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娟
詩歌鑒賞是語文高考必考題型之一,卻一直是學生的得分難點,一是因為對古代詩歌的理解已是學生的難點,二是因為詩歌鑒賞題目本身又有特殊的鑒賞要求和答題規范,所以得分率較低。但是新課改后,高考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考查更加重視,并未因此題歷年得分較低而降低門檻,反而此題的分值由原來的8分增加到了11分。筆者結合自己的高三教學實踐,以課本為主要載體,對高考詩歌鑒賞的復習策略進行了一些研究和調整。
一、整理補充鑒賞常識
在日常教學中,對詩歌的鑒賞是穿插在教材體系中的,雖然每篇詩歌在講解時都設計了鑒賞常識,但是復習時有必要將之前零碎的知識先系統化,所以復習一開始,我和學生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有關鑒賞的理論知識。大體來說,涉及以下八個方面:(1)詩歌的常見體裁;(2)詩歌的常見題材;(3)詩歌中常見的內容;(4)詩歌中常見的思想主旨;(5)詩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6)古代文化常識;(7)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8)常見詩歌語言的特點。
二、自己編寫詩歌目錄
復習時,我特意讓學生將必修一至必修五中的所有詩歌以時間為順序重新作了詩歌目錄,這樣做,有以下幾個好處。
1.可以更方便地檢查詩歌的背誦情況。一紙目錄,既是一張背誦清單,對著它,學生能很快檢查出自己的背誦缺漏,在復習時可以有的放矢。
2.可以更高效地梳理有關詩歌的文學常識和文化常識。詩歌的源起、發展;題材、體裁;某一階段的主要特征;詩人的生平和創作風格;詩歌內容的分類;詩歌涉及的地名、節日、節氣、習俗等等,這些知識既多又雜,學生記下他們耗時又費力,還容易混淆出錯,但是不識記這些理論知識,對許多詩歌就無法進行鑒賞。可是如果把這些東西“鑲進”目錄里,記憶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比如,目錄第一篇《詩經·衛風·氓》,即可以考查詩歌的背誦,也可以聯想詩經的內容、分類、風格、價值等;與后面的篇目聯系起來,又可以看到詩歌的一個發展過程,進而可以發現不同時期詩歌中反映出的不同的社會現實和主流情感。
3.為之后的答題訓練做好準備。
三、鼓勵創作,積累意象
意象和意境是詩歌中最常用到的術語,所謂意象,就是指蘊含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而意境則是指由詩人通過意象表達出的一種藝術境界。詩歌鑒賞,首先應該把握的就是詩歌的意境,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些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中國文化賦予了某種特定內涵的意象,知道其所蘊含的特殊內涵。如以蟬喻品行高潔,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菊花喻人格的堅貞高潔,常用梧桐營造凄涼悲傷的秋景等。但是這一類的意象極多,學生的閱讀面和文化積淀還未達到將之完全吸收至胸懷的程度,所以復習時通常只能硬背下來。
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記憶,我給他們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寫一首古詩。要求選用一類特殊的意象,表達一種特殊的情感。例如,學生若要表達田園之樂,就必須選擇與之對應,能明顯傳遞這種情感的意象。聽完要求,學生雖然議論紛紛,都說太難了,但是仍然躍躍欲試。結果,作業的質量還不錯,出現了一些佳作,下面擷取幾例。
天凈沙·秋思
西風秋雨殘花,斷橋梧桐昏鴉,
飛蓬孤鶩落霞,夕陽西下,輕嘆夢斷天涯。
天凈沙·兵祭
折戟斷劍沉沙,狼煙焦木昏鴉,
雄關旌旗烈馬,出師未捷,將星夜墜月下。
田園春意
返青麥葉醉春風,湖畔柳絲伴水生。
鄉間稚子群戲水,岸邊老叟釣竿橫。
千里翠色聞鶯啼,一頭黃牛踏歌聲。
待得桑麻豐收日,還取薄酒邀親朋。
這些詩作雖然還帶著明顯的稚嫩,但作為學生的處女作,仍然令他們欣喜不已,最重要的是,在反復創作的過程中,他們已將帶有那些特殊內涵的意象融進了自己的心中,這已達到我的目的,至于作詩,那是很高深的事,留待他們在未來的歲月里細細斟酌吧。
四、立足教材,訓練答題
復習的最終目的總是要回到試卷上,將那看似高不可攀的11分采摘下來。為了夯實教材基礎,也為了給二輪復習打好基礎,我將答題技巧的訓練和課內文本的理解糅合在一起,以教材中的詩歌為語料,教學生如何去解答詩歌鑒賞題。
第一步:以部分篇章為例,貫徹“五步走”讀詩法。
所謂五步,即讀詩的五個步驟:讀詩題、讀作者、讀時代、讀詩句、讀注解。通常對關鍵點(如詩題、詩眼、結句等)的關注就可以把握詩歌大意。如《詠懷古跡》,僅讀題目,就可判斷出它的內容是借古諷今或借古喻今;《登高》,讀了作者,馬上會聯想到杜甫的生平和詩歌風格,可以此為突破口進行深入解讀;《雨霖鈴》,借助詩句中的意象,可以把握其主要情感;等等。
第二步:選取典型篇目,學會設問和解答。
這一步是復習的重點,實際上就是將詩歌鑒賞題目的設問角度和答題方法滲透進學生熟悉的課文中去,就詩歌可能考查的角度先自行提問,并自己解答,先使之學會審題和做簡單題目。例如,圍繞蘇軾《赤壁懷古》,可以設問:(1)詩歌描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意境型)(2)賞析“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富于表現力的詞語。(練字型)(3)此詩中詩人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技巧性)……每種題型的答題模式不同,因此做答案時,學生就自然記住了那些答題步驟。
第三步:任選目錄篇章,檢測答題技巧。
經過前兩步的學習,對詩歌鑒賞的答題方法,學生已初步掌握,但是人的記憶是很不牢固的,需要反復強化。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圍繞目錄中的詩歌出題,然后將各組出的題目收集在一起,再由組長任意抽題,抽到哪首詩的哪個題目,就要做出這個題目的答案,做之前要向同學們解釋自己的做題思路。經過這樣的幾輪抽題后,每個組幾乎都把每首詩、每種類型的問題都過了一遍,既解決了背誦的問題,又重新溫習了詩歌的內容,還順便掌握了答題的方法,一舉三得,對之前的學習成果進行了很好的鞏固。
運用以上方法,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有所提高,解題能力也有了顯著的提升,面對題目由以前的“畏難、放棄”“無從下筆”,變成了現在的“有話可說”“有理有據”。從期末試卷來看,此題平均分提高了將近2分,此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以上是我在教學實踐摸索過程中的一些粗知陋見,拋在這里,以期引玉之功。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