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波 付偉 王玉花
[摘 要]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既是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是專業化、職業化的服務體系,主要體現在服務內容的專業化、工作人員的專業化和職業化上,而這也是目前困擾農村公共服務發展的“瓶頸”之一。高等教育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服務社會的歷史使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理應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擔當重任。
[關鍵詞]地方高校;農村服務體系構建;作用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5 — 0134 — 02
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既是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國家的“十一五”規劃及黨的“十七大”報告均強調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及其他公共服務體系,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2012年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重申了深化農村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發展目標。在這種背景下,如何促進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的良性發展和構建適合我省農村現狀的公共服務體系,成為擺在全社會各個階層面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著力點。
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是專業化、職業化的服務體系,主要體現在服務內容的專業化、工作人員的專業化和職業化上,而這也是目前困擾農村公共服務發展的“瓶頸”之一。基于這樣的認知,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單憑政府是無法完成的,必須建立以政府為主體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多元供給體制,匯聚社會各種力量,整合優質資源,形成合力,全力打造新型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為和諧社會的建立服務。高等教育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服務社會的歷史使命。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理應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擔當重任。
一、地方高校參與農村服務體系構建是地方高校職能的具體體現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的逐漸進步,“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已成為現代高校高等學校的三大基本職能。其中,服務社會職能已被世界各高校廣泛接受,成為許多高校的立校和發展的根本。正如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校長范?海斯(Charles Richard Van Hise)所指出的:“服務應該成為大學的唯一理想”。
現代高等學校己三大職能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從高等學校職能的角度考慮,地方高校具有為農村服務體系建設服務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1.人才是農村服務體系構建的基礎和保障
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是專業化、職業化的服務體系,主要體現在服務內容的專業化、工作人員的專業化和職業化上。目前,影響農村公共服務良性發展的因素較多。其中,公共服務內容的多維化和專業人員匱乏是其主要矛盾之一。而專業人才培養是地方高校的最基本職能所在。地方高??梢詾槌鲂罗r村建設培養所需的各級各類實用人才,讓他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服務于農村服務體系建設,才能使新農村建設有人才可依。
2.科技扶持是農村服務體系構建的關鍵和核心
農村服務體系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而支撐這個工程的關鍵和核心就是科學技術。發展科學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職能。要加快推廣農村適用科技成果,提高農村文化科技素質。只有地方高校充分發揮科學研究職能,以農村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為研究課題,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在農村的推廣,為農村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科技支持,才能保證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現。
3.服務地方新農村建設是地方高校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載體與舞臺
作為地方投資的高校最終必須為地方服務,必須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地方高等學校要為新農村建設服務肩負起不可替代的職責與使命。時至今日,“三農”問題己成為我國實現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地方性高校理應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擔當重任。,可以說服務地方新農村建設是地方高校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載體與舞臺。
二、參與農村服務體系建設是時代賦予地方高校的歷史使命
當前我國社會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方針是要實行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在對新農村建設進行“反哺”與“支援”過程中,核心要素是要體現在“智力”和“人力”上支持。“智力”與“人力”的支援對于新農村建設既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支援,又是一種更具有持久性、長效性和多效的支援。對于“智力”與“人力”支援而言,地方高等教育更有資格更有可能肩負起這種支援的責任。
現階段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務是“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為地方發展服務?!蹦壳拔覈蠖鄶祬^域仍以農村為主體。所以地方高校完全可以依托本身所具有的的資源、人力、科技優勢為當地新農村建設奉獻力量,可以說地方高校參與農村服務體系建設是時代賦予地方高校的歷史使命。
三、地方高校參與農村服務體系建設所具有的的優勢分析
1.地方高校具有地緣優勢
從高等教育的布局上看,地方高校一般都建立在我國的中小城市,處在農村的邊緣地帶,貼近農村實際。對于農村目前建設中的問題地方高校更具有切實的感性體驗,對于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有著深刻的認識,這種基于地緣的優勢決定了地方高校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可以提供更準確、更快捷的服務。
2.地方高校具有人力優勢
地方高校在所在地區屬于知識密集型組織,擁有著該地區最優秀的人力資源,承擔著為當地培養、培訓、輸送各級各類應用人才的任務。尤其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建設和發展,地方高校獲得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和機遇,逐步構建了完善的學科體系和實踐、實驗體系,其科研、教學、師資水平得到了全面發展,完全有能力為農村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優勢人才和強勢智力支持。
3.地方高校具有人脈優勢
地方高校的建設和發展脈絡顯示其主要職能是為地方發展提供人力保障。其畢業生大多來源于當地,這些畢業生大多在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等相關職能、服務部門。他們對于培養他們的母校有著割舍不斷的情感,一方面他們十分希望母校能夠為自己的家鄉尤其是廣大農村的建設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他們也十分愿意為母校的建設和發展出力。地方高校所具有的的這些人脈優勢促進了地方高校在服務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4.地方高校具有成本優勢
地方高校所具有的的地緣優勢,使得地方高校在為農村服務體系建設發展提供服務方面具有明顯的簡約服務成本優勢。地方高校在為農村服務體系建設中可以更加便捷,不僅有利于農村建設的問題的快速解決,而且后續的技術指導和扶持更能有效、有序的開展。
四、地方高校參與農村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1.地方高校要勇于承擔社會服務的責任,構筑服務地方的新理念
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視和加強高校社會服務職能,把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看作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學校自身快速發展壯大的機遇與挑戰,要舉全校之力,發揮學校綜合優勢與學科特色,推動區域農業和農村發展,這正是高等教育服務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條件。地方高校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發展的高度來重視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深化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解, 構筑服務地方的新理念,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適合本地區農村建設和發展實際需要的服務體系、目標和路徑。
2.地方高校要構建服務農村建設的組織系統,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地方高校要意識到服務新農村建設是地方高校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是地方高校與地區發展的雙贏機制。在這種理念支撐下地方高校必須以服務為導向,利用學校綜合優勢,整合有效資源,加強組織與領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管理,集思廣益,建立有效的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體制和機制,保證服務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3.地方高校要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地方高校要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員工參與農村服務體系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要從制度保障、組織建設、職稱評定、學分承認、經費支持等方面為師生深入農村地區開展服務工作提供最大的支持。地方高校所具有的高水平的師資和科研人員,特色的學科專業,先進實驗室和儀器設備等優勢是其它社會組織所無法媲美的,這一切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在確保學校教學、科研正常進行的基礎上,動員廣大師生員工積極參與農村服務體系建設等新農村建設活動尤為重要,學校應積極引導,大力支持,制訂激勵措施,提供服務平臺,讓師生走進到廣闊的農村,開展形式多樣的服務工作,建立教學與實踐教育,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相互結合,互相促進的發展模式。
總之,發揮地方高校資源優勢,積極參與農村服務體系建設,既是地方高校的闡釋高等教育職能的使命所在,也是地方高校健康發展的必然。
〔參 考 文 獻〕
〔1〕高耀明.高等教育通向農村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2〕朱明.地方高校核心競爭力〔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3〕李佐軍.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200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朱紅根,翁貞林,康蘭媛.地方農業高校支撐“三農”問題解決的機制研究——高等農業教育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其啟示〔J〕.中國農業教育,2004,(03).
〔5〕李燕凌,李立清.中國農村公共服務現狀分析與政策建議〔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1-5.
〔6〕余世喜,李喆.中國農村公共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J〕.南方農村, 2006,(03).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