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人的“活在歷史”意識

2013-04-29 11:00:49高希中
粵海風(fēng) 2013年5期
關(guān)鍵詞:歷史

高希中

在《晉書·桓溫傳》有這樣一段記載桓溫曰:

然以雄武專朝,窺覦非望,或臥對親僚曰:“為爾寂寂,將為文景所笑?!北娔覍?。既而撫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復(fù)遺臭萬載邪!”

在《晉書·孫盛傳》有這樣一段記載與前述桓溫心境形成鮮明的對照:

盛篤學(xué)不倦,自少之老,手不釋卷。著《魏氏春秋》、《晉陽秋》,并造詩賦論難復(fù)數(shù)十篇。晉陽秋詞直而理正,咸稱良史焉?;笢匾娭?,怒謂盛子曰:“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guān)君門戶事。”[1]

在文天祥《指南錄》里有一首家喻戶曉的七律《過零丁洋》,詩曰: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98年11月20日的《南方周末》對劉少奇有這樣一段記載:1962年的一天,中南海游泳池畔,毛澤東質(zhì)問劉少奇為什么不頂住鄧子恢、陳云等人的“右傾”舉動,劉少奇 “有些動感情”地說:“餓死這么多人,歷史要寫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書的!”[2]

上述資料中的主人公都是上了史書的人。從這三則歷史記載看,他們也都知道自己要進入史書,并面臨后世的考評,并且也希望自己能夠“流芳”,以較好的姿態(tài)生活在歷史上,而不是真如桓溫所言“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復(fù)遺臭萬載邪”。其實,上得了中國史書的遠不止三人,眾多精英人物,他們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這種心境。就小人物而言,可能進入不了正史,也有著類似的心境,并且表現(xiàn)在了不同的歷史之中。那么,中國人這種心境的緣由是什么呢?本文淺陋認為可能有如下幾點。

一、進入歷史與后世考評

對人而言,有一個鐵律,即每個人都有生命終結(jié)的時候。對中國人而言,在離開現(xiàn)世后,因每個人的作為不同,又以不同的方式進入歷史并活在歷史之中。比如政治人物周公、武王、秦始皇、漢武帝、曹操、武則天、毛澤東等;思想文化人物老子、孔子、韓非子、胡適、顧頡剛、陳寅恪等。這一大批歷史人物仍以非生命的形式生活在他們的歷史而我們的生活之中,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觀念或生活。他們生活于歷史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史”的形式,一是血脈傳承的形式。對主流社會的精英人物而言,主要體現(xiàn)于正史、國史和學(xué)術(shù)史之中;對民間社會的普通民眾而言,則較多地體現(xiàn)在血脈傳承及地方志、野史、家譜、家史、墓志、說唱、口耳相傳史或子子孫孫的口碑之上。因種種原因,隨著時間的流逝,可能進入歷史中的許多普通人物永遠消失在歷史之中,不被后人記起;但是對于那些重要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后世子孫則永遠銘記,特別是主流社會的精英人物更是如此,比如上述人物。

進一步而言,凡是進入歷史的人物,都要面臨后世的考評,并且這種考評不是在一人一世身上所能完成,而是面臨其后諸多時代眾多子孫的考評。比如,在當時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不能鉗制或左右后世人對他的評價;曹操也不可能想到在公元1959年發(fā)生了關(guān)于他的歷史作為與道德品質(zhì)的大討論;武則天相對有自知之明,留下“無字碑”任由后人評說,后人也確實沒有讓她老人家失望。

后世的考評一是事實之評,即后世子孫會把他們所認為重要的歷史事件或人物實事求是地記錄下來,以“求真”的精神力求事件或人物的真實;一是對他們所記錄的人物或事件做出自己的評價:或功成名就的肯定,或遺臭萬年的定音,或善惡褒貶的爭論。

