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生
“感謝當年室友不殺之恩”的言論在手機短信、微博、微信,乃至人們口頭迅速傳播。
復旦大學學生黃洋被室友投毒致死事件所引發的社會反應,在當今中國具有深刻的警醒意義。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徐達內在題為“相煎何急”的媒體札記中記錄了這一事件酵生裂變的全程,從其輯錄中,可省察復旦案引發的諸多不同視角里的驚訝之思悲憫之想?!白蛱煳⒉┥虾迫鐭熀5脑u論中,有一條令人潸然淚下,即‘復旦今天失去了兩個寶貴的學生,一個是受害者,一個是投毒者?!?/p>
學者羽戈也說:“與朱令一樣,黃洋是名校的學子;投毒者疑為其室友,同窗之誼,卻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現實不是童話,dream如琉璃易碎。28歲的黃洋,以及當年僅21歲的朱令,在最美好的華年,迎來了命運的冰點,對此,難道只能感嘆天妒英才與紅顏?”“你可以說朱令與黃洋的悲劇,出于偶然,像投毒者這樣的惡棍,寥若晨星,撞上了,你只好認命。但是,誰天生就是惡棍呢?誰會把鉈和N-二甲基亞硝胺時刻揣在口袋和心中?盡管我們不再指望教育來殺毒,至少,它不能滋長毒素?!?/p>
學者黃集偉也在他的著名專欄“一周語文”里分析說:漢字“室”為會意兼形聲字,《說文-宀部》的解釋說,室,實也,從宀,從至,本義為人所安息的堂內的房間,引申義有房屋、家庭、計量家庭的單位、妻子、皇室、機關學校內的工作單位等。
從今天的黃洋事件到當年清華大學的朱令事件,甚至可以讓我們聯想到早前著名的馬加爵事件,等等,發生在大學校園寢室里的惡性事件,其可怕性、恐怖性恐怕早已越出校園,彌漫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從兄弟鬩于墻,到同室操戈,再到投毒,你永遠也無法想象,那個睡于你臥榻之側,也許和你笑臉相迎的室友,會在你的身后、在你睡夢里,謀劃著如何將你置于死地。從復旦到北大,一個社會的精英群體,未來社會的主人公,竟然信奉如此的道德法則,一想到此,怎不令人汗毛倒豎,脊背發涼?所以,“感謝當年室友不殺之恩”,看似戲謔,實則是齒冷乃至慶幸。從《三國演義》里曹操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到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厚黑學或者說腹黑術的蔓延,正在把我們的社會和族群變成叢林動物,所謂的出門就是動物園,進而退化成宿舍就是屠殺場。
央視某著名播音員曾經在當年著名的經典欄目里,用他充滿磁性的聲音描述過東非大草原上的早晨畫面:
當早晨的陽光灑滿東非大草原,羚羊第一個醒來,它的第一個念頭是,快跑,否則就成了獅子的早餐了。而獅子醒來的第一個念頭是,快跑,否則就抓不住羚羊了,沒有早餐就只有餓著肚子了。
這就是自然界的叢林法則。
而與此對照的一個故事是,兩個人去森林里打獵宿營,結果一頭饑腸轆轆正在尋找食物的獅子沖了過來,兩個人開始拼命地逃跑。其中一個邊跑邊匆忙中穿跑鞋,另一個就勸他,你不要穿跑鞋了,你跑得再快也跑不過獅子。另一個說,我不用跑過獅子,我只要跑過你就行了。
這就是叢林社會的道德法則。
以鄰為壑,與人為敵,人人自危,黃洋事件、朱令事件、馬加爵事件,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演繹著前面的道德邏輯的推理。
學者梁文道曾經寫道,他說自己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走過,發現中國內地的很多機場里都會存在一個現象,那就是在機場書店的電視機里,總在播放一些穿紅色西服的所謂企業導師的演講,而他們演講的所謂內容,幾乎清一色的是所謂的狼性文化。他覺得,這是一個令人恐怖的景象。如果這個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把自己變成狼之上,那我們回眸之間,看到的將不是笑臉,而是陰森的目光和陰冷的牙齒。
從和諧中國到美麗中國,前提是這個民族美麗豐盈的心靈建設。沒有美好的道德和心靈,這個族群只能回到叢林里去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