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南楠
福建龍巖學院
如果不是我說,可能你這輩子都無法知道我們學院。她不像清華、北大那么鼎鼎有名,她只像是躲在窮鄉僻巷的一名說書人。陰差陽錯,高考把我帶來了這所以前聞所未聞的學院。火車經過水稻田,走過窮困的小山村,終于到達——龍巖學院。
就像你能看到這篇文章一般,我與這所學院,只能說是有緣。踏入校門,一片美麗的青綠色,寬闊而長遠的校道,文雅而有趣的路名,偌大的足球場……置身于校園中,無時無刻都有一種寧靜致遠的感覺。而這種清醒的感覺又很快被另一種感覺代替,那便是溫暖。
在這里,開學時如同其他學校一樣,學姐學長會接待新生,而不同的是他們還會幫助新生擦床鋪床,整理內務。幾乎一個電話,多么麻煩的事情他們都會趕到,并且和你一起完成。而助理輔導員和輔導員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我有過一次經歷,國慶假期買到的火車票沒辦法拿,輔導員竟然不怕路途遠去火車站幫我拿到了票。
龍巖學院的學生,輕易不敢大聲唱歌,也不敢高聲呼喊,因為這里非常寧靜,到處都是綠林艷花。一座同心樓矗立在學院的中央,同心樓連接著幾個院系的教學樓和我們的龍工圖書館,寓意課堂必須要和書本聯系在一起。
龍巖的天藍得“感人”,藍藍的天空,雪白的云朵,就像是身處于一幅美麗而生動的油畫之中。美麗的晚霞,逐漸由橙色變紫……夜幕降臨,云朵慢慢地聚集在龍巖學院的上空。這里的天,是攝影學生、文藝學生夢寐以求的。
我回頭想想,若不是因為高考,可能我這輩子都無法知道這所大學。我趕緊去看看它的歷史。它是國家“小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坐落于福建西部著名革命老區——龍巖市,是植根并成長于紅土地的一所本科院校。
就因為它的歷史,我便要說說這所學院的秘密。龍巖學院在福建本地最出名的院系莫過于文學與傳媒學院,其中漢語言文學又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研究客家文化。
也許很多人進入其他大學,研究的不是歐洲文學,就是古代文學,或是日韓文學,可是在這所鄉間學院,也有它的“招牌菜”——客家文學。我常常去客家研究院,有時跟著學姐學長,有時跟著教授。它們院系有專門的客家書籍,還有學長學姐的一些筆記記錄和教授的書,整個研究院,都似乎浸泡在書香世界、歷史長河中。
大家彼此都用客家話開玩笑,絲毫都不覺得有什么不好聽或者丟臉之類的。我們會到龍巖的郊區客家文化村落那里實地學習,跟當地人交流。當地人都喜愛他們的文化,當然這也是我們龍巖學院的文化。我們對研究保存和發揚這些文化十分喜愛。我們會跟著村民唱一些客家山歌,這些歌曲如同大家所認識的,都是很容易上口,并且作曲用詞簡單的百姓歌曲。唱著唱著,就會發現研究客家文化的趣味和意義,一種民族文化的保存。
而龍巖學院也因為它本處于一片紅土地,一片革命老區,也特別注重革命教育。我特別記得院主任的慷慨陳詞,幾乎是我們的“開學第一課”。他還告訴我們,不要以為學了很多年,“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所傳遞的信仰你就領會透徹了。沒有這種信仰,如何在大學中規范自我,形成學習的自制能力?大學不是讓你玩四年,而是自主學習。
他的一席話,讓學生心中都燃起了一團火。似乎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小世界,似乎每一個人都快要成為戰場上的勇士。
我明白,這里的學生,雖然來自全國各地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可是來到了龍巖學院,血液里就被滲入了一種單純的、燃燒的血。
也許很多人都看不起這樣的鄉間學院,而更多人不是看不起,而是根本沒有看過。他們不知道鄉間的小學、中學、甚至是大學是怎樣的。其實真的不同,打從骨子里就跟城里的學校不一樣。這里的大自然是真的大自然,我能看見金黃的稻田和連綿不斷的山峰。這里的人是單純而熱情的,而不是爾虞我詐的。骨子里,這間學校充滿了紅色的氣息,連飯堂前都寫著一句“釣魚島是中國的”,當成牛排店的宣傳語。
我很高興認識這所神秘的學院,并且從骨髓里一直深愛著它,真的希望它的文化能趕快成長起來,被人們所知,被人們認可。同時,我也一定會抬頭四十五度仰望天空告訴你們我的所愛,這所有靈魂的鄉間大學——龍巖學院。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