國人喜歡記史,喜歡把發(fā)生在身邊的、他認為重要的東西記錄下來以遺后人,或讓他們知道事實的真相,或作為他們立身處世的龜鑒。即使在當時由于政治高壓或恐怖社會環(huán)境不能記下身邊的歷史,以后也會有人記下。例如,岳飛被秦檜、趙構(gòu)等人以“莫須有”的罪名殘酷致死后,秦檜奸黨兇焰熾烈,多方肆虐,以致沒有人敢在岳飛慘遭橫禍之后,立即把他的生平事跡和言論風(fēng)采全面系統(tǒng)地記載下來,寫成行狀或墓志銘之類。相隔六七十年后,其孫岳柯才為他編寫了一部《行實編年》。其后作者繼起,關(guān)于岳飛的書籍多了起來。[3]

特別就史家而言,他們很愿意記述,也很善于記述歷史,評述歷史。他們以記史為天職,以天下為己任,仗義執(zhí)言,褒貶他人善惡。中國人記史的傳統(tǒng),既有官方集修,又有私家著述。官修與私撰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也互為競爭,競爭在歷史中的長久性和歷史中的話語權(quán)。

更進一步而言,后人的這種考評本身也受到考評。后人對前人的考評并非一勞永逸地存在于歷史之中,而是這種考評本身受到后人的不斷挑戰(zhàn)。若是某一考評失真或有失公允,就同樣面臨后人的考評與糾正,從而替代原來的考評。最終在歷史中沉淀下來的那些記述和考評是經(jīng)過激烈競爭和苛刻篩選的。因為歷史著述是一個開放、競爭的領(lǐng)域,并且這種競爭不在一時一世所能完成。在這個領(lǐng)域中,記史者或史家可陳述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同時也承擔(dān)別人的挑戰(zhàn)與駁難。但只有少數(shù)人既能陳述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又能應(yīng)對別人的挑戰(zhàn)與駁難,而獲得這一領(lǐng)域的話語權(quán)。例如,即使司馬遷也屢遭后世史家的發(fā)難,如《史記三家注》。《史記》受后人尊敬的程度與受后人盤詰的程度成正比?!妒酚洝返某掷m(xù)權(quán)威,與受到的持續(xù)拷問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其后面的“注”越注越多,一個主要的內(nèi)容就是對《史記》所記的更正,或地點,或時間,或無從考。因此,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歷史撰述的權(quán)利平等,話語開放,但權(quán)威卻在競爭中生成。

因而,嚴謹?shù)挠浭氛呋蚴芳也唤?jīng)深思熟慮不敢下筆,史著不被百般挑剔不被傳世。如果一個著史者胡說八道,就有其他的著史者收拾他;一則駁爛他的著述,二則鞭撻他的人品,并使他的著述也上史,使他和他的著述成為史中丑類,遺臭史籍。例如,劉知幾《史通·曲筆》所記曲筆之人與曲筆之事。所以史家或記史者落筆不能不小心,也不敢不小心,不能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這正如唐德剛所言:歷史是一面篩子,“優(yōu)良的作品,一定要經(jīng)得起歷史的考驗!古往今來的佳作、巨著,無一而非是歷史的篩子篩出來的。”[4]所以,對歷史人物記述與評價的最后定音不知是哪一時代的哪一史家或記史者所為,無從鉗制也不能鉗制。因而,對歷史真實的記述和考評具有歷時性和長久性,并彰顯著中國特有的一種歷史文化。

二、現(xiàn)世與歷史之間的平衡

正是由于上述中國人好記史、修史、評史,以及客觀歷史過程所呈現(xiàn)出的這種特點,使中國人在現(xiàn)世和歷史之間有了一種平衡,即現(xiàn)世權(quán)威與歷史地位、現(xiàn)世利益與歷史聲譽、現(xiàn)實境遇與歷史境遇、政治正確與歷史正確之間的平衡?;蛘哒f中國記述的歷史具有平衡現(xiàn)實與歷史的功能?,F(xiàn)實和歷史的這種平衡,使人們特別是精英人物不但要角逐現(xiàn)世的權(quán)威、聲譽、成功,還要角逐歷史中的權(quán)威、聲譽、成功。這也呈現(xiàn)出史家通過寫史而參與歷史創(chuàng)造的巨大影響。

