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峰
【摘 要】根據中小學教材書稿編輯加工的特點,結合個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心得,針對中小學教材中資料內容準確的具體要求,以及如何在編輯加工中保證資料內容的準確進行探索和總結。
【關鍵詞】中小學教材 資料內容 準確
中小學教材面向廣大青少年,讀者數量龐大,其內容質量對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健康成長有深遠影響。當前,我國對中小學教材采取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審查的制度,對編校質量有著嚴格的要求。與科技類、社科類圖書相比,中小學教材的編輯加工工作有其自身突出的特點,除了做好體例、字詞等方面的基本編輯加工以外,對資料內容的甄別與核實,保證其準確性是編輯加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衡量編輯人員是否合格和成熟的重要標志。中小學教材中的資料內容主要包括哪些?準確的具體要求是什么?在書稿的編輯加工過程中,怎樣著手保證資料內容的準確?本文將從教材書稿編輯加工工作的實際出發,對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做出探索和總結。
一、中小學教材中的資料內容
本文所說的資料內容主要包括在中小學教材中用于支持和說明基本知識、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的案例材料、閱讀故事、統計數據、圖表、地圖等內容,是中小學教材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基本內容和主干內容的輔助、支撐和延伸。相比于理科類教材而言,資料內容在文科類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更大。本文以下所舉實例以歷史、地理學科的書稿內容為主。
二、資料內容的要求
中小學教材中資料內容的準確一般包含以下四方面含義,即滿足導向性、科學性、權威性和現勢性的要求。
1、導向性
中小學教材中的資料內容必須符合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要求,必須嚴格與國家的宣傳導向保持一致,要堅決杜絕《出版管理條例》中列出的“出版物不得含有的內容”。對于中小學教材而言,尤其是語文、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等學科,應該重點關注的是政治、民族、宗教問題和涉及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的問題。這些方面的問題是容易被忽視和出現錯漏的地方。例如,在某些教材的書稿中,存在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內容,誤將臺灣省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表述為國家級行政區的問題,我國的地圖上漏繪釣魚島、赤尾嶼和未定國界繪制錯誤,等等。導向正確是資料內容準確性的首要要求。
2、科學性
中小學教材中的資料內容必須是正確的內容,必須符合基本的科學事實,符合現實社會的真實情況和生活實際。科學性問題一般出現在案例材料和閱讀故事中。在個別書稿中,為了滿足教材的內容要求和主題要求,有些案例材料和閱讀故事生搬硬套,甚至還有編造案例和虛構故事的情況,以致缺少事實基礎,違背科學規律,脫離現實社會實際。
3、權威性
首先,中小學教材不同于學術專著,其中引用的資料應該是已經被廣泛論證和認可的,具有普遍意義且符合國家宣傳導向的正確內容,一些尚在探討而沒有定論的內容、個人的獨特見解和觀點……一般不適合作為資料內容存在于中小學教材中。以歷史學科為例,一些學者根據自己的學術研究,對某些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的評價提出了獨特的見解,或者對某些歷史事實提出大膽的猜想和假設,引起了學術上的爭論。這樣的資料內容如果出現在教材中,很可能會給廣大學生造成理解上的混淆和偏差。
其次,教材中的統計數據、圖表中的數據資料等,應該以相關政府部門或權威機構認可和發布的統計數據為準,以保證其真實性和權威性。
4、現勢性
中小學教材中,除需要使用過去的資料和數據反映和說明某些特定問題以外,一般要求采用新的、現勢性強的資料和數據,使教材具有時代氣息,反映學科的最新動態。陳舊的資料會與當前的現實情況不符,也會給學生的理解帶來偏差。書稿中曾經有這樣的例子:在介紹“南水北調”、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等時間跨度大的工程時,明明當前工程已經完工或部分完工,而引用的案例資料卻還是剛剛開工建設甚至是規劃時的舊資料。學生使用時,資料就會嚴重滯后于現實情況。中小學教材再版時定期進行資料的更新就是這個道理。類似的情況還表現在地圖方面,世界版圖的變化、國家疆域的變化、各級界線的變化等,如錫金表示方法的變更、南蘇丹共和國的成立……都應該及時地反映在地圖上。
三、在編輯加工過程中怎樣保證資料內容的準確
明確資料內容準確的具體含義,就有了編輯加工時的目標、方向和要求,就能在實際工作中有針對性地做好資料內容的甄別、核實和修改工作,主要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敢于質疑,善于求證
