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奇



陳南生是個極有意思的人。
第一次見他,是在“航通公司廣州瀝滘廠區,在上世紀70年代建造的辦公樓上,外面是窄窄的廠區,銹跡斑斑的滑道磨損的厲害。陳南生顯得有些瘦削的臉上,少有笑容。咬著牙,輕聲輕氣的往外蹦字,一字一頓。”——《廣東造船》2012年第3期
這一次見他,則在廣東江門新會,航通公司的新廠區,依舊輕聲輕氣的往外蹦字,一字一頓。——臉上卻多了溫和的笑容,仔細看他,鬢角也添了依稀幾縷銀絲。
和瀝滘相比,新廠區大了許多,整潔,干凈。只是依舊建設得滿滿當當,一如當年,碼頭上一片繁忙。
給你們多大的基地都不夠用,我打趣。
我們是連走路還沒有完全走好的小孩。陳南生答非所問,卻又意有所指。
精明務實VS戰略思考
不可否認,陳南生是一個精明的人,航通公司作為最早市場化的船舶企業之一,能夠在極其艱苦的物質條件下,一步一步地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逐步發展壯大,沒有精明的頭腦是不可能的。
不可否認,陳南生也是一個務實的人,上一次采訪,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這個人很“拼”,做事一股子“狠”勁,這種“拼”勁“狠”勁,一定是在不斷的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狀況中磨練出來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得很務實。
陳南生的精明務實,是被“逼”出來的。“逼”他的,是他的責任感:他必須要對這個企業負責,必須要對這個團隊負責。
然而,精明務實,就意味優先考慮短期利益,即“首先能否度過目前這段難關。”(——陳南生2011年采訪時——編者按)。很多優秀企業家,在企業度過發展初期,走向規模化發展的時刻,卻遇到自己的天花板:個人不再是萬能的,必須重視戰略規劃和團隊的成長。
陳南生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不管怎么樣,自己跟自己比,我們是在進步。或者自己有些成績,自己有些欣慰,有些小小的成就感。但是整體來說,放到整個大環境,放到整個行業,我們是連走路還沒有完全走好的小孩,這點需要一個客觀的自我認識,別人看你不錯,但實際上我們內心知道有些問題,有些甚至束手無策,看了心著急,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解決好。”
最后一句話顯然謙虛。因為他接下來也說道:“我認為市場是有跌宕起伏、興衰,這是自然規律,不可避免,但是老實說,企業不可能只是選擇在市場旺的時候就去做,市場疲軟的時候你就關門,它是個持續運營的過程。最終在市場上競爭體現的是企業的綜合實力,表現最根本的是一個團隊的力量、精神。只有這一塊做好了,那么不管市場怎么樣,才會有我們的生存發展空間。因為市場會不斷產生新的需求,沒有什么可以一招制勝的,唯一能支持我們自身的是強大的團隊。處理好個人和團隊的問題,企業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你不處理好這個問題,即使你今天再強大,說不定明天就轟然倒地。”
船只要在航行 就是流動廣告牌
航通目前的產品主要分為三條線:其一,承擔中交集團內部的港航工程船舶的建造和搶修業務;其二,專業制造各種中小型的成品油輪、化學品船和LPG運輸船等液貨船;其三,積極發展用于海洋工程的特種船,近年取得了較好的業績。航通公司目前的客戶群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以及中東地區和歐洲。
雖然船市低迷,航通的接單情況卻表現不俗,2013年年初至今,共交付15艘船舶,訂單已排期至2016年。陳南生認為主要有幾個因素:
“生產基地的轉移,除了整個生產設施的改善之外,客戶會關注你整個經營團隊的狀態,我們目前呈現出來的這種狀態有助于增強客戶信心。在這個市場上運作的人都是聰明人,每個客戶下單都會基于他切身的利益作出評估。比如說他會評估到每一個項目的履約能力,包括生產設施,團隊建設,經營合作方的商業誠信度,以及背后很多隱藏著不易看到的東西,都會產生影響。”
