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禹康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四川省馬爾康縣城東7公里處的卓克基鎮,地處海拔2700米的梭磨河河畔東南岸的山脊處,其虎踞龍盤之勢,高大雄偉之狀,無不透出昔日土司的威嚴。青年作家阿來的《塵埃落定》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官寨的主人。官寨四周群山環抱,與錯落有致、鱗次櫛比的藏村民居遙相呼應,渾然一體。官寨占地1480平方米,是土、石、木混合結構的建筑。臨近的嘉絨藏族村寨是一個安寧祥和的小村,也是紅軍翻過第二座雪山后的會合點,山路上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紅軍刻在石頭上的標語口號。整個村寨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清澈的梭磨河從村前奔流而過,官寨與嘉絨民居群落隔水相望。有古詩贊曰:“重巒疊嶂真無數,干崖萬壑疆無度。故壘巍峨扼重關,卓采官寨冠諸夷。”
據史料記載,紅軍當年長征來到卓克基土司官寨是1936年,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不少中央領導在官寨住過。1984年6月,美國著名記者、作家、《紐約時報》總編輯索爾茲伯里在中國采訪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時,專程赴卓克基土司官寨,他驚嘆地評價官寨為“東方建筑史上的一顆明珠”,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革命紀念地。于是,他特意呈書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說道:別忘了馬爾康附近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它是世界上少有的建筑奇跡,東方建筑史上的一顆明珠。胡耀邦閱信后,給予了高度重視,由此拉開了對卓克基土司官寨古建筑的文化保護序幕。
2005年,卓克基土司官寨被正式列入全國100個紅色經典旅游景區,馬爾康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卓克基土司官寨的恢復重建工作,決定設置57個展示廳,對嘉絨文化、土司文化、宗教文化和紅色文化進行集中展示,將官寨的第一層、第二層、第四層的33個房間作為嘉絨文化展示廳,官寨的第三層14個房間作為土司文化展示廳,官寨的第四層(北樓)、第五層的7個房間作為宗教文化展示廳,官寨的第二層3個房間作為紅色文化展示廳。
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建筑風格與漢族地區的不盡相同,它坐西北朝東南。整個建筑由衙署和西面的石柵樓兩部分組成。官寨主樓正面邊長37.84米,側面邊長37.2米,全高19.5米,石墻外墻厚1.1米,內部隔墻0.9米。主樓二樓以下是傳統的方形,由于中間留有天井,結構呈“回”字形,二樓以上東、西、北面加高成4層,結構呈“凹”字形,南面二樓屋頂為藏式平頂,東、西、北三面屋頂以漢式三角木桁架作為承重骨架,上鋪青石片疊壓做防水層。北面4層為佛經堂,墻外有懸挑出墻的木質轉經回廊。東、西、北靠天井也設有木質回廊,回廊直通南面的一樓、二樓及二樓的屋頂,回廊有21根通頂木柱,每根廊柱通高15米,支撐著每層回廊的樓板。從外觀上看,除漢式屋頂外,主樓和附屬的碉樓都是典型的嘉絨藏族式建筑,風格樸實、雄偉、凝重。
青石、黃泥、木材是嘉絨藏族最主要的建筑材料,這種特定的建筑用材體現了嘉絨藏族的建筑文化。青石塊砌筑石墻時用黃泥在石縫中作填充和黏結,這種經驗來自刀耕火種的年月。在坡地上開墾出梯田,田邊則用石頭砌筑,使土地穩固平整,保水保土,高山峽谷地帶滿山坡的梯田經得起水澆而不被沖垮。到現在,嘉絨藏族老人還經常用“一塊石頭一個饅饃”的話來教育后代。這指的是田邊地頭有缺口就放上塊石頭,上覆以泥土,種上青稞麥子夠做一個饃饃。
嘉絨藏區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建筑選址在云霧繚繞的山頂。我想,在古代交通極其不發達的時代,住得高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古人稱藏族為云彩上的民族,其實高高在上是為了躲避戰爭與部族間的械斗。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居住在嘉絨地區的藏民住宅設施通體采用石頭建成,隨山形地勢,有的住宅就建在懸崖上,一望就足以震撼人心了。
