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青年論壇》:艱澀的記憶

2013-04-29 11:00:49楊海文
粵海風 2013年5期
關鍵詞:時代

楊海文

記得很多年前,《天涯》雜志的李少君說有人想編一本回憶80年代的集子,要我也寫一篇。2002年1月,我寫了《作為“思想劇場”的八十年代》,大約7000字。不知李少君說的那本集子后來是否出版了,但新世紀以來,我一直覺得回憶80年代之于我們這一代并非可有可無的事情,而是義不容辭的一份責任,乃至是某種使命。兼職于《社會科學論壇》的張平先生十分認同這一理念,所以,編發了我的《自由共道文人筆——90年代思想史中的“道學”與“儒林”》之后,他又發表了我由《作為“思想劇場”的八十年代》擴展而成的《一個少年與80年代的“思想劇場”》。

這篇文章專門列了一節談李明華先生當年主編的《青年論壇》。篇幅雖然不大,但我的追憶不失于客觀,更是溫情的。比如以下這個段落:

大學畢業以后的許多年間,我在“身份證”與“精神故鄉”的雙重意義上一直處于流浪狀態。流浪,使得我在武漢大學讀書時買的很多書散失了。幸運的是,包括《青年論壇》、《新啟蒙》在內的一些珍貴書刊則保存了下來。在那些流浪的日子里,要是沒有《青年論壇》這樣的刊物伴隨著一顆孤立無援的靈魂,使我保持了對過去綿綿不絕的懷想,使我無法忘懷自己的“家園論語”和“心靈史記”,我想,一個少年在拒絕“豐乳肥臀”和“廢都”的時候,在堅定地要超越俗世的苦難與挫折的時候,或許就會缺少必要的“支援意識”。即使只是在這一意義上,我也沒有理由不對80年代以及這個時代的許多思想遺產心懷感激。

家里藏有一套老的《新華文摘》雜志,一本本翻閱,發覺《青年論壇》有許多作品被全文轉載過。例如,1984年創刊號上有兩篇文章,也就是胡德平的《為自由鳴炮》、許蘇民的《人的現代化》,均被《新華文摘》1985年第2期轉載;克劍在1985年第4期發表的《關于〈關于人的理論的若干問題〉的若干問題》,被《新華文摘》1985年第10期轉載。《青年論壇》1985年第3期封二有一段文字說:“《青年論壇》出版后,受到各界重視。全國五十多家報刊報道、介紹了《青年論壇》。《人民日報》、《新華文摘》、《世界經濟導報》、《長江日報》等報刊轉載了《青年論壇》的文章。編輯部每天收到大量熱情洋溢的讀者來信。”同年第6期第160頁還有更為詳細的說明,讀者可去自行品藻。1986年5月號第79頁的“本刊啟事”指出:“本刊1986年1月號、3月號及1985年合訂本已全部售完,請讀者一定不要再匯款來。”2007年9月13日,“新浪博客·王紹培的菜園”貼了一篇博文《三本期刊的消亡——一段快速回憶》。當年的辦刊人之一王紹培回憶說:“這本雜志很快就具有了全國性的影響,發行量也在短短時間內上升到幾萬份。”由此可見,《青年論壇》其時受知識界之重視、受讀書界之歡迎的程度。

《青年論壇》1985年第6期發表了署名北京記者站撰寫的《刀近喉頭》,是一篇有關改革形勢的報告。讀1986年7月號的《“關于‘文化大革命的再認識”座談會(發言摘登)》、11月號的《首都各界人士座談〈論言論自由〉》,知道北京記者站主持召開過好幾次高規格的學術座談會。記憶中,網上有則材料顯示了《青年論壇》駐北京記者站的辛勤勞動。現在,以“《青年論壇》、北京、自行車”三個詞為組合,從“中新山東網”又找到了這篇轉載于《晶報》的人物報道,題為《陳東升:上萬米高空看世界》。且看今天的泰康人壽董事長兼CEO陳東升怎么敘說當年的往事:“我大學剛畢業時分配到外經貿部工作。當時,湖北有一個學生(當為‘術——引者)刊物叫《青年論壇》,我被委任為這份刊物駐北京記者站的站長。我每天騎著一輛女式自行車,穿梭于北大、人大、清華、中央黨校等單位之間采訪,經常是凌晨三四點才能回到宿舍。這份兼職工作連一分錢報酬都沒有,很累,但我卻總是樂呵呵的。”零報酬地為《青年論壇》工作,這在商品經濟觀念蔚然勃興的80年代中期,意味著什么呢?

