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帥慧 蔡文雅
[摘 要]2007年,黨的十七大在關于黨的建設方面做了兩方面的部署,即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在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這是當前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的中心任務。隨著關于基層組織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深入,黨基層組織建設的目標理念、路徑方式更趨明確。然而基層組織在完成組織規范化和管理制度化后,面臨著深化發展的問題。如何將基層組織打造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我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和完善自身發展需要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信仰危機;信仰重讀;高校黨的基層組織;信仰建設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5 — 0114 — 02
一、當前高校基層組織建設中面臨的信仰危機
所謂信仰危機,是指社會現實在精神層面的反映,是信仰者原有的信仰全面失落與崩潰的一種心態,是信仰新舊交錯,更換替代特殊階段出現的某種精神疑慮、空虛或者倒錯狀態。〔1〕其具體顯現為社會群體和個人生活兩方面,即“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怎么樣的社會”,“人究竟應該是怎么樣的人”的問題。共產主義信仰,作為馬克主義社會意識形態,在我黨過往90年歷程中發揮了舉世矚目的作用,引領我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并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隨著社會改革地不斷深入,我們也清醒的看到,共產主義信仰遭遇了質疑。這是其社會存在制約性的具體體現。列寧曾說:“正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的教條,不是什么一成不變的學說,而是活的行動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會生活條件的異常劇烈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反映就是深刻的瓦解、混亂、各種各樣的動搖,總而言之,就是馬克思主義運動的極端嚴重的內部危機,堅決反對這種瓦解,為捍衛馬克思主義基礎而進行堅決頑強的斗爭,又成了當前迫切的任務了。”〔2〕
當前我黨的共產主義信仰危機,源于信仰發展的規律,即 “信仰—危機—新生….”的一般模式;也源于一些錯誤的實踐。經濟社會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使得當前高校的黨的基層組織的信仰建設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以大學生群體為例,主要呈現學生入黨動機多樣性發展;部分學生黨員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奉獻精神;部分學生黨員重視專業學習,輕視政治理論學習。〔3〕 在高校教職工群體中,也呈現重視專業研究,忽視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重視個人成長發展,忽視組織奉獻;重視教學行政建設,輕視黨建組織建設。這些情況正是當前共產主義信仰危機在高校基層黨組織中的主要表現。
在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核心問題是人們對“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社會”的科學認知、熱烈追求和堅定持有的缺失。這種缺失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對共產主義信仰的誤讀,人們往往只將其當成一種精神寄托,而忘卻了共產主義信仰的實踐性和生活意義。
二、共產主義信仰的重讀
馬克思將共產主義社會描述成:“當分工一出現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者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而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嗎,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著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旁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充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者批判者”。〔4〕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說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應該是個人自由和全面發展的社會。因此,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就是共產主義信仰的價值指向,它體現了共產主義信仰對人的終極關懷。
信仰討論的其實是這樣一個問題,即人到底需要怎么樣的未來,或人到底需要怎樣的生活,它是對未來生活價值的一種確定。信仰乃不僅是對生活的整體性牽引、反思與評價系統,而更為重要的是,信仰是“生活”得以真實展開的價值支撐系統。信仰成為我們透視生活自身變化的內在尺度,也是我們建構自身生活的有效途徑。〔5〕
共產主義信仰,是一種“生活化”的信仰,它通過共產主義運動來體現它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社會”的未來生活的關注和實踐。它與宗教信仰的區別在于,宗教信仰將價值和未來寄托于遙不可及的精神世界,而它將未來關涉于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中,改變了傳統信仰虛幻的特質。共產主義信仰是一個“動詞”,在批判和實踐中不斷發展,有其現實可能性。它是共產黨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價值支撐,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載體。
三、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中的共產主義信仰建設
(一)基層組織建設與共產主義信仰建設的關系辨析
1.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是基層組織建設的思想保障
每一個組織的建構,都以確定的追求為基礎。共產主義信仰,是共產黨人的共同價值追求和社會理想。它是共產黨人在漫長的革命實踐和政治錘煉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成果。它是建構黨的基層組織的情感黏合劑。共產主義信仰,是黨組織的準入原則,它是對組織成員進行身份鑒別的根本原則。共產主義信仰,是黨的基層組織的行動指南,它是組織策劃、制定、執行組織活動的主要依據。共產主義信仰,是黨組織成員的生活指引,引導組織成員按照組織統一的價值標準去思考、判斷和行動。
2.完善的基層組織是共產主義信仰建設的組織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本質上是特定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階級政治力量中的領導力量,是由各階級的政治中堅分子為了奪取或鞏固國家政治權力而組成的政治組織。〔6〕共產主義,是共產黨人為之終生奮斗的終極目標,它的實現需要依托強有力的組織系統。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組織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共產黨人實踐共產主義信仰的主要形式。換言之,黨的基層組織是黨進行共產主義運動的組織載體,是黨凝聚組織成員力量達成共同目標的合作形式。
