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濤,延安市宜川縣云巖鎮人民政府副鎮長。在黃土高原的果園中,經年累月歷經日曬雨淋的洗禮,在信息時代的浪潮中,他用微博拉近了果農與市場、百姓與政府的距離。
中國官員向來是一個缺乏個性的群體,他們通常循規蹈矩地演繹著自己在官僚體系中的角色,極少張揚自己,但王濤卻是個例外。
從炮轟縣城的爛路、送孤殘女嬰到北京治病,到上微博幫農民叫賣受災蘋果,再到親自上陣幫村民打維權官司,這任何一件也不像是一個副鎮長所為,但每一次他都“沖動”地成了其中的主角,并因此“走紅”。
延安市宜川縣云巖鎮人民政府副鎮長,這是他的官方頭銜,而網友給他起的網名是:百姓大于天。
仗義執言的微博控
王濤于1977年出生陜北農村,1997年,他從衛校畢業后就被分配到當地的計生系統工作,一干十多年。直到2011年6月,才從鄉計生站長的崗位上升上來,成為副鎮長。
雖然是一位基層官員,但他更是一個質樸、直爽的西北漢子,在他身上很難看到“當官”的架勢。王濤最初成為“網絡紅人”就和他那股性格有關。
2011年7月30日下午,王濤開車去收購站,幫母親賣積攢的廢品,車子開到渭清公路,一下子陷進坑里。這段省道原本平坦無阻,因2008年附近修建高速,被大貨車碾軋成了搓板路,多年來一直沒人修。
“我這個人很是沖動,一下子把這個發到微博上,管他呢!”
這條“炮轟爛路無人管”的微博很快得到網友關注,因為王濤微博的實名認證是:宜川縣云巖鎮副鎮長。“作為一個體制內的干部,怎么能干這么出格的事情?怎么可以把政府捂起來的蓋子掀開給人看呢?”王濤說,“第二天《華商報》來采訪我,第三天就見報了,一發不可收拾。”
一時議論紛紛,很多人擔心王濤“受到組織的處理,或者被人打擊報復”。
縣里的領導最初看到這篇“負面報道”時也很緊張,但經過王濤推心置腹地溝通,壞事最終變成了好事。當年11月,路徹底修好,《華商報》還做了回訪,給了縣城的老百姓一個圓滿的交代。
此事之后,王濤叮囑自己“以后要注意一點”,但實際從來沒有真正“低調”下來,對于陳風陋習和時弊仍然不時炮轟。
“司法倒退、吏治腐敗、社會失序已經成為阻礙當今中國前進的三大頑疾。官員腐敗與三十年來單一追求經濟發展有直接的關系,不管白貓黑貓逮住老鼠(掙到錢)就是好貓。君不見身邊公務員除了對權力的追逐以外,無時無刻不在想著不擇手段地賺錢,他們已經忘了國家工作人員是不能從事或參與經濟活動的。”
類似這樣充滿批判意味的微博在王濤的主頁上并不鮮見,毫無畏懼地秉筆直書也讓他獲得了不少網友的尊重。
現在,他已經成了一個“微博控”,每天都要發十幾條,許多內容涉及社會公共事件,他說:“當社會發展出現問題,直言不諱地指出而非粉飾,便是不折不扣的正能量。”為了更理性和有深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王濤還開始嘗試撰寫長篇的時評。他對記者笑言:“我的目標是做一名公知!”
“聽從自己的內心”
王濤不僅嘴上“生猛”,炮轟垢弊,他還時常利用網絡平臺為民解難。
延安宜川是蘋果主產區,2011年10月,云巖鎮的蘋果受災滯銷。王濤別出心裁,發微博吆喝賣蘋果,并留下了自己的手機號碼。沒想到這條微博被轉發了近7000次,一下賣出了20噸蘋果,王濤親自押車,把蘋果運往北京、海南,在共識網的幫助下,云巖鎮還和北京的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簽訂了長期的供貨合同。
王濤網上賣蘋果的事跡一時傳為佳話,網友稱他為“蘋果鎮長”,當地農民也拍手稱好。王濤因此受到啟發,希望借助網絡平臺,幫助當地果農做一些營銷和品牌推廣方面的工作。
但王濤網上賣蘋果的事情卻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有人質疑,“王濤這么做,是不是想當官想瘋了?”還有人點撥他,“你一個副鎮長的身份,做這些事合不合適?你做了后,領導會怎么想?”“完成上級領導交代的事情就是盡職了。不是上級部門、上級領導布置的工作,你去做不是多此一舉、多管閑事嗎?”
