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涵雯
【摘 要】微博早已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流行,學界對微博的研究成果可謂是蔚為大觀。但針對微博新聞的可信度量化研究卻幾近闕如。筆者嘗試采取控制實驗的方法,挑選80位參與者對筆者精心設計的12則微博新聞進行可信度判斷。通過對實驗數據的顯著性檢驗,得出結論:發布新聞的媒體類型是影響微博新聞可信度的重要因素,而轉發頻數對微博新聞可信度的影響較弱。
【關鍵詞】微博 媒體類型 轉發量 可信度
一、問題的提出及意義
微博作為個人信息發布平臺,各種信息魚貫而出、無法逐一檢驗,其短板即在于缺乏驗證和把關,從而導致假新聞或謠言的蔓延,這個軟肋勢必影響微博新聞內容的可信度。但微博的草根性、自主性等特點,使用戶數量呈爆發式增長,儼然一架“航空母艦”,眾多傳統媒體也紛紛在微博平臺上“安營扎寨”。①為研究傳統媒體在微博中的傳播效果,本文將發布信息的媒體類型分為傳統媒體與草根媒體(即廣義的自媒體),以方便測量、比較。那么,受眾感知傳統媒體在微博平臺上發布的新聞是否可信?是否比自媒體更具有可信度?微博作為一種開放式互聯網社交服務工具,轉發和跟隨功能使得微博信息很容易在短時間內跨群體傳播,從而形成廣泛的影響力。那么,在微博中是否某條新聞的轉發頻率越高,受眾感知的可信度就越高呢?
通過此次控制實驗研究,筆者力圖向傳統媒體提供更多的微博使用信息,并希望通過管窺轉發圍觀現象,提高用戶對微博平臺的認識,增強用戶對微博信息的辨識能力。
二、理論和研究假設的提出
(一)理論假設
在微博中,發布新聞的媒體類型和轉發量是影響微博新聞信息可信度的兩個因素。
(二)研究假設
1、在微博中,傳統媒體所發布的新聞的可信度高H1(1)
2、在微博中,草根所發布的新聞的可信度低H1(2)
3、在微博中,新聞的轉發量高,則可信度高H1(3)
4、在微博中,新聞的轉發量低,則可信度低H1(4)
三、研究設計
(一)總體設計
1、自變量設置情況
本實驗取兩個自變型,每個變量均有兩個取值水平。
發布新聞的媒體類型:
(1)傳統媒體:通過某種機械裝置定期向社會公眾發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娛樂的交流活動的媒體。在微博中即依靠傳統媒體作為母體的發布者,如《中國新聞周刊》、《南方都市報》等。
(2)草根媒體(grassroots media):即與傳統媒體相對的自媒體,指普通人利用平民化、普泛化的傳播平臺,交流彼此的觀點,發出自己的聲音,甚至串聯集體的力量展開集體行動。如“小兮PP”、“史上第一最最搞”等。
轉發量:
通過焦點小組式訪談,確定轉發頻數以300為界,大于等于300則高,反之則低。
2、因變量
微博中新聞信息的可信度。
3、額外變量
被試對象的性別、年級、年齡、智力、專業類型、受教育程度、微博上信息的評論量等。
4、數據統計分析方法
對微博中新聞可信度進行可操作化定義,通過多因素方差分析,確定具有顯著影響的自變量,檢驗它們之間是否存在交互效應。
5、分組方案:2*2析因分析法
(二)被試對象選取
選取四川大學80名被試(40名男生、40名女生)。按照匹配法分層隨機抽樣,分為四組,每一組10名男生、10名女生,比例一致,以確保四個小組的實驗對象具有同質性;被試均為本科二年級理科生,確保年齡和專業的趨同;2012年12月7號晚7點80名被試被統一安排在教學樓C103填寫量表,四組實驗對象在實驗過程中所處的環境和心理狀態基本一致,最大限度控制額外變量。
(三)實驗刺激材料
以12條微博作為每組的刺激材料,每一則微博由博主頭像、名稱、新聞內容、轉發量構成,新聞內容為國內外政治、財經、民生、文化等新聞時事。4個實驗組刺激材料的新聞內容設計一致,但在博主類型和轉發頻數高低上有變化,按照“傳統媒體、轉發量高”;“傳統媒體、轉發量低”;“自媒體、轉發量高”;“自媒體、轉發量低”分組。被試不知道四組刺激材料的差異,不會產生影響測驗結果的敏感性,增強了對自變量控制的嚴密性。
(四)因變量的操作化定義和測量
1、因變量:在微博中新聞的可信度
操作化定義就是將可信度這個抽象的概念精確化、具體化的過程,即建立程序或一組指標來對可信度進行測量,將可信度轉變為數值型的變量。(見表1)
2、操作化定義的分析過程