(二)基于共產主義信仰重讀的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1.加強馬克思主義黨建思想研究和應用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它一貫注重黨的思想建設。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先進的思想建黨,它善于在實踐反思和總結中發展出適于其自身建設的理論思想。從1928年11月起,毛澤東同志在革命斗爭中提出“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問題,并在今后革命斗爭中不斷明晰思想建黨的理念。至1945年,劉少奇同志在黨的七大上指出:由于黨采取“首先著重在思想上、政治上進行建設,同時也在組織上進行建設”的“毛澤東同志的建黨路線”,“即使工人成分還不占大多數。也能夠建成并已經建成一個工人階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7〕有學者認為,毛澤東關于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的建黨路線,是對馬列主義建黨學說在中國的創造性發展。〔8〕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是我黨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出來的關于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優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優秀成果。高校的基層組織應當充分發揮其組織成員知識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優勢深入共產主義信仰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發展出能被廣大黨員同志廣泛接受的創新理論。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在建設過程中應當著重探索共產主義信仰的“生活化”,共產主義信仰之于“個人”的價值,共產主義信仰區別于宗教信仰的“實踐性”等理論問題的探索和研究,在建設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共產主義信仰,以加強共產主義信仰的價值權威性和理論說服力。
2.發掘黨三大作風的時代價值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作風,是黨實現完成其任務的重要保證,它是黨的整體形象的外在體現。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中對黨已有的作風進行精確總結,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9〕有學者認為,它更全面地指明了黨的建設的目標和內容,是黨的建設思想的重要發展。〔8〕
理論聯系實際,即要求依據具體的客觀情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在當前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中,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共產主義信仰進行新的解讀,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到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中去,將“人的全面”作為確立共產主義信仰的基點,將共產主義信仰內置于人們的生活當中。
密切聯系群眾,即要求應當以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為共產黨人的行動標準。在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中,應當充分利用高校作為科技孵化器的作用,運用高新科技服務社會,運用新進文化反哺社會,真正將共產主義信仰行動化。
批評與自我批評,即要求黨及其組織應當經常開展回顧和自省。在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中,以其對文化親密接觸為契機進行回顧和自省,開展以共產主義信仰為核心的基層組織文化建設探索和研究,加強黨員對組織的文化認同和歸屬。
3.完善基層黨組織民主體制建設
民主,從字面上看,就是由人民統治。它是由人民自主進行社會權利分配的一種方式。杜威說,“拋棄把民主看作某種制度性的、外在的東西這種習慣,而養成把民主看作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習慣,這就是理解到民主是一種道德理想,而在它變成事實的情況下,它就是一個道德事實。這就是理解到,只有當民主真正是一種生活常識時,民主才是一種實在。”〔10〕這就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常識,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它最終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
只有將權利還予黨員,黨員才能有更高的熱情參與組織管理和決策,組織生活的實效才能真正實現。共產主義信仰的核心價值在于“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具體的“個人”才會去思考和實踐人的發展理論。因此,共產主義信仰能否在基層組織中得到廣泛的認同和接受,關鍵在于基層組織能否以民主的形式表達和傳遞共產主義信仰的內涵。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中,應當充分發揮高校黨員民主意識強、民主技能高的優勢,探索建立能真正實現組織民主化、民主制度化的體系。
四、結語
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在“創先爭優”活動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在制度化、規范化發展的道路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然而,我們也清楚地看到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在形式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在內涵建設上卻鮮有發展。群眾對黨員、黨的基層組織的認可,黨員對黨的基層組織的歸屬問題日益嚴重。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在于,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沒能將其組織建設與其思想建設進行辨證思考,或試圖僅以較新的表達形式來確信黨的信仰被接納。通過從對共產主義信仰進行重讀,重提共產主義信仰之于黨的建設的重要性,提出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新維度,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參 考 文 獻〕
〔1〕宋俊成.論共產主義信仰與人的全面發展〔D〕.長春:吉林大學,2006.
〔2〕列寧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葉小卉.加強當代大學生共產主義信仰建設的思考〔J〕.新西部,2011,(1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陶偉文.論馬克思解放理論視域下的“共產主義信仰”〔D〕.福建:華僑大學,2008.
〔6〕王浦句力. 政治學基礎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石仲泉.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03).
〔9〕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詹姆斯·坎貝爾.理解杜威—自然與協作的智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