(一)現(xiàn)世成功不等于歷史成功。

在眾多的歷史人物當中,很多人一輩子事業(yè)失敗,而我們卻紀念他們。譬如岳飛,雖然事業(yè)失敗,但聲名流芳。又如蘇軾、辛棄疾的成功“不在于功名利祿的成功,而是人格上的成功”。他們都不是為自己不幸的遭遇,而是為國家的興亡、人間的太平、人生的無常而感慨;他們的那些動人的詩句,沒有悲嘆自己的命運,而是悲嘆萬民百姓、宇宙眾生,這是他們真正成功的原因。[5]因此,現(xiàn)世的成功與歷史的成功未必統(tǒng)一,現(xiàn)世成功不等于歷史成功;現(xiàn)世權(quán)威未必等于歷史權(quán)威,而且很可能是權(quán)威越大,歷史地位越低。贏得現(xiàn)世未必贏得歷史,失敗于現(xiàn)世,未必失敗于歷史?,F(xiàn)世中的成功者未必是歷史中的成功者?,F(xiàn)世的所謂成功者可能做到呼風(fēng)喚雨、為所欲為,甚至制造人間災(zāi)難,但是他們在歷史中卻遭子孫后代的謾罵與唾棄,比如慈禧、秦檜等。同理,現(xiàn)世中的失敗者未必是歷史中的失敗者,而可能是歷史中的成功者而享有盛名,比如岳飛、文天祥。岳飛,他只在當時是失敗,他在后世卻成功。文天祥,“倘使沒有一個文天祥,那將是一部中國歷史的大失敗?!退膫€人論,他是失敗了。從整個歷史論,他是成功了?!盵6]中國歷史注重衰世亂世人物、失敗的人物、無表現(xiàn)的人物,這中國的史心,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之真精神所在,亦即中國文化傳統(tǒng)精義所在。“歷史的大命脈正在此等人身上?!盵7]雖然錢穆先生的結(jié)論可能值得商榷,但起碼道出了中國文化的一種現(xiàn)象和精神,類似歷史人物的實例在歷史上不勝枚舉。

(二)政治正確不等于歷史正確。

在中國歷史上,政治的正確不同于歷史的正確。政治正確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并且有時也確有現(xiàn)實考慮的必要。歷史正確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史家、記史者或民眾所堅持的真理。他們不會為了遷就政治正確,而抹殺歷史抹殺真實,從而使史實失真或使真理埋沒,也不會以政治正確代替歷史正確。對同一事件,在政治層面和歷史層面有不同的理解與闡釋。例如對張邦昌降金一事,政治和歷史的對待決然不同。在政治上,“王即皇帝位,相李綱,徙邦昌太保、奉國軍節(jié)度使,封同安郡王”。同時,高宗降御批曰:“邦昌僣逆,理合誅夷,原其初心,出于迫脅,可特與免貸,責(zé)授昭化軍節(jié)度副使、潭州安置。”但歷史卻把張邦昌列入“叛臣傳”的第一名。[8]在政治上可以原諒張邦昌,可是歷史不原諒張邦昌。明清之際的洪承疇也是如此。早在崇禎初年,洪承疇已經(jīng)官至延綏巡撫、陜西三邊總督加太子太保,為撲滅明末農(nóng)民起義立了大功,成為崇禎的心腹。在1640年,洪承疇又總督薊遼軍務(wù)。在松錦大戰(zhàn)中被俘?;侍珮O對洪承疇有禮有加,洪承疇最終降清。之后,洪承疇隨多爾袞入關(guān),入內(nèi)閣總理軍務(wù),成為清統(tǒng)一全國的主要智囊。他在消滅南明唐王、魯王、桂王政權(quán)及鎮(zhèn)壓大順、大西農(nóng)民軍余部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死后贈少師,謚文襄,賜葬京師,立御碑??墒菤v史卻將洪承疇永久長存于《清史列傳·貳臣傳甲》之中。[9]可能后世的史家對洪承疇有不同的評價,但這種評價與《清史列傳》對他的“貳臣”評價互為競爭,到底哪一種評價最后成為歷史的定音,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清史列傳》這部著作不遺失的話,那么洪承疇將永久作為“貳臣”長居其間。

