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物理和人類息息相關,須臾莫離。它是洞徹自然之法寶,明了宇宙之良器。教學以來,筆者不憚劬勞,寤寐一心,對教學深研窮磨,日夜探討,今例舉幾點教學體會,以期對同仁教學有所增益。
一、通過生活體驗,加深知識印象
例如,學習聲現象時,通過實驗探究,我引領學生初步認識聲產生和傳播的條件。為了增加感受,我帶著他們來到十字街頭,感受街上喇叭聲聲,一旁施工工地機器轟鳴,讓他們知道噪聲的來源。
1.提問。怎樣減少和降低噪音?如何控制噪音?噪聲聲源控制不了怎樣進行阻斷?
2.探究。引吭高歌、鳥兒婉轉、蟋蟀鳴叫、蛙聲陣陣,這些聲音如何產生?了解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后,我們再通過實驗證明,氣體、液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為什么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3.培養。習慣能夠主宰人的一生,我們要引導學生養成隨手實驗的好習慣,要學會利用現有物品進行科學探究,學會分析,善于推理,勇于質疑,懂得應用。
4.要求。分清樂音與噪音,詳細了解噪音的特性及危害,熟悉具備隔聲性能的材料。
5.拓展。噪聲擾人,人耳聽及的聲波頻率范圍在20~20000赫茲;超聲波:高于20000赫茲,其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能在水中遠距離傳播,應用范圍極廣,可用來焊接、測速、清洗、碎石、測距、消毒、殺菌等等。次聲波:頻率小于20赫茲,次聲波的波長極長,某些次聲波能繞地球2至3周,次聲波對人體有很強的殺傷力,甚至致人死亡。
6.關注科技發展,自覺養成環境保護意識。
二、信息技術在物理探究式教學中的應用嘗試
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整合不是簡單地“疊加”,而是使信息技術成為課堂教學內在的組成部分。
我在剛接觸多媒體教學時,總是把每堂課都設計成完整的多媒體課件,并去追求外表的華麗以及“震撼人心”的效果,把一些本來很好說明的物理概念或規律的實驗也做成了動畫,甚至把習題都做成了幻燈片。實踐證明,這是多媒體教學的誤區。
目前,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還普遍存在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和常規教學的關系處理不當的問題。為此,我就信息技術在物理探究式教學中的應用作了一些嘗試。
1.物理概念和規律教學的有機結合。在物理教學中,有的物理概念比較抽象,這對于抽象思維還占主要方式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還是很困難的,這樣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就不明顯。如一些圍觀世界的運動過程,電、磁反應的過程和軌跡等。
2.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由于中學實驗儀器和時空的限制,有不少實驗很難演示和觀察,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模擬這些過程,輔助物理課堂教學。
以下這些情形用多媒體展示或動畫演示效果較佳。
(1)課堂中做不出的實驗,可以用計算機模擬和視頻資源來支持教學。如固體的擴散現象、原子結構,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模擬等。
(2)抽象的物理問題,如電流、電流方向、磁感線等。
(3)太快的動態物理過程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分子的熱運動,可把它做成模擬動畫以利于研究。
(4)太慢的動態物理過程,利用動畫可加快物理過程的進行,如天體運動等。
(5)圖象復雜的教學內容,如電學、光學課時畫圖例,而且采用多媒體顯示圖象的功能。
(6)實物展示不方便的實驗儀器的原理介紹,如天平、電流表和電壓表的原理及其讀數方法,把它們做成相應的動畫加以放大。
(7)實驗不清晰,需要用科學模擬補充。在“補充”之前還是要先做實驗的。如做“光的反射、折射和直線傳播”的實驗時,由于外界光線太強,干擾太大,可以在做了實驗后,再作補充。
上述教學體會,管窺蠡測,教海浩瀚,難可俱陳。總的來說要讓學生要樹立科學意識,善于觀察、勤于思考,不斷實踐,以“科學家”自任,持續努力,為將來的學習與生活夯實基礎。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