專業手工人員分別完成,可分為企劃制圖、原料準備、機械準備、織造、收尾6大部分,各道工序都要求有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知識。專注于西陣織的品牌“細尾”創立于1988年,傳至如今,已將西陣織的定制客戶拓寬到了迪奧、香奈兒、高級酒店和知名設計師。
曾經為了從切入日用品開始,細尾的工匠們嘗試過沙發制作,并在2006年的Maison & Object博覽會上展出,由于對市場不了解,沒有接到一份訂單。無巧不成書,隨后,細尾了解到坐墊的需求量很大,馬上調整方向。很快,日式圖案的坐墊贏得了倫敦、香港等地的高級百貨訂單。憑借有針對性的設計,細尾開始進入日用品市場。
不過由于其精良的制作技術,西陣織始終離不開高級定制領域。傳統的西陣織和服腰帶的制作,在2008年盧浮宮日法建交紀念展覽上大受好評,并于2009年在紐約的ICFF再度舉辦展覽,引起為迪奧等品牌擔任店鋪設計的建筑師Peter Marino的注意,要求用西陣織腰帶制作技術制作出指定花紋、迪奧色的織物。布料中除了使用金箔,獨特的在雙層布料的內側縫入粗線,使圖案浮現的織法,讓西陣織作為墻面裝飾出現在了奢侈品品牌的門店中。
三原康裕是近年異軍突起的時尚設計師之一,在細尾拓寬視野與他的合作中,工廠里的老師傅面臨的不僅僅是設計師強烈的個人風格,還有不同的圖形和可以用詭異來形容的苛刻要求。三原康裕非常善于在時裝設計上運用灰色,系列需要“中灰”顏色的布料,這種程度的解釋對于傳統手工藝人來說,等于是要重新去學習和接納他人要求的過程,不斷地測試、溝通和改進,終于讓模特身著用西陣織制造的成衣在巴黎大放異彩。
不平常的常用之物
金網辻 第二代 辻徹
真正的工藝世界里,手工藝人制作的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并不是站在云端的人。
京金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是京都料理人的常用之物,運用銅絲以手工編制網子,最初是豆腐勺,現在包括濾茶器、佛教慶典使用的碗盤、芝麻與銀杏籽烘培器等。歷史上曾經有不少手工制作金網的店鋪,但現在只剩下4家。金網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一天的產量很有限,撈豆腐的金網一天可以做成15-20支,顧客訂購之后大約要等上一個月左右。
金網辻制作的金網,為了能在豆腐上映出美麗的影子,特意編織出了花朵的圖案,而用金網制成的椅子,沒有人坐的時候,地上也能夠看到美麗的倒影。但因為同樣的圖案被放大幾十倍后,受力點會完全改變,椅子無法坐上去,金網辻反復嘗試多次后,椅子坐面才開發成功。金網辻的創作理念是“配角的品格”,希望用金網所構筑的陰影體現京都的傳統技藝、美學和趣昧。
說起日本京都的傳統工藝人,人們總會聯想到身穿工作和服,精瘦,安靜地低頭勞作的形象,但辻徹穿的是嘻哈裝,皮膚黝黑,身材健壯,因為他相信性格的感染力是最好的品牌宣傳。
木頭人
木工藝 中川木工藝第三代 中川周士
傳統技藝,在日復一日對大自然的認知中,在手藝人手中悄悄獲得了新的脈絡。技巧并非一成不變,完美是最終結果,到達的途徑一直被不斷開發著。
大自然是手藝人最好的材料庫。日本人對于木頭的喜愛由來已久,諸多神跡和建筑均是木頭蓋成,花費漫長的時間去研究木頭的物理特性,才有了如今對木頭深厚的喜愛。造屋時,地基和柱子用實心的檜木,內墻用有香味、輕韌的杉木,天花板鋪設的檜樹皮下面搭的是耐腐的花柏木,房梁用松木或者櫸木。對于木材物盡其用,將長處發揮到最大,積累生活智慧,代代相傳。
中川木工是京都木桶老字號,日常生活中家家戶戶使用的木桶逐漸被鐵桶和塑料取代,原本同時期的200多家桶屋如今只剩下幾家。為表現木紋的清新潔凈之美,“指物”這種傳統木工技術在結合木材時不使用釘子——這也是中川木工始終堅守的工藝。