(三)現(xiàn)世境遇不等于歷史境遇。

人們在現(xiàn)世的生活中,往往有一種“德”與“?!毕氡畴x的問題。比如伯夷、叔齊“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庇秩缒切安傩胁卉?,專犯忌諱”者卻“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而那些“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不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zāi)者,不可勝數(shù)也。”對這種“德”與“?!毕氡畴x的情況,司馬遷在兩千多年前就接連發(fā)問:“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是“遵何德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10]歷史人物在現(xiàn)世境遇不論是富貴顯赫還是歷經(jīng)磨難,不論是飛揚跋扈還是冤死腰斬,都不等于他們在歷史中的境遇,或許這兩種境遇恰恰相反。

1981年1月27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歷史的審判》一文,就在這個問題上給我提供了現(xiàn)代史的例證注釋。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述:

張志新被割斷喉管送上刑場,已為人所共知。遇羅克的遭遇宛如“一個冬天的童話”,也已家喻戶曉。然而,如果翻一翻那地下室里堆積如山的檔案,聽一聽人民群眾飽含淚水的訴說,人們還會了解到更多至今仍隱姓埋名的人們可歌可泣的事跡。

在我們熟悉的朋友中就有這樣一位同志。這是一個勇敢純真的南國女性,名叫林昭。由于她不愿意向風(fēng)靡一時的現(xiàn)代迷信活動屈服,被關(guān)進了上海的監(jiān)牢。但是,她堅持用記日記、寫血書等種種形式,表達自己對真理的堅強信念,心甘情愿地戴著“頑固不化”的枷鎖,過早地結(jié)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她就義的詳細經(jīng)過至今無從查考,我們只知道這樣一個消息:1968年5月1日清晨,幾個“有關(guān)方面”的代表找到了她年邁的母親,宣告林昭已于4月29日被槍決。由于“反革命分子”耗費了一發(fā)子彈,她的家屬必須交納五分錢的子彈費。這真是使人毛骨悚然的天下奇聞!……這不能不說是又一個“史無前例”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11]

上文中所提的張志新、遇羅克、林昭等死難之士已有許多有文章或?qū)VM行記述,同時也有專門的紀念網(wǎng)站予以懷念。[12]他們的現(xiàn)世遭遇與歷史聲譽截然不同,他們注定被歷史銘記并享有盛名。這是歷史對他們所遭受磨難的補償。這昭示出歷史人物的現(xiàn)世境遇與歷史境遇的巨大差別:歷史讓那些生前有福而無德的人死后留下罵名,予以追罰,即所謂“遺臭萬年”;讓那些生前有德而無福的人死后享有盛名,予以補償,即所謂“流芳百世”。