網上搜尋時,看到武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的《武漢方志網》有個“當代武漢報刊要目”,其中一條為:“《青年論壇》,雙月刊,大32開,1984年8月創刊,湖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負責人李明華。” 在上述王紹培的那篇博文中,則說是1984年10月創刊。查閱雜志,《青年論壇》創刊號的署名出版日期是1984年11月25日。此時此刻,我手頭這本被老鼠咬爛了右上角的創刊號,還讓我發現了一個我以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青年論壇》的刊號是“湖北省報刊登記證第207號”,原來這本雜志居然不是正式出版的期刊。

盡管沒有國內統一刊號,但《讀書》雜志1985年第11期,發表了許蘇民署名“甦民”所寫的《芳林新葉——評〈青年論壇〉》,足見雜志當時見長的不是別的,而是思想本身。創刊號上的《稿件征訂啟事》印證了這一點:“《青年論壇》將以青年一代的蓬勃朝氣、敏銳思想和創新精神在社會科學界獨樹一幟。《青年論壇》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理論創新、突破;在文風方面,反對繁瑣考證,反對新老八股,提倡樸實、清新、尖銳、活潑的文風。”

《新華文摘》1985年第3期對《青年論壇》的刊物介紹,第一句話就說《青年論壇》是“改革潮流中誕生的我國第一家面向廣大中青年的社會科學綜合性理論刊物”。由這句話,大多數《青年論壇》的老讀者大概都會聯想到一個人,他就是胡德平。胡德平是《青年論壇》的作者,1984年的創刊號上有其《為自由鳴炮》,1985年第2期有其《談〈岳陽樓記〉兼為〈黃鶴樓記〉征文倡議》。《青年論壇》編發文章,文末通常注明作者的年齡、單位甚至已刊的成果,但胡德平的文章之后并沒有這些信息,其實這并不意外。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主辦的網上《愛智論壇》,有篇丘岳首寫的《從胡平到李慎之:近二十年中國自由主義的艱難歷程》,其中說道:“1984年,在胡耀邦兒子胡德平的支持下,《青年論壇》在武漢問世。創刊號上胡德平《為自由鳴炮》一文在自由主義之石上擦出了一朵火花,而劃亮當代中國自由主義的則是胡平發表于該刊的《論言論自由》。”《青年論壇》1985年第2期第89頁有個關于“中國東湖智力開發聯合公司”的簡介,據說,在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關懷支持下并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這家公司,也是胡德平在湖北整黨時期所做的一件大事。

所謂第一家,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是“敢為天下先”。常識還告訴我們,第一既意味著勇氣與高度,同時也潛藏著風險與代價。《青年論壇》的最終結局我們是知道的,可是現在,不管記憶如何艱澀,我們還得真切地去踐履艾略特的教誨:“欣賞詩歌,不需要先理解它的意義,而是由于我們對詩歌欣賞,促使我們想去理解它的意義。”《青年論壇》1985年第3期那篇談艾略特著名長詩《荒原》的文章,以此作為題記,仿佛有著某種先見之明。“荒原”一詞,之于80年代,顯然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隱喻。

