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芹
作文被稱為語文考試的半壁江山,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作文在語文學習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作文一直是擺在師生面前的一道難題,面對干巴巴的幾句提示語,學生絞盡腦汁還是無話可說。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話可說的原因是平時不注意觀察積累,書到用時方恨少。那么怎樣進行寫作教學才能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呢?筆者根據幾年來的教學經驗,提出幾點看法。
一、從生活中攝取素材
目前中學生生活單調是作文無話可說的一個重要原因。受年齡、生活圈、認知水平等限制,中學生不可能時時留意觀察并思考身邊發生的事,臨到作文課上,才開始挖空心思地想,想不出就胡編亂造。生活有多廣,語文就有多廣。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知識庫”,是“語言庫”,生活中的許多現象、許多事情只要注意觀察,并加以雕琢就是一篇好文章。
如學校舉行了一次拔河比賽,我們可以讓學生把這次拔河比賽的精彩場景記下來,也可以引導學生找出自己班級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團結或堅持等方面去分析。因為都是親身經歷的事,所以學生就有話可寫。剛開始這樣練習,學生可能滿肚子話不知從何說起,教師可以做示范,帶動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讓你當場寫一篇日記你不知從何下筆,但如果幾個人在一起討論一件事就會有很多話說,把討論的過程中有價值的觀點記下來就是一篇文章。
平時,還要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人和事,捕捉有意義的鏡頭。下雪了,可以帶領學生感受雪的純潔,春天來了,帶領學生觀察景色的變化……總之,引導學生多參與生活,留心生活,體驗生活,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只要經常觀察思考,動筆寫寫,一定能寫出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二、從媒體中積累素材
書籍、報刊、電視等媒體是作文素材的又一個源泉。比起豐富多彩的身邊生活,各類媒體雖然是“第二手”的材料,但是它的時效性特別強。當今社會,瞬息萬變,各種新的思想層出不窮,尤其是網絡上新的思想、新的觀點、新的詞匯大量涌現,對于中學生而言,能使自己的作文緊跟時代脈搏,反應熱點問題是十分搶人眼球的。
2012年倫敦奧運會結束了,卻留下無數感人的故事。奧運會和世錦賽雙料冠軍陸春龍戰勝傷病獲得銅牌后,激動流淚。他表示自己的目標本來就不是金牌,而是戰勝自己。37歲的老將,體操界的“常青樹”丘索維金娜,因兒子阿利舍罹患癌癥,多年以來,體操既是丘索維金娜的生活依賴,也是她展示人生故事的舞臺。她對兒子阿利舍說:“你未痊愈,我不敢老。”這些奧運會的勵志故事,為我們的作文提供了鮮活的素材。
自2002年開始中國每年都要評選感動中國人物,每個獲獎者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這些材料反映的都是當前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如果能稍加整理借為己用,是十分有意義的文章。
另外,一些有價值的報刊雜志,如《雜文報》《意林》《讀者文摘》等,上面刊登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借鑒起來更簡潔。長期閱讀此類書刊對于中學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從大的方面說,滋養著人的心田,提高自我修養,養成讀書看報的好習慣,終生收益;從小的方面說,中學生閱讀這些書報可以增加知識面,提高語文素養,對于提高寫作水平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兩個部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的閱讀課和寫作課是分開進行的,也就是所謂的“讀寫分離”模式,這樣會浪費掉很多作文教學的機會。在閱讀教學中,學生要接觸到很多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方式,這都是寫作時不可少的基本功。
作為教師要聯系文本,拓展學生閱讀積累的渠道。例如我們在講解《躺在母親身邊》這篇文章時,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發生在自己和母親之間的點滴小事,模擬文章的寫作方法描述出來。由于受到范文的感染,學生有感而發,文章就不會顯得空洞。通過進行經常性的寫作指導,讓學生運用遷移規律,把課內所掌握的寫作方法運用到課外作文之中,讓學生真切地感悟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領悟美的情趣,寫作時材料才會充足,立意才能深遠。
總之,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不積素材,無以作妙文。教師要時時刻刻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記錄生活。學生的積累豐厚了,話語就會如潺潺的泉水從學生的心泉中源源不斷地流出,作文時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效果。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