“在誠信這方面,我們一直堅持關注客戶的利益和感受。在業務合作方面,注重在日常工作中與客戶形成友好和諧的合作關系。此外,我們背靠著強大的四航局和中交集團(2009年成為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給客戶足夠的信心度。綜合上述幾種因素,在現存的社會大環境中凸顯了我們的整體優勢。”
“在眼前的時間點上,相對其他船種來講,海洋工程特種船目前需求更明顯一些,恰好我們在這方面有一些經驗積累,還有過不少類型的產品交付。”
“到目前為止,在營銷上,我們這個行當更像是一個小圈子,是靠口碑存活的。你交一條船,你在這個地區就樹立了一個廣告牌,好不好就看你的產品了。”
優秀團隊VS固定資產,打鐵還需自身硬
對于制造業的很多企業而言,規模是他們最大的追求,規模越大,顯示企業實力越雄厚,企業品牌也就更加有底氣,對此,陳南生有自己的看法:
“從全局性思維角度來講,作為一個企業,處于不同的利益訴求的包圍之中:企業本身的投資人,有它的利益訴求,是要求有好的回報;要生存,就要有客戶,就要去滿足客戶諸如性價比、時效性等要求;企業在當地,在社會上,也要做好角色定位,要對社區、社會有貢獻;作為企業的員工,也是有利益訴求的,他在這里工作、付出,他也需要得到相應的回報跟保障,能讓他愉悅地生活。另外我們跟社會還要建立千絲萬縷的關系,有上游的下游的關系,這些不同的利益訴求理順了,企業發展就順暢了,而這些都需要一個團隊來共同努力,實際上現在構建資產跟設施不難,但要打造有戰斗力的團隊不容易,那么我們未來真正要做的還是要緊緊抓住這塊。”
什么是優秀團隊,在他心目中早有標準:
“服從工作安排,克服自身困難,熱情飽滿地投入工作,還能注重學習和自身能力的提升,能推動組織的發展,這需要有一個多方位的衡量。”
而他的團隊,一聲令下,從廣州整體搬遷到江門,毫無怨言,硬是在這一片沙灘上再造了一個新航通:
“現在留在廣州就一個人,純粹是看舍不得處理的原有設備,要是痛下決心處理掉的話,我們現階段可一個人都不留。基地搬遷產生的流失率,超越了我們的預期,我們當時預計5-8%,結果只有極個別團隊成員因個人原因離職,目前航通的流失率包括新招大學生在內,只有不到3%。”
航通的團隊,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打不散,還可以帶著走。要保證企業的鮮活性,就要不斷更新團隊觀念,提升團隊力量,最核心的是培養團隊人才。跟兩年前相比,陳南生對員工的要求更加嚴格了。他表示,兩年前他對團隊的寬容和理解更多,兩年后的今天他會有更多的嚴厲和批評。“團隊不能因走過了一個困境,現狀比較平順,就滋生不求進取的念頭,弱化了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改進意識。越來越多的新成員加入,我對老隊員的要求更加嚴格。你不進步,你就沒有提升,就沒有空間。長江后浪推前浪,我希望新生代有更多的人亮出來,但也希望原來的團隊成員保持進步,形成互相推動的作用。”
打造一個戰斗力強的團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陳南生認為,企業的員工工作和付出是有利益訴求的,他們需要得到相應的回報跟保障,能讓他們愉悅地生活。他主張既要解決員工薪酬與福利保障水平的問題,又要保證利益分配的公平。
“我們創造一個公平寬松的環境,讓員工在這里樂于奉獻技能,付出他的辛勤勞動,體現人生價值。員工中有的叫我老板。你叫了我老板就要有心理準備,我就會在你身上榨取利益,我會幫投資人從你身上榨取利益。你拿的工資福利都是你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換來的,你不需要謝我的。”
“在實踐中,誰殺得出來,舍得自己的血汗,扛得住壓力作出業績,那我們就給平臺。”
這兩年航通的待遇水平都在持續增長,但是增長幅度不夸張。陳南生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員工的公平問題,但是公平性跟制度化和透明程度平衡是一件難事,他也表示這是航通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人才建設 求賢若渴