中西方學界對可信度概念的定義經歷了從單一維度到多維度的轉變,其指標條目繁多,包括信息來源的專業性、可信賴性等;信息內容的公正性、完整性等;信息渠道的獨立性、謹慎性等指標。②筆者嘗試通過“拉斯韋爾公式”構建維度,將傳播者(Who),傳播內容(What),傳播渠道(What Channel),傳播對象(to Whom),傳播效果(What effect)這五個環節和要素分別轉換成微博新聞來源、新聞內容、新聞傳播媒介、新聞傳播效果。指標的設計以前人研究成果為藍本,結合微博自身的特質,分別對四個維度進行操作化定義,確保各指標完備無殘缺,既不交叉,亦不重復。
3、量表設計:運用里克特量表進行衡量,建立題項庫。
三、實驗研究結果分析
(一)新聞來源可信度分析結果
表2中所示,媒體類型的顯著度為0.000,P<0.05,在顯著水平0.05下具有顯著統計性。因此,接受H1(1)、H1(2)轉發量的顯著度為0.033,P<0.05,它具有顯著性。因此,接受研究假設H1(3),H1(4)。而媒體類型和轉發量的交互效應的顯著度為0.133,p>0.05,它不具有顯著性。可見,媒體類型是影響新聞來源可信度的重要因素。
(二)新聞內容可信度分析結果
表3中所示,媒體類型的顯著度為0.005,P<0.05,在顯著水平0.05下具有顯著統計性。因此,接受研究假設H1(1)、H1(2)。轉發量的顯著度為0.140,P>0.05,它不具有顯著性。因此,拒絕研究假設H1(3)、H1(4)。而媒體類型和轉發量的交互效應的顯著度為0.425,p>0.05,也不具有顯著性。可見,媒體類型是影響新聞內容可信度的因素。
(三)新聞傳播媒介可信度分析結果
表4所示,媒體類型的顯著度為0.001,P<0.05,在顯著水平0.05下具有顯著統計性。因此,接受研究假設H1(1)、H1(2)。轉發量的顯著度為0.147,P>0.05,它不具有顯著性。因此,我們拒絕研究假設H1(3)、H1(4)。而媒體類型和轉發量的交互效應的顯著度為0.258,p>0.05,不具有顯著性。可見,媒體類型是影響新聞傳播媒介可信度的因素。
(四)新聞傳播效果可信度分析結果
表5中所示,媒體類型的顯著度為0.025,P<0.05,在顯著水平0.05下具有顯著統計性。因此,接受研究假設H1(1)H1(2)。轉發量的顯著度為0.160,P>0.05,它不具有顯著性。因此,拒絕研究假設H1(3)、H1(4),而媒體類型和轉發量的交互效應的顯著度為0.806,p>0.05,也不具有顯著性。可見,媒體類型是影響新聞傳播效果可信度的因素。
四、研究結論及討論
(一)傳統媒體在微博中仍然具有高信任度
本次實驗印證了傳播學領域的“刻板印象”理論。人們對信息源的刻板效應會明顯地影響人們對信息本身所持的可信度,傳統媒體長期以來所樹立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在微博中依然存在。傳統媒體在微博平臺上的跑馬圈地推動了傳統新聞行業的發展:利用微博,收集新聞線索拓展新聞資源;發布新聞信息,實現更大化的信息傳播;零距離與受眾交流,獲得更多受眾反饋等。但傳統媒體的微博發布者作為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如果沒有扮演好自己作為記者的角色,借用微博發布信息而使得自己的信息逃脫“把關人”,這對于傳統媒體的公信力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二)圍觀不代表相信
學者孫會在《高頻次轉發微博的特征及用戶轉發動機探析》中指出:娛樂趣味類、生活感悟類轉發頻率最高,其次為明星八卦類及其他公益信息、生活實用信息,而新聞時事類信息并未占據轉發優勢,微博轉發排行榜的微博信息內容體現出的輕松性和實用性。③實驗結論顯示,轉發量僅僅影響新聞來源可信度,對新聞內容、新聞傳播媒介、新聞傳播效果不造成影響。因而,筆者認為,大量的轉發形成“滾雪球”的圍觀效應,但用戶的轉發行為很大程度上是依據個人興趣而為,即微博使用習慣和自我意識動機。一部分用戶通過轉發建立自我認同,而有的用戶純粹為了消遣娛樂,或者為了與微博名人建立“準社交關系”。雖然以12則新聞來測量轉發量對新聞可信度的影響在內容上和類型上受到限制,但不妨礙得出結論:受眾對于微博中新聞的信任程度并非通過轉發數量來進行判斷。目前學界對于微博轉發的研究還處于初步的探討階段,隨著網絡環境的變化和完善,這一現象的研究有待我們的持續關注。
參考文獻
①滄海,《草根大戶們的微博江湖》[J].《新視界》,2012(8)
②李曉靜,《中國大眾媒介可信度指標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③孫會,《高頻次轉發微博的特征及用戶轉發動機探析》[J].《現代傳播》,2012(6)
(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