我漫步在卓克基土司官寨和周圍藏族村寨中,時時感到能讓心靈得到凈化的還有白色的石頭,它們是神靈的象征。尚白是一個民族純潔本質的表現,何況白石還能取火呢。和白石聯系在一起的藏族宗教十分古老,它們眾多的形式總讓人感到對大自然的敬畏。
據史料和考古學家們的研究表明,在距今至少約5000年前,嘉絨地區的建筑就有石砌傳統。《后漢書》中有關該地區“邛籠”記載:“壘石為室,高十余丈,謂之邛籠也。”《隋書》中也有這樣的記載:“附國者,蜀郡西北部二干余里,即漢之西南夷也。有嘉良夷……故壘石為巢而居,以避其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級丈余,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狀似浮圖,于下級開門,從內上通,夜必關閉,以防賊盜。”《北史》中也有相同的記載。
藏民們在家中總是喜歡盤腿席地而坐,所以住宅的樓板結構也是極考究的。通常由承重梁、木板、木條、灌木樹枝葉、黃泥土等構成地板。其中黃泥土是不可省卻的,它在干燥后起到保溫、隔熱、隔音的作用,使上下樓層之間相對獨立清靜。房屋頂部鋪青石片疊壓和黃泥土夯實后,既可防風暴和雨雪,又可用來晾曬糧食。嘉絨藏區屬高寒地區,住宅的保溫是非常重要的,厚實的墻體與樓板能確保住家的溫暖、舒適。官寨樓板的結構樣式是藏民們千百年來對人類住宅建造經驗的結晶。進入到現代社會,不少藏民還是不能完全接受水泥地和陶瓷地板磚。
官寨建筑主樓各房間使用功能的安排也繼承了嘉絨藏族的傳統文化。建筑主樓用石墻隔成大小不等的63間房子,其中小房間53間、大經堂2間、側廂房4間、大客廳1間、廚房3間。一樓天井為集體活動場所,周圍房間為馬圈和差役住房。二樓設有廚房和衛兵住房,并設有一間大客廳和一個大經堂。三樓是土司及家眷的住房,并設有庫房和廚房、大佛堂,佛堂層高與四樓貫通,變成通高兩層的高度,回廊與南面二樓平屋頂相通,便于晾曬物品及開展各種活動。四樓其余房間為黃教、紅教、黑教僧眾住房。整個建筑只有一個大門進出,這也是繼承了嘉絨藏族為預防盜匪,一門關閉而人畜財物安全的設計理念。佛堂和僧人住房都安排在樓層的高處,藏族的觀念中高處為清靜潔凈之地,這是對佛、法、僧三寶的頂禮膜拜,同時也極大地方便了各家各戶燒香拜佛,求得佛、法、僧對家人的保佑護持。
此外,卓克基土司官寨中安排這么多的房間作為佛堂和僧人住房,也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和統治轄區內各寺廟及各種宗教活動。土司的家人連續三代被認定為轉世活佛,其中兩人既是活佛,又是土司,家里的香火自然要旺。除了士兵外,宗教是維護土司統治權的重要力量。土司以無與倫比的高大建筑展現其財力和權力的同時,也體現了雄霸一方的統治理念。
采暖和采光,是決定嘉絨藏族住宅房屋結構和朝向的重要因素。大多數藏民的住宅房屋都講究坐北朝南,如果在山之陰則因高山的山形走向影響日照而采取偏東南或偏向西南;如果是在山之陽,則坐西朝東或坐北朝南,喜歡太陽升起的東方,忌朝向太陽落山的西方。為了充分利用光照方便生活,住宅房屋的二樓或三樓以上采用靠西北角樓層內收成平臺,北墻、西墻直通頂部,頂部采用平頂或斜面青石板作瓦片,每層平臺都作為冬季曬太陽取暖或平日里晾曬糧草和雜物的場地。卓克基土司官寨則采用三層開始靠東、西、北內收,中午左右的時段陽光直射一層天井,上午陽光照西面走廊,中午陽光照北面走廊,下午陽光照東面走廊。靠西北邊采光弱的樓層逐層向內收縮,由于地處山之陰,山脈由南向東北方向延伸,限制了上午光照的利用。二層以下由于房屋外墻邊長37米多,僅用木材解決不了樓板的承重,同時也解決不了中間部分的采光問題,于是在中央用天井,解決了承重和采光兩大難題。在藏區傳統的建筑群中,邊長37米多的住宅房屋是罕見的,而土司官寨建筑的獨特之處便在于此。
卓克基土司官寨建筑表現出了剛毅與求變的風格,具有濃郁的嘉絨藏族住宅特色和獨特的建筑個性化特征。它把看似對立的、迥異的建筑風格相互滲透與協調,形成了這一東方建筑藝術的奇葩。
嘉絨藏族土司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土司官寨卻凝聚了嘉絨藏族歷史上全部的建筑藝術和全部的民族居住文化精華。
(題圖:融入大自然的藏鄉村寨)
作者單位:湖南省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