丘岳首文章中提到的胡德平與胡平,可謂《青年論壇》最重量級的兩個作者,足以并稱“二胡”,但這兩個人通常也很容易相互混淆——特別是在80年代早已遠離人們的今天。2008年3月15日,在“當當網”的《中國哲學的人文精神內核》一文下面,江漢大學政法學院的余元洲有則留言:“此文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發表在王一鳴等主編的《青年論壇》上,因該刊當時也發表有筆者拙作——《改革與國家經濟職能》一文,所以本人得以有機會拜讀此文。胡平先生是耀邦之子,此文寫得非常精彩。余今重讀,感慨良多!”幸好,緊接著就有人指出:“元洲錯了,張冠李戴!”余元洲的反應也十分迅速:“德平是耀邦之子,而胡平先生為另一先生也!專此更正,并向兩位當事人鄭重致歉!”

余元洲的《改革與國家經濟職能》發表于《青年論壇》1985年第4期,作者時年27歲,是武漢大學經濟系的研究生。研究生的文章之多,也是《青年論壇》之作者隊伍的一個特點,這是附帶要說的。可惜,刊發《中國哲學的人文精神內核》的那期雜志,我如今已經遺失了。

《青年論壇》總共出了14期,現在我只存有10期(1985年第6期,則有2本),而1985年第5期(總第6期)、1986年1月號(總8期)、1986年3月號(總9期)、1986年9月號(總12期),看來永遠與我無緣了。書刊的命運一如人的命運,有聚,也有散,而且往往更多的是散,真是令人唏噓不已。思想和精神也是這樣嗎?

《青年論壇》1985年第3期發表的《道德問題隨感錄》,文末標示:“作者胡平,38歲,工作單位: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作為《青年論壇》最重要的作者之一,胡平在該刊1986年7月號、9月號連載的《論言論自由》,于他本人,于一個時代,無疑又是最為重要的。網上相關詞條較多,從“新浪博客·孫律師的BLOG”可以瀏覽全文。孫躍禮律師轉帖時還做了“一點說明”:“本文是一篇有相當分量的關于言論自由的論文,是關注言論自由的朋友非常有必要一讀的好文章,作者是胡平,來自天益社區—學習站—新聞/傳播學……”

網上有關80年代《青年論壇》的信息實在太少了。所以,2007年9月20日,sun_atman從“羊城網”的“左鄰右舍”讀到《論言論自由》時的留言,讓我之于《青年論壇》、之于整個80年代艱澀的記憶,稍稍得到了撫慰。這個留言的內容是:“胡平的《論言論自由》是20多年前在《青年論壇》上最早讀到的。后來雜志輾轉與(當為‘于——引者)朋友之手,早已不知所終,深以為憾。今日在貴地重讀,感慨多多!謝謝你,兄弟!”

《青年論壇》1986年11月號登載了《首都各界人士座談〈論言論自由〉》。丘岳首說北京座談會10月份召開,這是有誤的,實際上是9月5日。今天,重讀這些學者的評價——盡管它們只是經過錄音整理、卻未經作者本人審閱,我卻仿佛有一種時代依然滯留于80年代的感覺。以下,摘錄其中的一些評價,以便我們重溫那個時代:

我看過胡平同志關于言論自由的文章,又高興又興奮。因為從他的文章里我看到青年一代的思想水平,看到中國的光明前景。我想,既然有一個胡平,必定還有許許多多像胡平同志那樣的青年。(杜汝楫)

胡平的文章寫得雍容典雅,富有理論魅力,稱它為現代中國的人權宣言,似乎并不過譽。雖然它出現在讀者面前稍嫌晚了一點,但是這個事實本身恰恰說明中國歷史已經進入一個關鍵時期。(何家棟)

讀胡平的《論言論自由》,覺得好像在讀歐洲啟蒙學者的論辯文章,兩者的風格實在相近。我想,這不是偶然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需要啟蒙,非常迫切地需要啟蒙。(梁治平)

胡平的文章作為當代政治、思想的經典之作,作為歷史文獻,我認為不宜改。現在應爭取出第一版,然后再出修訂版。(甘陽)

