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向華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國家發展和進步的人才庫與智力庫,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執行主體之一。由于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已有教學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缺乏合理性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根據赫爾曼·哈肯創建的1+1>2的協同理論,建議通過校企協同、本研協同、師生協同、文理協同的模式發展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關鍵詞]協同理論;協同發展;研究生培養;培養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5 — 0149 — 02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本質是創新,核心是教育。研究生教育作為最高層次的學校教育,擔負著知識創新、發展尖端技術、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是國家發展和進步的人才庫與智力庫,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我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因此,為加快人力資源開發,給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對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現狀與發展方向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
一、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現狀
我國近30年、特別是近10年來,研究生規模迅速擴張,成為研究生教育大國,但由于我國研究生教育存在體制機制上的一些問題,以及由于大規模擴招而致使師資、教學設施等未能及時跟上,教學資源被稀釋,降低了教育質量。具體而言,當前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研究生培養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質量下滑
《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3,2004)的數據顯示,2004年我國高校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比例分別是30.16%、11.8%、5.37%和0.49%。學歷和職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的知識結構、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師資水平有待提高。《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3,2004)的數據同時也顯示出我國學生規模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專任教師規模的發展速度,學校專任教師和工科生的生師比高達18.9:1;從隨機抽取的7所教育部直屬高校(2004年)的導師指導研究生人數的情況可以看到,有些學校博士研究生和導師的生師比達到9:1,有些學校碩士研究生和導師的生師比達到10:1。居高的生師比,致使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和引導減少甚至缺失。由于師資的不足,“師徒式”的培養方式在我國現在的高校幾乎無法實現,一位導師同時指導7~8個研究生是普遍狀態,同時指導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研究生的現象也不是個別。在這種情況下,想得到導師精心指導的愿望恐怕很難實現,即使導師愿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學生一個學期都見不到導師的情況也不乏存在,很多學生都成了自生自滅的“野草”,未能得到有效的“正規訓練”,研究生培養質量自然受到大的影響。
工科研究生教師缺乏工程背景。我國高校大部分教師是從家門到校門、從學校到學校,近一半的研究生指導教師缺乏科研院所或企業的工作經歷。導師實踐經驗的缺乏、工程實踐能力的低下,不能滿足對學生的指導要求。
綜上所述可知,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研究生培養的師資隊伍,不僅存在數量不足的情況,同時,師資素質也有待提高。而師資質量是決定研究生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因此,師資隊伍建設迫在眉睫。
(二)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
充足的教育資源是保障教育質量的重要基礎之一。在經費、科研項目、教學設備、實驗儀器、教學活動場所等眾多的教育資源中,經費投入是最為核心的指標。開展科學研究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科研經費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保障,因為實驗設備、課題項目等科學研究的基礎條件都在很大程度上都與科研經費投入相關聯。但在我國高校系統,教育經費的投入存在極大的不均衡,以科研經費為例,近70%集中在五六十所高校,其余400多所高校(90%)的研究生培養單位只能獲得科研經費的30%。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和發展科學研究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一項經濟成本耗費巨大的活動。經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物質基礎。“在美國,培養一名研究生和培養一名本科生的費用之比大約是3:1,如果把科研費用計算在內,可能是6:1。早在20世紀60年代,哈佛大學校長就聲稱教育研究生的費用是教育本科生的費用的3~6倍”。〔1〕
(三)有限的教學資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世界銀行的不完全統計數據表明,我國高校的教學設備和實驗室的利用率低于60%。國家教委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我國高校價格昂貴的大型科研裝備的利用率不超過15%,普通的儀器設備有20%以上處于閑置狀態〔2〕。我國高校專業劃分過早、過細,缺乏相互間的融合交叉和滲透;實驗室小而全,重復建設,存在設備的高占有率和低使用率的現象;部分高校存在著基本建設投資方向不準、校舍利用率不高、有限的教育資源挪作他用等現象,資源流失嚴重,圖書周轉率較低,人均圖書擁有量無法滿足學生規模日益擴大的需求。我國目前封閉于課程的實驗室資源配置模式,使實驗室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約束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缺乏合理性
