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聰穎
語文是知識大廈之根基,思想之表述,文字之傳承,思維之拓展,舍語文素質莫能為之。卡耐基說過:“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依依耐人際關系、外世技巧。”人際關系、外世技巧與語文的綜合素質如同唇齒。一個人,即便機會良多,才華超絕,若是將言而唇閉,欲文而筆投,亦必英才難展,一生碌碌。筆者教學有年,略有體會,現列舉如下。
一、正確理解詩詞,不能望文生義
辛棄疾在寫給他的朋友陳亮的一首壯詞《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有這樣一句:八百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很多學生未能理解句意,故誤讀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把前句中的理解成了“軍隊駐扎的范圍”,把“分麾”理解成“分吃”。如此望文生義,即使能解釋通,也不免牽強附會。“八百里”,指牛,“麾下”的“麾”,指古代指揮用的旗子,本詞中“麾下”指軍營。“炙”本為一個會意字,上為月,即肉;下為火,意為把肉放在火上烤。因此,全句合在一起譯作:“將士們在軍旗下分吃烤牛肉”。正常語序應為“分∕八百里炙∕麾下”。從語序上看,原句屬賓語前置句。因此,原句讀作:“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八百里”對“五十弦”,“分”對“翻”,“麾下炙”對“塞外聲”,合情、合理、合拍。
二、語文教學,聽讀說寫,依次拔高
學習語文最后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順暢表達地自己的思想,包括兩方面,或者用語言,或者用文字。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那么怎樣引導學生呢?首先,學習不一樣的表現手法。高手寫作,無不使用了不一樣的表現手法。同樣的一種思想,表達方式不同,其結果截然不同。縱觀文壇,見解很多但是能夠引起人們記憶和贊賞的,就是把人類知道甚至已經耳熟能詳的話語,通過不一樣的表現手法給描述出來,成為了千古絕唱。我們學習寫作,要學習不一樣的表現手法,千人一面的文章最無品味。
其次,看透事物的實質,洞徹真理。一篇優秀的文章,莫不是把握住了事物的實質,清晰地表述了作者洞徹的真理。如果這篇文章的作者第一個表達了這種真理,那么這篇文章有可能成為千古絕唱,流傳不衰。語文教師要把作文的真諦傳導給學生,讓他們站在很高的起點,讓他們無往不利。
三、背誦德育雙管齊下
為了加深對語言文字的喜愛,我讓學生背誦短小智慧的句子,激勵學生向上的精神,這些催人奮進的上下對照的句子讓他們熟讀背誦之后,一方面增強了表述能力,另一方面也學會了做人處事。
如引導學生心胸開闊的:
人生得意逞南北,
長江何恨貫東西。
如強調少說多做的:
話講得十分精彩應該得到一等獎,
一句廢話也沒說應該得到特等獎。
如引導學生與他人和睦相處的:
人在順境,我在逆境,我遠之;
人在逆境,我在順境,我近之;
我見識多,他見識少,我告之;
他見識多,我見識少,我學之;
他品德高,我品德低,我贊之;
我品德高,他品德低,我勉之。
如教給學生正確讀書和做人的:
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求知,而是為了提出不同的見解,感悟非凡的思想;
做人的目的不是為了活好,而是為了找到更佳的歸宿,發現偉大的永恒。
如正確處理學問與名利的:
名利像火,理智者圍爐夜話,貪心者投火自焚;
學問像水,窄淺者嘩嘩流響,寬深者默默無聲。
諸如此類的句子,不勝枚舉,學生都比較喜歡,不僅增進了文筆,而且學會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一舉兩得。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方法多多,不一而足。教師要靈活運用,知機識變,不拘一格,讓語文學習有滋有味,讓課堂春風拂面,天長日久,一定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