胡平的文章是一個標志,是中國新型知識分子的人格逐漸形成、新的知識分子的典范逐漸形成的一個標志。胡平的文章指明了中國知識分子應該如何行事、如何想問題。(陳子明)

要用一句話或者兩三個概念去概括某個時代,事實上是有點難的。時在中南財經大學政治系執教的沉揚,本名蔡崇國,也是《青年論壇》的老作者,他在1985年第2期發表的《論一九五七年》、1986年5月號發表的《論一九六六年》兩文,是我以前反復讀過的好文章。承蒙趙虹主編、張平特聘副主編的關愛,我也在《社會科學論壇》發表過《一個少年與80年代的“思想劇場”》、《自由共道文人筆——90年代思想史中的“道學”與“儒林”》。假如真有以十年為一個單位的“時代”存在,那么,當我今天寫作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卻越來越困惑了:我們在概念上究竟應當如何去定義一個特定的“時代”呢?更實在一點,我們這代人念茲在茲的“80年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呢?

《青年論壇》一紙風行之際,正值80年代中期。那個時候,如果說整個中國只有一個關鍵詞,這個關鍵詞就是改革。《青年論壇》1986年11月號第83頁有句話說得好:“魂兮歸來,我們民族中的慷慨激昂的改革精神呵!”只要稍微瀏覽一下《青年論壇》各期的目錄,我們不難獲得這樣一個印象:跟無數的作者一樣,《青年論壇》的編者們也把自己所處的時代視之為改革的時代。改革是整個民族的“共識”,但一家雜志的“創見”又該是什么呢?所有的“知識分子”都在為改革偉業而獻身,但“知道分子”又該以什么樣的事業作為自身既在時代之中、又在時代之外的追求呢?

讀《青年論壇》1986年5月號,從第91頁瞥見“懷疑的精靈已經來到了這個世界”這句話時,我馬上意識到——把篇名中有“自由”二字的所有文章做成一個列表,將是極有意味的:

1. 胡德平:《為自由鳴炮》,《青年論壇》1984年創刊號;

2. 於可訓:《將自由寫在文學的旗幟上》,《青年論壇》1985年第2期;

3. 沈大德、許蘇民:《自由的命運及其他》,《青年論壇》1985年第3期;

4. 凱明:《關于自由的三則對話》,《青年論壇》1985年第3期;

5. 陳恒六:《為學術自由呼號》,《青年論壇》1985年第3期;

6. 遠志明:《理論的生命:實踐與自由》,《青年論壇》1985年第4期;

7. 王增浦:《學術民主與學術自由》,《青年論壇》1985年第6期;

8. 胡平:《論言論自由》,《青年論壇》1986年7月號、9月號;

9. 閔琦:《出版自由與馬克思》,《青年論壇》1986年11月號;

10.《首都各界人士座談〈論言論自由〉》,《青年論壇》1986年11月號。

因為手頭缺失了4期雜志,這個統計可能并不全面。“管窺”也是可以“見豹”的。因此,從《青年論壇》的版面審視80年代,這個時代是一個“改革”的時代,也是一個“自由”的時代。改革是社會體制層面上的事情,《青年論壇》之推動改革,就是發表了一系列有關經濟學、管理學的好文章;自由是精神心靈層面上的事情,《青年論壇》之倡導自由,就是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哲學、政治學的大文章。皆“文以載道”也,皆“與時偕行”也,所以,知識界重視《青年論壇》,讀書界歡迎《青年論壇》。