因此,歷史使得那些在現(xiàn)世中絕望的人們懷有最后的希望,也成為他們的寄托。即希望歷史能做出公正評價,還他們以清白。歷史成為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讀書人在其一生,特別是人生緊要關(guān)頭所倚重的精神支柱。這種具有終極意義的信念,即能超越人的生死大限的信念,為中國一些精英之士所堅守。張志新曾在獄中說:“行兇者、幫兇者,你們可以逃之夭夭么?不!……你們將受到歷史的嚴懲!這筆賬是要算的?!盵13]遇羅克在其人生緊要關(guān)頭也談到了歷史:“從《出生論》一發(fā)表,我就抱定了獻身的宗旨。我想歷史是會把我的這一段活動當作注腳的,它是會估價我的功過的?!盵14] 1968年4月29日,林昭在接到自己的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判決書后,留下了最后一份血寫的遺書:“歷史將宣告我無罪?!盵15]在此之前,林昭還曾說:“我隨時都會被殺,相信歷史總會有一天人們會說到今天的苦難!”[16]歷史無疑是張志新、遇羅克、林昭等殉難之士最后的希望,也是他們惟一的希望??梢哉f,就是這個希望支撐著他們?nèi)淌芰顺H藷o法忍受的苦難,走過了常人無法走過的路。這里的“歷史”之意,不僅指客觀的歷史,也指記史者或史家所記述的歷史。

三、不朽理念的“同世”性、主觀性與后世承擔(dān)性

超越個體生命一直是人類不懈的精神追求?!叭瞬粷M足于現(xiàn)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xiàn)實世界,這是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渴望。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無二致?!盵17]至于如何闡釋這種理念,不同的文明采取不同的方式:基督教文明采取宣講《圣經(jīng)》的方式,伊斯蘭教文明采取宣講《古蘭經(jīng)》的方式,中國文明則主要采取刻諸青史的方式。對中國人而言, 他們將目光超越了現(xiàn)世而投向歷史,以求得超越肉體生命的不朽:或永生于歷史,或長存于血脈傳承。血脈傳承既被精英文化所肯定,也為大眾文化所接受,而他們?nèi)松罡邇r值在于青史留名。借助歷史,人們可以超越時空的界限,不但生活在現(xiàn)在,還能生活在未來。劉知幾對這種人生態(tài)度作了惟妙惟肖的分析:“何者而謂不朽乎?蓋書名竹帛而已?!盵18]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道出了人們的共同憂慮。中國人的“活在歷史”或“青史留名”的不朽方式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19]

中國人的不朽首在“立德”,這不僅是由于“立德”在“三不朽”之中排名第一,代表了中華文明的一種傳統(tǒng)和期待,而且更是因為“立德”最難,它不僅要求人們有嚴格的自律,而且要承受現(xiàn)世更多的不快與磨難,甚至寶貴生命的付出?!傲⒐α⒀匀绠孆堻c睛,還須歸宿到立德。”[20]“三不朽”多具精神品格,凸顯個人的責(zé)任意識、奮斗精神、修養(yǎng)水準,突出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為,這可通過文字記載下來成為典籍,也可通過口述故事傳承下去而成“口碑”。相比而言,西方人的不朽,在其死后到另一個世界中去,而中國人的不朽,則在他死后依然留在同一個世界里,即他的生平思想留在他家屬子孫或后代人的心里而得不朽。[21]

由于中國人這種“不朽”理念的“同世”性和主觀承擔(dān)性,使人們特別是精英人物在主觀上不得不注意自己現(xiàn)世的所作所為,并在主觀上牢牢樹立一種“活在歷史”或“不朽”于歷史的理念。一般來說,一個人在物質(zhì)生活、學(xué)術(shù)權(quán)威、政治權(quán)力達到一定程度或近乎極致時,其精神追求就會上升到一定高度,就很在乎“青史留名”的東西。而進入歷史并被后人時時銘記的東西必定是強烈震撼人心的東西,一類是屬于大善的東西,非常真、善、美;一類是大惡的東西,極其假、惡、丑。人特別是精英人物如學(xué)術(shù)權(quán)威、達官貴人、政治專家、文化名人,等等,一般是追求前者而避免后者,即立德、立功、立言。