中川周士的父親中川清司,憑借將木紋拼合在一起的“柾合”技法,成為了創造出新工藝的改革者,于2001年被認定為“工藝人間國寶”。這種手法是將幾百片甚至幾千塊木片拼合成圖案,不同木片的形色、收縮率皆不同,拼合需要掌握木材的全部知識,并對幾何圖案的美感有深入理解。有感于父親的精神,中川周士開始制作兩頭尖的木桶,試做時用到了200個功能各異的刨子,最后,20塊木片拼合得天衣無縫,性能和結構完全融合,一舉引起唐培里儂香檳總裁的注意,成為頂級香檳品牌官方定制產品。
小茶筒里的大宇宙
開化堂 第六代 八木隆裕
一個不會被注意到的細節之處,制作工序便達到了130道以上。
開化堂創立于1875年,制作京都最高級的茶筒制品。明治維新后,開化堂從英國引進新材料馬口鐵,用于取代傳統材料的錫器,開茶筒制造風氣之先。開化堂的產品經久耐用,自然風化后有獨特的質感,被京都人家視為傳家之寶。
開化堂創立是在明治初年,當時還用整塊的錫,茶葉罐乍一看是筆直的直筒,摸一摸會發現與蓋子接合部分的罐身做成了弧線型,并微妙地鼓起,這樣一來,蓋子和罐體之間就沒有了間隙,密封性因此變得更好。這種“不會被注意到的細節之處”,制作工序達到了130道以上。將蓋子蓋上后,會借重力慢慢下沉,直至完全密封。
同一個茶葉罐的罐身和蓋用同一塊板材制成,直徑也相同,但接合部分怎么做很難判斷,直徑的大小決定了罐身鼓起的程度,要純粹依靠手感進行一次次微調,直到大小完全合適。練就這項技藝,起碼得花費10年時間。
帶著“這樣做真的好嗎”的疑問,八木隆裕開始接手祖輩的技藝。但理解了上一代人的做法后,順應時代潮流的創新大門便打開了。開化堂開發小茶壺、牛奶罐等新商品,面向更年輕的群體。過去開化堂的茶葉罐,不能倒水進去也不能清洗,而現在做出了能裝水、也能清洗的產品。由于語言優勢,國外市場早早進入了八木隆裕的視野,在國外展會上不斷尋覓新機會,同時也兼做手藝人,著實辛苦。在巴黎Maison & Objet博覽會上,格溫妮絲·帕特洛為茶葉罐拍下了寫真并在博客上給予介紹;在倫敦時,007電影的制片人購買了二三十個作為自用的禮品。
文/竹
公長齋小菅 第五代 小菅達之
將現代的解釋融入江戶時代的手藝中。
公長齋小菅創立于1898年,是日本京都最著名的竹制品手工作坊品牌,百年來屢獲國際大獎(包括1904年和1911年的萬國博覽會),其制品包括傳統日本花道和茶室所使用的花藝及竹制用品,并擴展到現代家居生活的各個層面。京都的竹工藝源于平安時代,作為茶文化的一部分,在江戶時代,無論技術上還是產業上,都得到了很大發展。那時,竹工藝、柄構師十分活躍,在京都的二條、四條周邊地區,居住著許多能將竹節制作成花瓶和柄構的工匠。但自那以后,竹工藝就再也沒有新的突破。
竹子成長只需4到5年,無需使用農藥也不會污染環境,它作為能夠代替木材的新一代工藝原材料,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注目。世界各國都有竹制品,但能夠做成精細工藝品的竹子只有在中國、日本、泰國這些地方才能找到,特別是日本的竹子,表皮潔凈且帶有黏性,利用好的加工技術,做出來的竹制品可以使用百年以上。小菅的公司位于大分,當地竹材質量一流,還擁有日本唯一的竹工藝工匠訓練學校。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竹子這種原材料價格便宜、平淡無奇,作為原材料它無法賣出高價,但換句話說,這樣才更有挑戰的價值。小菅達之試圖將現代的解釋融入江戶時代的手藝中,從一系列竹編的燈具上,我們不難看出這種藝術性的表達,以及古代工藝和現代生活合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