“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教授對美國朋友說:你們要了解中國的年青一代在思考什么,可以讀讀《青年論壇》”,這句話見諸《青年論壇》1985年第6期第160頁。同一頁還告訴人們:思想界、理論界經常談論的一些文章,比如《為自由鳴炮》(胡德平)、《理論創新與當代中國》(韓小年)、《人的現代化》(許蘇民)、《智慧的痛苦》(王若水)、《來自壟斷的威脅》(楊再平)、《特區貨幣應該緩行》(丁寧寧)、《論一九五七年》(沉揚)、《極富探索性的新經濟政策》(陳志龍)、《中青年理論工作者廣州座談會述評》(特約評論員)、《天鵝之歌》(白樺)、《當代中國的主題》(韓小年),等等,都是在《青年論壇》上發表的。同一期那篇《我第三次感到貧乏》的文章,更是揭示出了個中的奧秘:“中國的無比豐富而生動的現實為真正的理論家提供的無窮的思維和創造的資源,是任何國家的同行都要羨慕的。我們的讀者群,也是任何國家所沒有的:不僅數量最多,而且最渴望了解自己周圍的現實,最熱切于追求真理,最熱誠地渴望社會的進步并為此獻身。”

我為什么要把《青年論壇》推動改革的文章叫做“好”文章,把《青年論壇》倡導自由的文章叫做“大”文章呢?以老百姓的思維看,“近水樓臺先得月”,談改革的文章再好,在武漢發表的也不會比在北京發表的好;“柳暗花明又一村”,談其他問題的文章,在武漢發表的就有可能媲美在北京發表的。以轉載率的思維看,如果有人對《青年論壇》的轉載情況做個詳細的統計,結果將會證明:倡導自由的“大”文章之受關注、重視的程度,遠遠要高于推動改革的“好”文章。譬如,從1985年第3期那篇《關于自由的三則對話》,可知胡德平的《為自由鳴炮》曾經被《人民日報》、《新華文摘》、《世界經濟導報》、《長江日報》等重要報刊轉載。以思想史的思維看,《青年論壇》遺留給后人的思想遺產,顯然更多的是那些“大”文章,而不是那些“好”文章。

一句話,《青年論壇》所要建構的80年代,可謂一個“以改革為體,以自由為魂”的時代。1985年第6期那篇《改革時期的用人之道》說過:“一只獅子帶領一群綿羊,可以戰勝一只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但是,“實際”的時代是否允許包括《青年論壇》在內的有識之士去建構這樣一個“理想”的時代,卻不是本文試圖解答的問題。記憶艱澀之際,只好抄錄王紹培那篇博文里的一段話,聊備參考:

整個1980年代,人們更主要是在文學創造方面和理論探討方面實踐自己的主動性,那時還沒有多少商業的機會,也欠缺消費的能力,生活簡單,思想積極,精力旺盛,而公共話語高度集中在一些基本性的“大詞”和全國性的“大事”上面。《青年論壇》表現了那個年代一代青年學子對“大事”的關心和熱情,它的許多理論探討即使在現在看來也是很富有前瞻意味的。這應該很好理解,那是一個重新出發的年代,所謂百廢待興。

行文至此,之于《青年論壇》,特別想談一談《前輩寄語》欄目。一本“青年”的論壇,如何去面對自己的“前輩”,“前輩”又會怎么看待他們呢?檢索我所保存的10期雜志,這個欄目倒也不是期期都有,凡有則必是名家大師出場:

——創刊號上的“前輩寄語”是李澤厚寫的,有云:“《青年論壇》設有‘批判封建主義和其他錯誤思想的‘箭響林專欄。這使我也很高興。我們要批判資產階級錯誤理論和思想。但幾千年來封建主義的陳污積垢難道不要認真批判嗎?難道不應該讓它隨著農村小生產局面而徹底清除嗎?”