目前有些高校研究生課程設置中存在著課程設置隨意、內容重復滯后等現象,由于師資的缺乏,常常出現因人設課的情況,而不是完全根據專業培養目標所需要的知識結構來設置課程,從而加劇了這現象的發生。同時由于我們現在的本科、碩士、博士教育的課程體系分割,課程沒有貫穿起來,這樣可能導致一些課程本科生要學習,碩士生要學習,到了博士還要學習。這實在是一種浪費。因此,充分開發課程資源,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才能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有一個基本的保障。
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諸如實踐能力較差、創新能力不足、知識面較窄等問題,使得越來越龐大的研究生隊伍并不能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協同發展的必要性
根據赫爾曼·哈肯創建的協同理論,協同是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互相協作、充分發揮部分的優勢而抑制其不足,進而產生系統整體價值大于獨立部分之和的協同效應。“高校研究生協同發展”是指高校與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內部各學科教師之間以研究生培養為主要目標,圍繞國家或區域重大戰略需求、重大科技項目、解決行業關鍵和共性技術以及生產實際中的重大問題,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在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體的協同支持下,合作攻關,從而力求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的同時,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一種研究生教育發展方式。同時,在高校的建設與發展中,研究生教育已經成為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師資隊伍建設及本科教育的最佳結合點,研究生教育對高校的建設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廣東作為全國重要的產業強省正面臨著新一輪發展的產業結構重組與轉型,面臨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人才不足兩大困境,實用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將成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關鍵。有效整合廣東高校與社會各方資源,協同發展研究生教育,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增強廣東創新能力,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是廣東產業轉型、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策略,也是廣東高校研究生培養工作做大、做強、做好的一個必然選擇。
三、協同發展的方式
針對當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廣東省人才供需現狀,依據協同理論,廣東高校可以嘗試以下幾種協同形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從而更好地服務廣東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校企協同,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近年來,高校普遍存在“實習弱化”的現象,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不能脫離實際訓練條件的支持,只有通過具有實在價值的訓練過程并經過經驗總結才能提煉出具有真實意義的策略、手段與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論指導下去運用、創造知識和技術,并取得效果。大學教育的條件尤其是實際訓練的條件是相當有限的,訓練的形式與內容盡管在理論上模擬了,但卻無法“逼真”。實踐能力培養的有限程度是大學深感局限的重要方面。因此,囿于學校教育來實現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難有作為的,必須從根本上轉型,使學科教育與知識、技術創新的氛圍、過程相結合,傳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并得到相關條件的支持。因此,校企合作能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提供條件〔3〕。
(二)本研協同,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
只有打破本科、研究生培養相對封閉的傳統壁壘,才能滿足創新人才培養個性化教學、差異化培養的需要。麻省理工學院早在1993年就針對四年制本科通才教育的局限進行改革,開始實行“理學士—工程碩士無縫計劃”,使學生在特定的專業領域受到完整的訓練。本碩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即本科階段構建寬厚的、通用性較強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工程科學基礎,研究生階段依托現代工程科技和產業領域,培養專業才能,增強對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適應性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克服本科生與研究生培養的“錯位”現象,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發展潛能,培養更多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
(三)師生協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導師制是針對學生個性需求和培養目標要求進行個別培養的有效模式。擔任導師的人應是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權威教授。對有培養前途的學生應從本科階段起就配備導師,使他們有機會領略名師、大家的風范,在導師幫助下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專業方向,參與導師的科研活動,通過與導師的交流互動,感受其睿智與思考精神,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創意識,增強創新能力。
(四)文理協同,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在理、工、農等類大學中加強人文學科建設,對加強大學文化建設,調動學生創新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活力,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胡偉.我國公辦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現狀分析及其優化方略〔D〕.河海大學,2004.
〔2〕 80胡義成.論資源配置經濟學的方法論-一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庫普曼經濟哲學述評「J〕.學術研究,1994,(02).
〔3〕 吳時明,石正蘭.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當然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00,(02).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