當普通人眺望或物質(zhì)生活或?qū)W術(shù)權(quán)威或政治權(quán)力的地平線時,達官貴人或?qū)W術(shù)權(quán)威已經(jīng)站在這些東西的制高點上。此時,他們也已站在“歷史”的地平線上,并須要考慮以一種什么樣的姿態(tài)活在歷史上。因為他們或是天下公器的掌握者,或是社會資源的享有者,或是公共權(quán)力的持有者,所以不論他們愿意不愿意,也不論如何地專制暴虐、飛揚跋扈、作威作福,他們都將進入歷史,并由后人真實記述與公允評判。他們自己不注意現(xiàn)世的作為不要緊,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后人會替他們注意,比如康生;他們自己不考慮以什么形象生活于歷史也不要緊,綿綿數(shù)代的后人也會替他們考慮,例如汪精衛(wèi)。從而,他們或以真、善、美,或以假、惡、丑的面目生活在歷史上。

由此可見,中國人這種“不朽”理念或青史所留之“名”往往造成非?,F(xiàn)實的后果。同時,這種現(xiàn)實后果進一步體現(xiàn)在與“血脈傳承”的關(guān)聯(lián)上,并往往由血緣承擔(dān)。一個歷史人物無論是有善名還是有惡名,都會影響其子孫的生存狀況,至少會影響他們的精神狀況。[22]比如引以為豪的袁崇煥世界各地的子子孫孫,[23]又如仍為祖宗蒙羞而抬不起頭來的秦檜孫孫子子。[24]可以說,中國歷史上凡是有品位有教養(yǎng)的思想家、史學(xué)家、政治家或其他人物,都很在乎自己身后事,而不愿意在歷史中留下罵名,并蒙羞于子孫。

有上述不難看出,歷史確實能讓人們恰當?shù)匾?guī)劃他們未來的生活。正是由于浸潤在這種深厚的歷史意識之中,所以有的學(xué)者認為“中國人都可以說是‘歷史人。在中國文化中,所謂‘人,在很大程度就是‘歷史的人”。[25]在某種程度上,一個人生命的意義被他所處的歷史和后人記述的歷史所定型,生命的價值也由他所處的歷史和后人記述的歷史所定位。

后人在記述歷史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力求歷史的真實,即“求真”,這不論在古代史學(xué)還是近現(xiàn)代史學(xué),不論是中國史學(xué)還是西方史學(xué),都眾口一詞。另一方面是講求善惡褒貶,維系人倫價值。前者不論于古于今都受肯定,而后者在中國古代史學(xué)中異議不大,但在近現(xiàn)代史學(xué)中屢遭質(zhì)疑,一是史學(xué)該不該有道德評判的問題,一是具體善惡褒貶的道德價值觀念的認同問題。同時,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中有一種“活在歷史”或“青史留名”的不朽理念,人們總希望留下美名而不希望留下罵名,或貽害子孫或遺臭萬年。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xué)與史書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與文化財富?,F(xiàn)在的問題是,中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是否毫無價值可言,而統(tǒng)統(tǒng)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還是根據(jù)新的時代特征而有選擇的繼承其中合理與優(yōu)良的成分?時境變遷,盲目全部照搬固不可??;歷史無法割斷,盲目全部排斥也不可行?!叭藗冏约簞?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tǒng),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盵26]在我們這個沒有全國性宗教信仰的民族里,能夠讓人們,特別是精英人物感到有所震懾與敬畏的東西也只有歷史了。對中國人而言,“青史留名”是一種心靈的價值、一種美感的價值、一種無與倫比的偉大精神價值。

總之,中華民族有著深厚而源遠流長的記史、修史、評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歷史,不論是客觀的歷史還是后人記述的歷史,都堅守著“求真”、“公正”和“不朽”的品質(zhì)與信念。這可以說是堅守著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核心價值,堅守著所有偉大文明都擁有的一種普世價值。這就使現(xiàn)世中的人們不得不在現(xiàn)世和歷史之間做出一種平衡,也使得中國人特別是有品位的中國人,不僅注意自身現(xiàn)世的所作所為,而且考慮要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活在歷史之中。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