陳南生坦言,目前航通在吸納人才方面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一個是吸納的人才面不廣,引進人才的層次和層級還不夠高;另一個是吸納的人才的文化傳統問題。他表示,校園招聘問題不大,校園里出來的學生具有較強的企業適應性,但通過社會招聘的人才本身帶有一定的棱角,在培養他對企業文化認同感方面可能會遇到問題。
“要找領軍人物,要妥善解決好他的棱角與個性的保持和融入的問題。”他認為,航通發展到這個程度需要的是人才的多元化結構,要避免盲目性,以免走入專業認知的偏狹。具體來說:
“目前航通需要各大專業領域領軍式的人物,能獨當一面,能帶起團隊,有專業認知,有帶團隊能力,對這些精英我們可以給出和社會與行業接軌的薪酬福利,我們強調的是,待遇是來自個人與團隊融合后的創造,我們將給予相應的平臺去全力支持。”
制度管理VS人性管理,公平最重要
陳南生表示,西方企業的管理模式固然優秀,但是國內企業照搬的話,不一定行得通。航通公司目前仍然在不斷地探索薪酬體制、考核機制的改革和創新。他同時也坦言,相比制度,他更加看重的是制度執行的公平性,企業中的各級領軍人,不但要有能力,更需要有良好的品格,良好的品格可以保證執行過程中的公平。
“中國的企業制度夠多了,再差的企業都不會太少。但是在日常中,員工評價公平不是評制度,而是在執行過程里面你具體的做法和裁量讓他感受到公平與否。你擁有利益的分配權,那么在行使這個權利時,一定要心存公平、力求公平,所以我在這方面是非常看重的。沒有這方面的條件的話,寧可不放權,不具備良好的品格或者你不能很好地運用權力,就不應該給權力。”
同時,他也很看重溝通和反饋。
“老實講,假如我分管幾個部門,讓我去發現跟我隔幾個層級的很多問題,不太現實,總是要通過妥當的層級反饋上來。”
“你可以看到,我辦公室的門,從來都是開的,誰都可以隨時進來,和我溝通。”
他認為,確保公平,就守住了底線,在個人原則、企業發展中找到了結合點,甚至對供應商也是如此。
“船東和供應商都是我們的客戶,都要誠信,都要尊重和公平。不能因為商業地位上的主動和被動的地位而有所改變。”
“對契約的遵守是從公司成立之初沉積下來的,體現了對人最基本的尊重。”
陳式風格vs航通風格 習慣改變未來
陳南生在航通已經“定崗”十多年,可以說,航通的成長傾注了他的心血。
“這個企業傾注了我的心血和付出,我也希望它走好、長成。”
同時,他也有所憂慮,作為企業的行政領導,在企業還處在一個什么事都管的情況,而且一旦打上比較濃厚的陳式風格,個人魅力占據主導的時候,不僅容易產生誤判,同時也對航通未來的發展有所阻礙。
“時間一長的話,你大多數的正確可能會造就你在企業的威望,但聲望越高不知不覺就會有越來越重的依賴性。很多時候,你發了聲基本上都是過了,回過頭你這個聲是發對還是錯,重大決策時萬一出現問題,就是全局性的問題。”
“企業打上了濃厚的個人風格,這個企業走不遠,只有把這個風格中骨子里的精神融入企業團隊骨干成員,乃至所有成員,成為企業積淀下來特有的文化。舉個例子,在校園招聘中,我們是全國范圍內,考慮把地域的文化融進來,把社會上和不同區域帶來的一些理念和特質也融進到企業中來,讓航通形成多元化的文化風格。”
相隔兩年后,不管是對航通的市場發展方向,還是員工的隊伍建設,陳南生都顯然有了更深一層的考慮。為了航通能順利發展,他甚至對自己都有最“壞”的打算:
“站好最后一班崗,隨時準備交班,航通的事業需要有新的人來。這不是悲觀,是對企業負責任的態度。兩年前我就對集團領導講,我在這崗位上接近十多年,繼續下去可能會壓制團隊的成長。”
胸懷坦蕩,值得尊敬!
后記:在辭別陳南生的當晚,我與一位大學教授通話,聊及其人其事,他斬釘截鐵的對我說:這就是粵商的風范,新商業文明的信使!此言一出,予亦有戚戚焉。
附:粵商——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在傳承“務實”、“通達”等傳統精神的同時,更具“創新”意識和“長遠”眼光,更會將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尤其是人才拿來為己所用。敢為天下先,從先行一步到領先領跑,從靈活善變到創新創造,從精明務實到戰略思考,從“只干不說”到廣泛對話。(參見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