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白
摘要:2011年3月發生的日本地震距今已經整整兩年。地震之初,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機構及各種媒體都對地震給日本經濟造成的影響進行了預測。兩年過后,日本經濟在艱難中緩慢恢復,同時,當初的預測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反思。
關鍵詞:日本;地震;經濟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近海發生里氏9.0級特大地震。現在,地震已經過去兩周年。這次地震究竟對日本經濟和社會造成了多大損害,日本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救災措施是否已經取得成效,本文試圖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
一、地震對日本產業的影響:地震初期學術界的幾種預測
日本地震發生后,國內外媒體及科研機構紛紛就此次地震對日本經濟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有研究機構認為,總體而言,此次地震將對剛剛從衰退中恢復的日本經濟形成打擊。有研究報告分析,地震可能會使日本全國GDP降低1%。地震總損失將達到16萬億日元,是阪神大地震的1.6倍。地震對日本主要產業的影響預測如下:
關于地震對日本鋼鐵產業的影響,有分析認為,此次地震影響的鋼鐵產能在3000萬噸左右。若考慮半年左右的復產周期,影響產量在1500萬噸左右。鑒于日本鋼鐵每年均有3000-3500萬噸,即30%左右的出口量,預計此次日本鋼鐵產量下降,影響最大的是出口。
關于地震對日本汽車行業的影響,業內普遍預計,不少汽車核心零部件生產企業位于地震災區,未來零部件供應將受影響,因此日本整車生產和供應將大為減少,并且這種嚴峻的形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將難以消除。此外,日本車企還將在勞動力、電力供應、燃油供應、運輸方面面臨困難。有學者就此認為,震后日本有可能發生汽車產業轉移。
關于地震對日本農業的影響,有研究者認為,地震災區也是日本主要的農業和漁業主產地。北海道、宮城縣、巖手縣等地為大米的主要產區。宮崎縣、福島縣以及櫪木縣是日本首都圈最主要的蔬菜產地。地震區域的水產品出產比例則占全國總產量的30%,因此,此次日本強震及由此引發的海嘯、核泄漏將重創日本農業,日本農產品、水產品以及畜禽產品的自給率將進一步下降。
二、地震給日本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
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是戰后60余年以來日本最大的自然災害。根據世界銀行的報道,日本東部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220億-2350億美金,相當于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2.5%-4%。此次災害波及范圍廣,東日本長達1000公里的海岸線、約400多平方公里的沿海地區遭到海嘯的襲擊,死亡與失蹤人數近2.8萬人,對日本經濟的長期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在具體產業方面,截止到2011年8月的統計,日本全國水產業受災總額超過1萬2千億日元。共有2.5萬只漁船受損,其中巖手縣和宮城縣的情況最嚴重,兩縣受損漁船總數超過2.1萬只。7個道縣共有319個漁港遭到破壞,損失額超過8200億日元。旅游業方面。據日本官方統計,大地震發生當月赴日旅游的觀光客比2010年減少70%;4月入境日本的外國人人數較2010年同期減少了62.5%;5月則減少50%,日本旅游業基本處于中斷狀態。中小企業經營方面,日本國際信息服務公司針對制造業、銷售業、咨詢服務業等中小企業是否受到大地震影響所做的“中小企業的經營實態”調查結果顯示,日本62%的中小企業受到地震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震后日本經濟的恢復情況及反思
震災發生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恢復經濟,各個企業也根據自身特點展開生產恢復活動。以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為例,日本水產廳依據2011年6月制定并公布的《水產復興總體規劃》及7月制定出臺的《東日本大地震復興基本方針》,全面推進受災地區水產業的復興。為確保災后重建和復興的財政資金,日本自2011年5月先后4次制定了總額達8000億日元的財政補貼預算,并實施了四個由國家財政提供支持的重大項目。經過災后重建與復興,日本受災地區陸續恢復漁業生產。截止到2012年3月,巖手縣55%、宮城縣42%的漁業經營體恢復正常生產,其中巖手縣39%的養殖設施、宮城縣23%的養殖設施恢復生產,兩個縣59%和45%養殖業經營體恢復了正常生產。其他5個縣的漁業經營體則完全恢復了正常生產。此外,日本政府還進一步實施了比較寬松的貨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日元的升值壓力,一些企業借助日元高企的有力時機,加快了海外擴張的腳步。
不過,震后日本不同行業的復蘇速度相差很大,而且,經濟形勢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性好轉。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這次地震的破壞程度確實太大,完全恢復需要假以時日。二是就世界經濟環境來看,國際金融危機仍未完全過去,特別是美國經濟未根本好轉,歐洲經濟復蘇乏力,這給日本經濟恢復造成了很大的外部壓力。三是兩年來日本國內政局不穩,特別是安倍晉三政府的現行外交政策,令日中、日、韓之間產生深刻矛盾,從而不利于日本經濟復蘇。由此看來,震后日本經濟復蘇將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回顧兩年來日本震后經濟的緩慢回升歷程,有很多值得中國學術界思考的問題:例如,震后,許多中國學者熱衷于討論承接日本產業向中國的轉移,特別是高科技產業轉移,但由于國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迄今為止,這種轉移并不明顯甚至還未發生。同時,學術界當初也沒有預料到政府更迭會給震后日本的經濟恢復工作造成如此之大的影響。這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影響一個產業發展的因素是多元的,切不可紙上談兵,一廂情愿。
參考文獻:
1.崔成、牛建國:《日本地震一周年 內需拉動明顯 經濟緩慢復蘇》,《中國經貿導刊》,2012年第18期
2.秦兵,《東日本大地震對日本及中國產業發展的影響》,《特區經濟》,2012年第8期金仁淑,《大地震后外資對日本直接投資新特點與積極效應》,《現代日本經濟》,2013年第1期
3.張沖,《日本地震對中日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理論學習》,2012年第5期
4.高廣闊、王博,《我國對接日本震后產業轉移SWOT分析》,《時代金融》,2012年第33期
【責編 張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