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祎
編者按
為了弘揚在“科技北京”建設背景下的創新創業文化,培育創業企業家精神,營造創新創業氛圍,使北京成為鼓勵創
新、培育創業的沃土,本刊特開辟“創業人語”專欄,歡迎在北京創業,并取得成功的人士,撰寫個人或者團隊在創
業歷程中的感悟,與讀者共享。
我想首先講一下關于大學生創業的問題。我個人比較反對大學生一畢業就創業。如果有人把創業定義成注冊一個公司,你當CEO,你女朋友當CFO,再找個同學當CTO,公司不大什么都有,就想過把癮,我認為這種創業更多是為創業而創業,實際上它只是一個形式。我的理解是,你希望去追求干成一件事情,希望能夠創造出來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如果你懷著這樣一種創業的心態,我覺得你更適合創業。創業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心態。
最近幾年,我們投資了很多公司。我發現很多創業者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在大企業打工;二是從企業出來創業。
在打工階段,你要到處于成長期的企業學習,這樣你才能真正提高創業能力。如果只想著去微軟、去蘋果,去大的外企和國企,你很難達到目的。我們看看世界500強企業在中國的掌門人和所謂外企高管,有沒有出來單身創業成功的例子?基本上舉不出來。為什么呢?因為他們都是很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當他們到外企后,企業本身已經創業成功了,進入到穩定的狀態,這時候企業需要是一顆螺絲釘,你不需要創造力,你更多的是執行企業總部定好的策略。在這種情況下,你所依賴的平臺不是你建立的,你所擁有的很多資源都是前面人給你搭建好的。所以當你成為一個Google的員工,你拿著名片出去,所有人不是尊重你,他是尊重你的公司。如果你要自己創業,你發現一夜之間所有人看你的眼光不一樣了,你發現你自己需要建立體系的時候不知道怎么建立。這些人肯定不容易創業。因此,我建議處于學習階段的你,不要怕吃苦,不要太在意一些短期優厚的條件或者待遇,要加入到一些民營企業,特別是處于創業期的企業中間,這樣你才能學到創業的真諦。
在創業階段,最重要的是心態,要學會合作。過去我也在中關村混,一個人寫一個軟件就可以包打天下,這種情況永遠是傳奇了。現在隨著行業競爭的激烈,還有整個社會的分工,整個商業環境變得復雜。即便你是天才,但不可能是全才,更不可能是通才,所以你一定要學會利用別人的資源,你一定要學會合作。初創期,盡管你覺得自己有能力,但是你可能不具備資金,不具備市場資源,這時你可以考慮跟一些公司合作,或者跟一些孵化器合作,像李開復的創業“夢工廠”等,他們不僅可以提供啟動資金,而且能夠提供商業運營的經驗,提供市場運營的資源,提供用戶的資源,來幫助一些有想法,但是缺資源的年輕創業者去成功。這個時期,你要學會與人分享,可以接受VC的投入,可以接受一些大公司的戰略投資。我有一個朋友創辦了一家網絡游戲公司,做了8年都沒有做起來,瀕臨倒閉,最后他們接受了行業內一家非常著名的互聯網公司的戰略投資,創業者僅保留一部分股份。可是,這家互聯網公司給他們帶來了巨額資金,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帶來了非常多的用戶資源,使得這家公司在沒有能力市場推廣的情況下,獲得了大量的用戶,現在這家公司的收入達到了1億美金。
我們在做“奇虎起飛計劃”時,遇到過很多優秀人才,但是他們自己實在是不足以把一個事情從小做到大。把好的想法變成商品,你需要市場營銷,需要合適的商業模式,需要融資和管理投資人,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有誤。因此,我建議年輕的創業者,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要腳踏實地積累一些經驗,這是我個人的感受。
(文章來源于中關村科技園區協會聯席會主辦的中關村
創業講壇,由仝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