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an

假如你認為自己個性獨特而自信滿滿,那么請去看一下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舉辦的朱迪斯·霍普夫(Judith Hopf)個展。假如你真夠個性(也夠聰明),轉一圈之后你就會沮喪地發現:“個性”云云,純粹是社會期待的哈哈鏡:誰都是被形塑的客體,沒人有個性!
朱迪斯·霍普夫來自柏林,既是大學里的美術教授,同時也在世界各地舉辦藝術展。在那不勒斯的生活經歷,讓霍普夫看到宗教背景、文化環境是如何影響、形塑、甚至排擠個體的“自我”。這種社會語境的壓力,讓她創作出這批發人深思,又兼具視覺表現力的作品。
作為觀眾,你會看到一組組架上繪畫,展現出圓睜著雙眼、齜著牙齒的臉孔;然后,會看見若干條麻繩,仿佛有生命般直立在地面上,粗糙的繩尾對著這些臉孔。然而定睛細看,你會發現,其實墻上不存在“臉孔”和“雙眼”,有的只是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方塊。這些方塊以特定方式組合在一起,就很容易被觀者賦予“生命”和“感情”。麻繩也不存在首尾指向,更談不上與“臉孔”之間的意識形態關聯。我們的大腦天生會篩選信息,將元素排列組合,在賦予意義的同時,自覺摒棄與組合不相容的部分。因此,圖案才有所表征。
藝術家想讓人們思考的是,這種“藝術欣賞”方式,與社會文化對每個人“自我”的篩選方式,是何等一致——人們甫一顯示出某方面的特質,便會被周圍的力量敏感地捕捉到,并急于為其指明方向,之后,這種心理暗示又反過來影響到自身,我們愈發順著此方向發展,直至形成符合社會結構的“個性”。
這個甚至可稱為“愚蠢”的裝置,引得我們在輕松一笑之后,反思其背后荒謬邏輯的文化背景——世界是如此廣袤的馬場,我們如何變成各種各樣的“漢斯”,又有幾人看得清?
朱迪斯·霍普夫做過一個很有趣的裝置,來進一步說明這種影響力。這個裝置叫《數數!》(Z?hlen?。?,靈感來自上世紀聞名一時的“聰明的漢斯”(Clever Hans)事件。據說,曾有一匹名叫漢斯的馬,在馴馬師的精心調教下,能正確算數。這一事件甚至登上過《紐約時報》的封面,后來被證明純屬子虛烏有。科學家們發現,馬并非能算數,而是觀眾總在馬數對的時候阻止它繼續數下去。如今,Clever Hans已成為心理學上的術語,專指心理暗示下的壓力反應。藝術家做了一匹馬的裝置,由觀眾上前提出簡單的算數問題,馬以印制馬蹄的數量來做回答——而藝術家作為馴馬師站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