但王濤對此不以為然,“如今不管是網民還是鄉下老百姓,對政府干部有很大的誤解,似乎認為只要是政府干部,就一定是貪污腐敗分子。但事實并非如此,既然事情是對的,就沒什么不好,對政府的形象也是一個改變和提升。”王濤選擇“聽從于自己的內心”。他說:“能讓老百姓得實惠,所以我熱衷于做這樣的事情。”
救助孤殘兒童也是一例。2011年8月,王濤通過微博呼吁,將一個遭親生父母遺棄的病殘女嬰送到了北京的民間慈善機構天使之家。“當時就覺得應該救那個孩子,如果沒有微博參與,結果難以想象,很可能她就不在了。”
經過這幾件事之后,王濤也成了網絡知名人物,收到的求助信息越來越多,這讓他時常感到力不從心,“有一種無力感,我其實沒有那么多本事啊。”
2013年1月,王濤當選為共識傳媒評選的首屆“共識人物”,要來北京領獎。一位老鄉得知此事,給兒子買了個蘋果手機,但擔心郵寄不保險,讓王濤捎帶過去。“實際我也不認識他,只是盡己所能,隨手做公益嘛。”
今年初,王濤被當地縣政府評為“助人為樂道德模范”,他為自己編寫了條“代言體”微博:“你只看到我是蘋果鎮長,卻沒看到我德能雙馨,你嘲笑我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我可憐你日日呼吸霧霾毒氣纏身。你可以輕視我的幼稚,我會證明這是誰的時代。樂于助人注定是孤獨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樣?哪怕你白眼毒舌傷我遍體鱗傷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道德模范,我為自己代言。”
不以善小而不為,讓王濤在工作圈子中顯得有些特立獨行,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態度。
“質疑政府,說明老百姓有獨立的思考”
網絡為王濤的公共服務事業帶來很大便利,對他個人而言,則是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對事情有了自己的獨立判斷。
“以前是單一渠道接觸信息,不是黨報黨刊就是中央電視臺,都是從上到下,就一條信息。但現在是多層次的,各種信息都有,時間長了就能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
2011年4月,王濤的微博實名認證還是“計生站長王濤”。因為網絡上有許多關于計劃生育的爭論,他想以一名十多年基層計生工作者的身份澄清一些事實:“寧可血流成河不可多生一個”是流行于1990年代的口號,那些殘酷手段已經隨著《計劃生育法》的出臺漸漸銷聲匿跡。王濤沒想到,自己成了網民的發泄口,被罵成是“殺人犯”“劊子手”。
但經過頻繁的溝通,他也修正了自己的觀點:“之前我覺得計劃生育就該這么搞,人多地少,不搞計劃生育地球不是要爆炸嗎?但是微博上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些觀點對我來說是顛覆性的。10個人1碗米飯,中國的思維是殺掉9個人,為什么不同大家再創造9碗米飯,不就都飽了嗎?”
王濤開始逐漸學會接受異見和質疑,雖然在自己的工作中還是有許多不被理解,但他認為:“有質疑,說明老百姓有獨立的思考,這是社會的進步。因為我們也可能犯錯。哪怕是胡攪蠻纏,為了反對而反對,就是反對錯了,我也覺得沒有什么。”
在基層,政府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和“維穩”相關,王濤對此也頗有異議。“基層的許多矛盾事實上和政府并無關系,但擔子卻全壓到政府身上”,而政府的處理方式,要么是“和稀泥”,要么是把群眾當成“假想的敵人”,處處提防。
不久前,當地發生一起搶占公路阻礙生產的事件。政府多次調解無效,最終王濤主動充當代理人,幫助四戶弱勢農民將橫行鄉里的一方告上法庭。
“政府做調解,只能叫‘和稀泥,讓雙方各讓一步,只要不鬧大就好。其實最后問題不能根本解決,雙方積怨還在。如果讓法院裁決,頂多只能讓一方不滿。”
政府管了太多不該管的事,使官民矛盾到了越發不可調和的地步,很多觀點認為,基層政府成了侵害老百姓利益的前沿陣地。王濤以為:“政府應該簡政放權,把權力盡量放下去,讓老百姓組織起來,自己管理自己,肯定能釋放一部分矛盾;另外,要讓群眾能主動大膽地監督政府,讓媒體言論相對自由一點,權力肯定會對老百姓有所畏懼。”
本欄目責任編輯: 張杰(zhangiwfre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