[1]《晉書·桓溫傳》(卷九十八)、《晉書·孫盛傳》(卷八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第2576、第2148頁。

[2]《劉少奇、毛澤東和四清運動——劉源、何家棟對一段歷史公案的回憶、考證》,《南方周末》1998年11月20日第10版。

[3]鄧廣銘:《岳飛傳·自序》,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年3月,第1—5頁。

[4]唐德剛:《史學(xué)與紅學(xué)》,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3月,第193頁。

[5]參許倬云,《從歷史看人物·自序 愿有多高,力有多大》,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1月,第1—4頁。

[6]錢穆:《國史新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2月第2版,第272—273頁。

[7]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3月第2版,第80—97頁。

[8]《宋史·列傳第二百三十四 叛臣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1月,第13972—13973頁。

[9]參《清史稿·洪承疇》(卷275,列傳24),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2月,第9465—9475頁;《清史列傳·貳臣傳·洪承疇》(卷78),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1月,第6442—6453頁。

[10]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第2124—2125頁。

[11]穆青、郭超人、陸拂為:《歷史的審判》,《人民日報》1981年1月27日,第3版。

[12]張志新紀念網(wǎng)站: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1K86/zhangzhixin060404.html;http://www.fenfenyu.com/Memorial_Static/3651/Article/1.html。

林昭紀念網(wǎng)站:http://linzhao.netor.com/;http://www.yiqin.com/memorial/event.html?m_id=20841。

遇羅克紀念網(wǎng)站:http://www.yiqin.com/memorial/message.html?m_id=23909&page=0。

[13]張書紳:《正氣歌》,周明主編《歷史在這里沉思——1966—1976年紀實》(第3冊),北京:華夏出社,1987年,第237頁。

[14]王晨、張?zhí)靵恚骸秳澠埔鼓坏碾E星》,周明主編《歷史在這里沉思——1966—1976年紀實》(第3冊),北京:華夏出社,1987年,第275頁。

[15]彭令范:《我的姐姐林昭》,許覺民編,《追尋林昭》,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11月,第58頁。

[16]張元勛:《北大往事與林昭之死》,許覺民編,《追尋林昭》,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02頁。

[17]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簡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第5頁。

[18]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史館建置》(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4月,第303頁。

[19]《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襄公二十四年》,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9月,第1979頁。

[20]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8月,第57—58頁。

[21]參錢穆:《靈魂與心》,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11月,第7—8頁。

[22]參單少杰:《〈伯夷列傳〉中的公正理念和永恒理念》,《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2005年第6期,第129—137頁。

[23]參閻崇年:《袁崇煥傳》,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第207—218頁。

[24]自稱是秦檜第三十二世孫的秦良稱:“我從來不向陌生人提到我是秦氏后人。”(《秦檜后人反對祖先像跪岳母墓》,《北京晚報》2005年6月9日第35版。)

[25]黃俊杰:《中國歷史思維的特征》,《史學(xué)理論研究》2013年第2期,第127—133頁。

[2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603頁。

猜你喜歡
歷史
元旦的歷史演變
歷史重現(xiàn)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篡改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7月
歷史上的5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99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久久77777| 欧美劲爆第一页|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av在线5g无码天天|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国产日本视频91| 操美女免费网站|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91丝袜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无码AV动漫| 欧美在线视频a|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亚洲 成人国产|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日韩二区三区| 午夜丁香婷婷| 国产男人的天堂|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99热最新网址| 国产91丝袜|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天堂网| 亚洲二区视频|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亚洲成人免费看| 日韩专区第一页|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欧美精品高清|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日本国产精品|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第二页|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av在线人妻熟妇| 久久综合婷婷| 福利视频一区| 久久青草视频|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免费高清a毛片|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中文字幕 91|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黄色片|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天堂亚洲网|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