——1985年第1期的“前輩寄語”是章開沅寫的,有云:“青年不能總是坐在長輩的面前充當沉默的聽眾,青年需要有自己的園地,自己的論壇。《青年論壇》可以說是應運而生,并且是誕生在我們引以自豪的東湖之濱,我們應當為之祝賀,為之喝彩,為之鳴鑼開道。”

——1985年第2期的“前輩寄語”是董輔礽寫的,有云:“我希望,由于《青年論壇》的創刊,第一,能夠促成大量的青年經濟理論工作者的更快成長,發現許多大有前途的青年經濟理論工作者。如果若干年后,已經成長為優秀的經濟理論工作者的處女作是《青年論壇》發表的,那就更有意思了,我想一定會有的。第二,能夠發表青年理論工作者具有創新內容的著作,以推動我國經濟理論沿著馬克思主義軌道不斷發展,并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有益的作用。如果做到了這兩點,無疑,這將是《青年論壇》的貢獻。”

——1985年第4期的“前輩寄語”是卓炯寫的,有云:“中青年理論工作者廣州座談會邀我參加,會上《青年論壇》的編輯要我寫點意見供同志們參考。前幾年把中國青年講得莫衷一是的時候,我就持反對的態度。按照我的看法,青年中存在的一些缺點,和我們時代的缺點是有聯系的,而且也不是主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時代的進步,青年們的活力就像長江大河一樣奔騰起來。他們創辦的《青年論壇》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1985年第6期的“前輩寄語”是于光遠寫的,有云:“我認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是同你們一起研究、一起討論。一年來,你們這個刊物提出了很重要的問題。其中有些問題我是應該研究而尚未研究的。我相信同你們一起研究、一起討論,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好處。這會促使我去閱讀一些應該閱讀的書,啟發我去思考一些原先沒有想過的問題。”

——1986年5月號的“前輩寄語”是陶軍寫的,有云:“我讀了《青年論壇》的一些文章,這些文章大都是題材新穎,思路開闊,文字雄辯,反映了一代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對于我們這個時代的高度熱情和責任感,他們就許多有意義的問題,發抒了自己的感情,運用多種方法,提出許多意在解決問題的構想和建議。這些都有益于擴大人們的視野,也必然有助于人們為了解決問題所進行的思考。我以為,以《論壇》為核心或近或遠所圍聚起來的青年同志們,可以說都是有志之士,而《論壇》在它問世以來這段時間內,起了它自己和社會人士所預期的作用。”

——1987年第1期的“前輩寄語”是黎澍寫的,有云:“《青年論壇》編輯同志約為刊物的‘前輩寄語欄寫稿,使我感到非常吃力。何謂‘前輩寄語?想必是前輩根據過去栽跟頭的切身經驗給現在的青年以告誡罷。大概栽跟頭的前輩都心有余悸,提起往事怕人說是算老賬,又怕一言不慎,引起新的麻煩。總之是顧慮重重,決不會踴躍‘寄語。而誨人不倦的前輩,大概又都是沒有栽過跟頭的,他們往往道理很大,真正切身經驗不多。因此,我想與其寫‘前輩寄語,倒還不如‘寄語前輩。”

從編輯學的角度看,《青年論壇》善于欄目經營,是個顯著特色。“隱性欄目”難以評價,在“顯性欄目”上,《前輩寄語》就是一個極具創意并能持之以恒的優秀欄目。《青年論壇》的顯性欄目基本上比較固定,偶爾也會有所增添,譬如1986年7月號開辟了新欄目《官制研究》,還配發了“編后記”:

又辟一欄,官制研究,謹發以上三篇。

談官僚主義,義憤填膺。止于談談,如何根治?還是那句老話,采取組織措施,從制度上,尤其從制度的技術方面下一點功夫。西方有一套文官制度,百年施行,功績顯著,能否借鑒?如何借鑒,搞出一套既不悖于國情、更能益于新生的我國官制系統?愿有心人思考、動筆。