在書稿的編輯加工過程中,發現和解決資料內容中存在的問題是建立在質疑和求證的基礎之上的。一些剛剛接觸教材編輯工作的年輕編輯往往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別人能夠發現的問題,我卻視而不見?當被別人把問題指出來以后,才恍然大悟。究其原因,除去個人的學科背景、知識面的寬窄和編輯的敏感性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是否具備質疑和求證的意識和能力。敢于質疑,毫不夸張地說,就是應該“懷疑一切”,不放過書稿中任何可能存在問題的內容;善于求證,就是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對資料內容的準確性進行判斷和核實。一套編輯質量高的優質教材正是在質疑和求證的反復打磨中產生的。
2、選對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是求證教材資料內容是否準確的重要工具。選擇參考資料也應遵循一定的標準,即具有權威性的正規公開出版物。之所以要強調“權威性”,是因為當前出版物數量眾多、內容龐雜,而其內容質量又良莠不齊,有些出版物本身就存在內容質量方面的問題,根本無法用來求證資料內容是否準確。同時,不同出版物對同一個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表述和結論,有時甚至差別巨大,這時也需要從中取舍,尋找具有權威性的參考資料。例如,教材中涉及政治方面的問題應該以國家頒布的各項法律、法規、規章,方針、政策,會議精神等方面的資料為準;涉及民族、宗教的問題,可以參考國家民委編制的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與禁忌、少數民族風俗與禁忌等方面的資料;涉及時事類案例,可以選擇國內各大主流報紙的資料作為參考;涉及國內、國際各方面的統計數據,可以參考中國統計年鑒、世界知識年鑒等資料;涉及地圖問題,可以參考專業地圖出版單位出版的中國地圖集、世界地圖集等。此外,還有各級各類的學科教材、專業核心期刊和大百科全書等,也是進行資料核實的不錯選擇。其中,大百科全書涉及面寬泛,內容綜合、豐富,且準確性有保證。以上所列為實際工作中經常使用且具有一定權威性的資料,僅供參考,希望獲得舉一反三的效果。
3、合理利用網絡資源
網絡資源的極大豐富、檢索的方便快捷給編輯工作帶來便利,但也對編輯的選擇和甄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學教材資料內容的編輯加工決不能完全依賴網絡,不能以網絡信息作為甄別和求證的唯一依據,因為網絡信息發布來源復雜,轉載速度快、轉載量大,許多信息在不同網站之間轉載的過程中會出現錯誤,如果不加以選擇和甄別,很容易出現“以訛傳訛”、“張冠李戴”的情況。
對網絡的利用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①直接使用網絡信息。一般來講,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的官方網站等類型的網站發布的信息、數據等,具有權威性和準確性,可以直接引用和作為參考資料。②利用網絡信息的比對功能。對書稿中某一資料內容的準確性無法進行有效判斷時,可以在網絡上進行搜索和比對,看是否存在明顯差別,從而為判斷提供參考,但一般不作為最終判斷的依據。③利用網絡信息的索引功能。當某些內容無法查找到準確來源和相關參考資料時,可以在網絡上進行檢索,為現實中查找其準確來源和相關參考資料指明方向。因此,網絡應該是中小學教材編輯的重要輔助工具,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用好“對比法”
對比法是中小學教材編輯加工中的常用方法。具體有兩種情況:一是書稿自身內容的對比,即同一資料內容或相互關聯的資料內容在書稿的不同部分出現,可以進行相互對比,看是否有顯著差異或明顯矛盾之處,以幫助我們發現問題和判斷資料內容是否準確。例如,在地理學科的書稿中,水資源的內容在自然資源和環境污染兩部分都會涉及,其中的一些案例、統計數據等具有相關性,可以進行對比。二是針對同一個問題,我們可能查找到具有權威性的多種說法,這時就需要我們認真對比,進行“求同去異”的處理,即保留各種版本的相同之處,去除各版本之間的差異之處。以此作為資料內容的核實依據,這樣做可以很大程度地保證其準確性。
除以上四個方面,在書稿中遇到自身無法判斷和解決的問題時,還要學會“借助外力”,積極向學科專家等高水平人員虛心求教。尤其是書稿中的教學地圖內容,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需要具有測繪資質的相關單位進行編繪和把關,并按有關規定送國家測繪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以避免出現政治問題和科學問題,保證地圖資料的準確性和嚴肅性。
雖然中小學教材的作者在編寫過程中也可以完成資料內容甄別和核實的部分工作,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一部優質的教材無法缺少編輯人員對資料內容的把關。如果編輯人員把這項工作完全拋給作者來完成,則很容易產生“問題教材”。因此,筆者僅結合自身實踐談一下這方面的心得,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也愿意與廣大同行們一起本著認真務實的態度,不斷摸索和總結工作經驗和方法,為廣大青少年編輯加工出更多優質的教材。
(作者單位:地質出版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