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霞
新時期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新課程倡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要切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需要教師的點撥,教師要做到角色的轉變,要使自己成為平等中得“首席”,為學生的成長搭橋鋪路。
一、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和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精神,盡量鼓勵他們探索問題,通過探索自己得出結論,支持他們大膽懷疑,主動探索,勇于創新。
(一)注重發展學生的觀察力
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指出:“任何思維,不論它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論的,都是從觀察分析經驗材料開始。”觀察是智力的門戶,是思維的前沿,觀察的深刻與否,決定著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白對一個問題不要急于按照固定的模式去思考,而是要深入觀察,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這不但為最終解決問題奠定基礎,而且也可能有創造性地尋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二)提高學生的猜想能力
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點燃學生的主動探索的激情,不能急于把自己的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來,而要“引在前”,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引導學生大膽設問,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引導學生充分活動,讓學生去猜想問題的結論,讓學生把自己各種各樣的想法都說出來,調動他們思維的主動性。我們還可以不時地加以提問:“你的這種想法是怎么得來的?”“還有沒有其他的解題思路?”這樣就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迸發出創新性的思維來。
(三)鼓勵學生的質疑能力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重點。“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要教育學生,不要迷信權威,不要輕信直觀,不能放過任何的疑問,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和見解。學生能提出獨特見解,甚至是我們教師沒有想到的見解,它的價值就很大,因為它蘊含著未來的發現。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從“求異”向“創新”過渡,從而體現出他們的獨創性。
二、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
(一)教師要給學生一個主動學習的環境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具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的機會。教師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一節時,教師提問:“你們知道自己使用的課桌有多大嗎?你能用什么方法計算和測量呢?”然后讓學生利用自己學過的長度單位去測量,再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都有些什么?學生可以很快地說出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最后讓學生去思考用哪一種長度單位去測量比較合適。有的學生說用分米,有的說用米。這時候,教師可讓學生分別用這兩種長度單位去測量課桌,學生測量后覺得用分米作單位來量有些太小,不如用米作單位來測量。但是,如果要通過測量計算更大一點的面積就不太容易。這時候,我就抓住這個機會,引入課題:“我們能不能用一種簡便的計算方法來求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呢?”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很自然地導入了課題。
(二)教師要教給學生探索的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教材的關鍵部位、學生的疑難部位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這是引導學生群體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生合作學習與交流信息的有效手段。通過討論,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能從正反兩個方面深化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相互討論中,能有效地誘發學生的智能和潛力。例如,在上“圓的認識”這一節時,教師出了這樣一道判斷題: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圓的直徑。然后讓學生分為對與錯的兩組,先讓他們分組討論,用事實來證明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每個小組都認真地進行了試驗,接著向對方說出反駁的理由。經過雙方激烈的爭論,互相啟發,使學生最終認識到,這句話是錯誤的,錯誤的原因是沒有說清要經過“圓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沒有過多地參與,讓學生自由地討論。通過討論,學生辨別了正誤,學會了探索方法,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教師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展現自我并主動地參與評價,通過全面及時的評價,來鼓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節時,教師要求學生用紙折出■,當一個學生意外地折出■時,教師讓其他學生對這位同學進行評價。有的學生說“他沒有專心聽講。”有的學生說:“他不按老師的要求去做,不認真審題”這時候,教師要對這位學生加以鼓勵,對這位學生的創新精神給予肯定,讓學生重新對這位同學進行了合理的評價。這樣可以讓學生明白,不能將正確答案作為判斷的唯一標準,每個人之間要取長補短。這樣的評價不僅保護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培養了學生客觀中肯地進行評價的方法,讓他們學會了反思。
總之,教師要在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的潛能才能得以發揮,創新精神也才能發揮,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責編 張景賢】