閱覽我存有的10期雜志,這是第一次出現“編后記”。盡管還只是匿名的,也只是就某個欄目所寫,但畢竟昭示了《青年論壇》這個編輯共同體的某種自我意識。《青年論壇》編輯文章,好些不署責任編輯,即使簽署,用的也是筆名。譬如,常常見到“工一”編的文章;依據中國的造字習慣,它或許就是王一鳴的筆名,因為其名有“一”之一字,把“一”移入“工”中則成“王”之一姓。再如,1985年第1期有兩篇談校園題材文學作品的文章,責任編輯署名“可訓”,不難猜測它是於可訓的筆名,由此亦見《青年論壇》有許多兼職編輯。據我所見,直到1986年11月號,一般讀者才可能清楚地知道《青年論壇》的編輯人員構成:主編是李明華,副主編是王一鳴,編輯及工作人員有王紹培、王麓怡、陳剛、邵學海、周曉佑、喻承祥。到了1987年第1期,明華先生開始以主編的身份寫《編輯手記》,但倍感遺憾的是——這是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

從期刊史的角度看,《青年論壇》“生于”1984年11月25日出版的創刊號,“卒于”1987年1月5日出版的總第14期,“享年4歲”。現代社會中,刊物之興亡,經濟因素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讀1986年11月號封二刊登的《致讀者》,期刊中人,尤其是做學術刊物的人,都會感喟以下的感嘆:“敝刊名為‘自負盈虧,實則兩年來一直只虧未盈,虧了又無來源補給,故在經濟上十分拮據,常有捉襟見肘之窘況。”以往都是六毛錢一本,來年就要漲價到七毛五了,明華先生原以為發行量一下子會掉下去,但擔心是多余的。1987年1月1日,明華先生在《青年論壇》惟一的那篇《編輯手記》中就說:“我寫這篇手記時,郵局報來了一九八七年訂戶數,比一九八六年增加了兩倍。我當即表示要請編輯部全體同志的客。我們這個編輯部,工作人員確實辛苦,但看到讀者如此關懷,誰不感動。可尊敬的讀者們呵!”定價多了一毛五,發行量增加了兩倍——看來,《青年論壇》之亡,非經濟緣由也,至少不是出于經濟緣由一端。

一個人只有超越于時代,才會成為一個杰出的人。同樣,一本刊物要成為一本杰出的刊物,也得超越于自身所處的時代。舉凡超越,多是思想的職分。80年代尤其如此,所以,“大事”多,“大詞”多。《青年論壇》作為一本“地方性刊物”,卻傳播了“全國性理念”,乃至揭示了“未來性方向”,——其興也關乎思想,其衰也關乎思想,這對我們這些從80年代的武漢和中國走過來的人來說,好像是不言而喻的。

《青年論壇》作為一份記憶,它將伴隨著《向大海》一文里的那段對話——問的是個孩子、答的是暢游長江的艾路明,永遠敞開在我與時代、我與思想的對話之中。于是,這份艱澀的記憶也就恒久地定格在了《青年論壇》1985年第2期的第50頁:

“你從哪里游來?”

“武漢。”

“武漢在什么地方?遠嗎?”

“在上游。很遠。”

“你要游到哪里去?”

“上海。”

“上海是個大海嗎?”

“不,哦,對!是一片很大很大的海。”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

猜你喜歡
時代
20時代,輝煌開啟
最美新時代
嶺南音樂(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壯麗七十載奮斗新時代
陽光(2020年6期)2020-06-01 07:48:36
壯麗七十載 奮斗新時代
陽光(2020年5期)2020-05-06 13:29:18
立足新時代 展現新作為
人大建設(2019年11期)2019-05-21 02:54:48
冷戀時代
電影(2018年9期)2018-10-10 07:18:38
“兩會”“典”亮新時代
金橋(2018年4期)2018-09-26 02:24:44
e時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時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時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99视频只有精品| 日韩视频免费|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拍爱|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欧美黄网在线|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伊人色婷婷| 在线国产91|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 欧美日韩专区|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婷婷激情五月网|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欧美第一页在线|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久久网综合| 国内精品自在欧美一区|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欧美在线免费|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日韩av资源在线|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日韩天堂网|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www亚洲精品| 亚洲视频色图|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3p视频|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国产一级裸网站|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91在线中文|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亚洲无码37.| 成人日韩视频|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999精品视频在线|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亚洲区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日韩第一页在线|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